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金融助力乡村振兴
韩仁杰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韩仁杰,. 绿色金融助力乡村振兴[J]. 中国城镇,2023.3. DOI:10.12721/ccn.2023.159177.
摘要:
绿色金融在实践与应用中都与我国绿色发展同频共振,也为地区和国家的发展提供了助力。绿色金融指引绿色投资,在乡村振兴这一背景下,将金融资源与乡村绿色发展结合,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绿色金融;乡村振兴
DOI:10.12721/ccn.2023.159177
基金资助:

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宣布,我国力争于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的目标与努力争取于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愿景。欧盟和英国于1990年实现碳达峰,从碳达峰到承诺实现碳中和之间有60年时间;美国于2005年实现碳达峰,从碳达峰到承诺实现碳中和之间有45年时间;中国承诺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仅有大约30年时间,远远短于发达国家所用时间。当前中国的绝对排放量高于他国,达峰后中国年减排的速度和力度须远超发达国家。因此,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碳达峰、碳中和的宏伟愿景,有能力的地区有必要率先制定碳中和发展规划。这就对国民经济提出了全面、系统性转型的要求,其中不仅包括经济结构、能源结构,还包括生产和消费方式。面向碳中和这一目标,绿色金融的发展潜力将从供给侧和需求侧得到全面提升,并对金融机构的发展带来机遇和挑战。

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绿色金融的定义尚不统一,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绿色金融的本质是依托于金融工具创新的环境保护政策(Jose,1998;马骏,2016),抑或是依靠金融产品的改良,以引导、扶持企业形成绿色发展模式(Labatt,2002; 张平淡,2018; Taghizadeh,2019)。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委将绿色金融定义为旨在支持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高效利用等经济活动中所提供的金融服务(《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银发[2016]228号)。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的梳理,本研究认为,绿色金融是以金融机构为主体,通过资本市场优化资源配置,协调、引导社会经济活动参与者行为,加快我国经济向绿色化转型的同时,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生态环境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绿色信贷是绿色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研究认为赤道原则是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发展的方向,绿色金融政策的实施有助于全方位提升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能力(杜莉,张鑫,2012;李淑文,2016);通过对《绿色信贷指引》政策进行实证研究,苏冬蔚,连莉莉(2018)发现重污染型企业会受到绿色信贷政策的积极影响,其中国企污染物排放量下降更加显著;有些研究发现,银行类金融机构的经营绩效与绿色信贷占比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张晨,董晓君,2018),即伴随绿色信贷占比的提高,银行经营绩效会先上升后下降;也有研究认为,绿色信贷对银行经营绩效在短期内促进效应更明显,长期促进效应趋于稳态(廖筠等,2019)。绿色信贷能够起到倒逼污染型企业开展环保经营行为的作用,有利于实现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尽管有许多绿色信贷占比对商业银行经营绩效影响的研究,但目前研究鲜有对商业银行进行分类后(例如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地方性商业银行)进行讨论。因此,要讨论绿色信贷对商业银行绩效影响的程度和方向,就有必要区分商业银行异质性。

与此同时,三农工作的重心也从“脱贫攻坚”转向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关系到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关系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局和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在这个过程中,金融机构要将乡村振兴战略与绿色发展有机结合,以绿色金融助力乡村振兴。在“双碳”目标的指引下,如何发挥“绿色金融”资源配置器和加速器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而要实现共同富裕,乡村振兴是必经之路。乡村振兴不仅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而且要以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立足新发展阶段,面对乡村人口的不断流失和老龄化的现状,如何以政府为主抓手,以银行等金融机构为主渠道,以双碳背景为主约束,吸引并留住部分有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乡村能人,以支撑乡村振兴的长远发展,是目前乡村振兴战略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乡村要振兴,农民要富裕,必须要依靠农业产业的发展,在双碳背景下,绿色金融就要发挥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的催化剂和转化器的作用。乡村振兴的对象是农业、农村、农民,人口和人才又是所有发展的基础。金融机构在乡镇一级较少设立物理网点,也就更需要将农民具象为有血有肉的人,要把乡土情融入农民的概念。因此,作为金融机构,需要通过田野调查对乡情、民情深入了解,进而嫁接绿色项目服务于乡村振兴。

参考文献:

[1] F  Taghizadeh-Hesary,  Yoshino N . The way to induce private participation in green finance and investment[J]. Finance Research Letters, 2019.

[2] Jose S. Environmental finance:linking two world[R]. Financial Innovations for
Biodiversity Bratislava, 1998.

[3] Labatt S . Environmental Finance: A Guide to Environmental Risk Assessment and Financial Products[J]. Transplantation, 2002, 66(8):405-9.

[4] 杜莉, 张鑫. 绿色金融、社会责任与国有商业银行的行为选择[J].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2, 000(005):82-89.

[5] 李淑文. 低碳发展视域下的绿色金融创新研究——以兴业银行的实践探索为例[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6(S1):14-16.

[6] 马骏. 中国绿色金融的发展与前景[J].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2016(6):25-32.

作者简介:韩仁杰(1989.12-),河南许昌人,现为重庆银行在职博士后。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