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普惠金融这个词来源于英文inclusive financial system。是由联合国系统于2005年在宣传2005小额信贷年时所运用的词汇。其含义是:能有效、全方位地为社会所有阶层和群体提供服务的金融体系。目前的金融体系并没有为社会所有的人群提供有效的服务,联合国希望通过小额信贷(或微型金融)的发展,促进这样的金融体系的建立。当前,国际社会发展普惠金融虽已取得一定成绩,但仍有不足,根据世界银行估算,2019年仍有约20亿成年人无法享受到最基础的金融服务。2016年,国务院印发了《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通知中指出,普惠金融是指立足机会平等要求和商业可持续原则,以可负担的成本为有金融服务需求的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适当、有效的金融服务。小微企业、农民、城镇低收入人群、贫困人群和残疾人、老年人等特殊群体是当前我国普惠金融重点服务对象。大力发展普惠金融,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有利于促进金融业可持续均衡发展,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助推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升级,增进社会公平和社会和谐。
二、县域普惠金融环境优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宏观调控形势严峻,货币政策收紧,对我国农村财政的持续、平稳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所以,必须深刻地分析当前我国农村贫困问题。而纵观整个国家的农村金融体制,尽管在财政服务上已有了一些成果,并已初步弥补了这一不足。我国目前存在着严重的农村财政供应不足问题。而我国的财政体制变革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伴随着我国的体制变迁效果逐步减弱,以及我国的外部经济形势发生了改变,我国的财政体制改革存在许多深层问题。
(一)乡镇财政机构制度的组织和制度缺陷
目前,我国农村地区对农村地区的财政扶持力度不够,导致农村地区农村地区缺乏对农村农村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促进。虽然新的农村金融体系能够有效解决目前我国农村金融资源短缺的问题,但是由于国家银监会实行了全国性的市场准入制度,使得其发展速度相对较慢。二是缺乏对成立基金、放款公司的政策扶持力度,融资合作社、放款公司的市场准入速度较慢,民营资本的流入也较少。另一方面,我国的银行在拓展乡村地区的业务网络中也没有充分的发挥自己的功能。由于银行经营以盈利为目的,缺乏对“普惠型”的理解,因此,在推进“普惠型”的过程中,仍有一种“观望”的“观望”,没有一个完全具有“正式”和“非正式”相结合的完整的“市场”。结果导致了我国的正规金融组织数目偏小,而民营资本相对活跃,缺少一个能够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生态系统。
(二)农村地区出现了新的融资机制,但融资规模有限
中国农行退出了县域,而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政策目标又没有触及到低收入等脆弱人群,这就导致了作为农村经济支柱的农村信用社难以胜任,而现在,农民信贷机构的目标也出现了偏差;在此背景下,很多新的农村融资组织获得批准,以满足农民的融资需求,同时也为农民提供更好的服务。这些组织的设立,对乡村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不过,这种新兴的金融公司,虽然也有一些优点,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就像农村地区的农村地区,地方当局为农村地区建立了一系列的扶持措施,为农村商业银行提供了便利条件,然而许多政策并没有真正的落实,比如农业信贷还没有被批准。
(三)县域财政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
县域经济是把城镇经济与城镇经济、农村人口、城镇人口联系起来的一种经济类型。我国的财政状况对我国的发展状况有一定的制约作用,而我国的发展状况又直接关系到我国的财政状况。目前,由于经济不景气,银行资金来源较为匮乏,银行的存款增速有所减缓,对银行业务产生了一定的冲击。此外,由于县域财政整体规模偏低,农村地区财政投资规模持续下降,并呈现出日益恶化的态势,农村地区的信贷状况十分严峻,对农村地区的信贷要求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银行存款比率与坏账比率是衡量银行经营状况的一个主要因素。高存贷款比率反映了银行每日的现金提取与清算总额紧张;不良贷款比率较低,说明了贷款的风险性。到了2019年底,县城的贷款比率达到122%,而全省的坏账比率仅为1.5%,大大降低了5%。这既反映了农村农户对贷款的强烈要求,也反映了农户对贷款的较高程度,同时也反映了农村农户对农户的信贷融资能力的缺乏。
从金融机构的角度来分析,目前我国新农村银行的组织结构还不完善。不仅是因为缺乏资本,而且因为公司自身的定位不够完善。这就导致了新的农村金融机构垒大户,进城不下乡,粗放扩张,经营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我国试点地区,对于小额贷款机构在吸引私人资金上的探索仍有待于进一步的突破。首先,关于小额贷款吸收私人资金的方法的探讨很少,以至于在实际应用上,由于传统的财务原则不够完善。其次,在微观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等问题上,缺少关于微观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道路与模型的选择;目前还没有清晰地说明是否存在可行、可以推动微型金融组织的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结论
文章借鉴了国外普惠融资的成功做法,并根据灯塔市不同银行的实际,在制度上进行了改革,使普惠融资更好地服务于低收入群体、小微企业和三农经济;根据社会发展等因素,本文给出了一些有实际意义的改善对策。另外,文章还从涉农产业链发展的角度出发,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在产业集聚中建立普惠融资制度的具体措施,为进一步推动普惠融资在各个经济体中的应用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