工程测绘是一项系统化的复杂工作,包含的内容繁杂,技术要求也较为严格。传统测绘方法受到诸多方面因素影响,其所获得的数据准确度不足。无人机装置依托于遥感控制技术,应用于工程测绘工作中,大大提高了工程测绘效率及质量,有着非常广阔的发展空间。带缓冲装置的无人机载体是一种较为先进的无人机设备,相比较于传统航测设备优势更为突出。
1带缓冲装置的无人机载体在工程测绘中的应用概述
1.1带有缓冲装置的无人机载体结构构成
带有缓冲装置的无人机载体结构组成相比较于常规无人机装置更为复杂,其功能发挥相对也更为稳定,具体装置构成如图1所示:
1.2使用带有缓冲装置的无人机载体的效果
带有缓冲装置的无人机载体主要通过电机带动锥齿轮咬合运动,继而带动是螺纹杆转动,在缓冲装置的作用下,能够为无人机飞行减少很大一部分飞行阻力,从而降低能耗,同时还能提高机身安全防护能力。另外,带有缓冲装置的无人机载体能够有效支持侧面航拍功能的实现,通过在机身安装第二摄像头,提高拍摄质量,并且多摄像头的使用还能延长整体拍摄续航时间。
1.3倾斜摄影系统
倾斜摄影技术是现在国际测绘中最高新的一个技术,倾斜摄影技术在使用的时候能够颠覆传统的影像拍摄局限,使用不同的角度来采集需要的影响,让人们能够直观感受世界。现在无人机摄影技术发展的越来越好,对摄影的要求也不断的提升。在倾斜摄影系统进行的时候会使用非常好的相机来进行拍摄。具体航拍设计参数如表1所示:
表 1 航拍设计明细表 | |||||
拍摄区域 | 地面的具体分辨率(米) | 比例(尺) | 实际高度(米) | 重叠度(%) | 旁向重叠度(%) |
具体内容 | ≤0.08 | 1:1000 | 800 | 70 | 65 |
倾斜摄影系统是由架体和摄影系统共同组成,在相机安装部里面会有一个轴线垂直向下的镜头和几个倾斜相机;倾斜相机全部安装在相机安装部上,镜头的轴线在空间和下视相机的镜头轴线成一个固定的角度,并且分别指向不同的方向。通过上述的方案能够让整体摄像的角度变大,并且在整个摄影过程中不需要转动镜头,保证拍摄画面的质量。具体结构图如图2所示:
2带缓冲装置的无人机载体在工程测绘中的应用优势
2.1能够及时的收录实时影像资料
使用带有缓冲装置的无人机载体能够提高飞机在飞行过程中的运行效果,实时性的对数据进行采集和分析,从而保证信息和数据管理的有效性。工程测绘在进行工作的时候使用带有缓冲装置的无人机载体能够有效的进行差异化的分析,这样在工作的时候就能充分发挥三角测量技术的优势,建立完整的拍摄角度,实现该工程测绘无死角地收集影像资料。
2.2能够及时的完成数据汇总和处理
工程测绘测量的时候使用带有缓冲装置的无人机载体能够直接对数据进行采集和汇总,现在常用的处理方式主要有手动采集工序和自动加密处理工序两种,以达到数据收集和应用的一致性。手动收集信息的时候主要以网络技术为主,通过计算机远程控制技术能够建立完整的计算机采集模式,保证数据信息和采集工作的完整性。自动加密信息采集处理机制是一种数据保护模式,在使用的时候能够解决带有缓冲装置的无人机载体内部出现的问题,通过完整的加密设置工作流程保证数据信息的安全,维护技术管理的时效性。
2.3能够及时的完成突发事件的处理
在测绘工作进行的时候,如果遇到特殊情况就需要有完整的突发事件应急机制来进行解决。在传统方式测量的时候需要有很长时间才能解决,但是现在如果借助带有缓冲装置的无人机载体测量就可以减少测量和收集数据的时间,提高对突发事件的处理时间,就算是遇到阴雨天也不会影响数据的结果。带有缓冲装置的无人机载体在使用的时候能够保证动态性的检测,真正意义的保证数据的全面性和数据的真实性,最终还会给以后建立多元化测量测绘数据系统提供保障。
2.4能够及时的实现特殊环境测量
为了保证测量数据的管理和实时性监督的完整性,工程测绘测量的时候使用带有缓冲装置的无人机载体能够对整个测量工作进行监督,保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实际测量工作进行的时候能够非常有序的进行。在传统测量工作进行的时候会受到航拍测量的牵制,但是使用带有缓冲装置的无人机载体之后就会突破传统的限制,提高数据分析的灵活性和提高处理工作的效率,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的保证数据信息的准确性。
3结束语
经过以上分析阐述不难发现,将带有缓冲装置的无人机载体应用于工程测绘工作中,不仅能够提高测量的可靠度,还能有效减少测量的时间,弥补传统测量的不足,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随着信息技术、遥感技术等的快速发展,无人机测绘技术会呈现快速发展趋势,应用领域也会越来越广。因此,相关行业工作人员应当对此给予高度关注,积极学习先进的技术理论知识。
参考文献
[1] 赵洪忠. 带缓冲装置的无人机载体在工程测绘中的应用[J]. 江西测绘, 2021(1):4.
[2] 薛海英, 李海军, 赵宁,等. 一种带有触发式缓冲保护装置的信息采集用无人机:, CN208119421U[P]. 2018.
[3] 刘向尧, 詹家礼. 国内中小型无人机起落缓冲装置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 贵州农机化, 2018(3):8.
[4] 徐奎, 魏小辉, 聂宏,等. 某无人机起落架缓冲器防卡滞优化设计[J]. 航空计算技术, 2016, 4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