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下短期支教模式实践
刘玉薇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刘玉薇,. 乡村振兴战略下短期支教模式实践[J]. 中国城镇,2023.3. DOI:10.12721/ccn.2023.159179.
摘要: 大学生短期支教活动的开展为我国农村地区教育的发展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团队通过前往温州乐清磐石开展短期支教了解实践中存在的困难,并在课程内容设置上进行创新实践以赋能乡村教育。
关键词: 乡村振兴;大学生;短期支教;艺术教育
DOI:10.12721/ccn.2023.159179
基金资助:

一、理念:乡村振兴,教育先行

2021年2月2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即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这是21世纪以来第18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文件指出,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当前我国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二:教育赋能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作为国家战略规划,具有法治保障。《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第二条规定,乡村振兴包括乡村产业振兴、乡村人才振兴、乡村文化振兴、乡村生态振兴、乡村组织振兴“五大振兴”内容。要实现人才、文化振兴必然离不开教育。潘苏子在《夯实乡村振兴的教育基石》一文中指出,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 乡村教育则是帮助孩子学习成才、阻止贫困代际传递的基本通道;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之所以要教育先行, 是因为乡村发展最终要靠人才, 而人才要靠教育。”刘雅静强调, “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教育承担着为国家输送人才的重任。当前, 农村教育是中国基础教育的短板, 面临的形式仍较严峻。”不可否认,教育是实现乡村振兴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而大学生暑假“三下乡”活动是大学生在专业知识学习外的重要社会实践途径,也是赋能乡村教育的重要途径。

2022年7月浙江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Hello!实践团赴温州市乐清市磐石镇开展为期十天的暑假“三下乡”系列活动,践行新时代大学生使命。实践团系列活动内容包括:举办“点燃夏日激情,语你一同成长的”义教活动;联合当地政府开展系列廉政教育;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日军入侵温州展示馆,赓续红色精神血脉等。

三、义务支教活动特色

(一)以义教志愿服务活动助力乡村学生的艺术教育,为乡村孩子播下“美”的种子。

通过调研发现,乡村基层艺术学习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实践团利用自身特点,为当地乡村小学的学生们开设了为期一周的义教课程,为基层艺术文化浸润贡献一份力。义教活动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武术:中国传统武术伴随着中国历史与文明发展,走过了几千年的风雨历程,成为维系这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魂、和承载中华儿女基因构成的魄。练习武术可以磨练意志、增强体质,让学生感受民族艺术的力量。

国画:国画一词起源于汉代,主要指的是画在绢、宣纸、帛上并加以装裱的卷轴画。国画是中国的传统绘画形式。实践团为当地学生详细介绍国画的起源、分类、工具,并从网上选购材料带到当地让学生亲身体验,感受国画的魅力。

书法:书法是中国及深响中国文化影响过的周边国家和地区特有的一种文字美的艺术表现形式。其“中国书法”,是中国汉字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实践团为学生讲解了书法的种类、毛笔的使用方法,并带领学生欣赏历代书法大家的作品,培养善于发现美的眼睛。

剪纸:中国剪纸是一种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刻花纹,用于装点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动的民间艺术。在中国,剪纸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交融于各族人民的社会生活,是各种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剪纸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提升审美。

(二)以廉政启蒙,弘扬清正廉洁,培养良好品德。

青年者,人生之旺季,梦想之生长也;清廉者,品质之高洁,青春之底色也。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廉则国家廉。廉政教育需要从小抓起,为了帮助小朋友更好理解廉政的意义和价值,实践团成员精心准备,通过上网搜集资料、走访当地文化礼堂和寻访当地老者了解当地的廉政建设情况,商讨后决定,先通过分享廉政寓言《公仪休嗜鱼》的方式,使小朋友对连廉政有了基本的概念,再结合当地历史上的清官王十鹏的故事让这个概念更加贴近他们的生活,最后联合当地政府举办“童画清廉”的活动,希望能够帮助小朋友在实践中加深印象。“童画清廉”环节,当地政府为小朋友们提供了印有莲花样式的油纸伞让小朋友们上色。“廉”与“莲”一语双关。古人赞美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莲花从积存的游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莲花,是花中的君子。而“廉”正是强调这种最为珍贵的纯洁之美。

(三)以青春之行,赓续红色血脉,凝聚奋进力量。

立足当地的红色文化资源,实践团在实地调研与参观中,亲身体验与发掘乡村红色文化之美。温州市乐清市磐石镇红色旅游资源丰富,实践团探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日军入侵温州展示馆,通过参观特色景点,重温历史故事,实践团更加明白现在和平生活的来之不易,清晰自己的使命。同时,实践团把所学所悟与义教小学学生分享,开展故事分享会,制作党旗的方式,追溯红色记忆,重温革命精神,感受信仰力量,共同向革命先辈致敬,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同时结合实践主题“喜迎二十大,奋进新征程”开展了党史学习课程,认真学习“八八战略”,深入学习贯彻省十五次党代会精神,通过“童心向党”绘画活动带领学生用实际行动献礼党的百年风华。

四、“三下乡”的意义与价值

“三下乡”活动使学生能打破高校“象牙塔”教学模式的局限,在亲身实践中拓宽对知识的认知,开阔文化与生活视野。其次,大学生在“三下乡”实践中有机会到爱国主义基地、红色文化基地参与文化调研走访,与村民进行面对面的文化交谈交流,了解乡村历史,感受乡村环境文化与人文文化等沉浸式美育体验,是开阔自身眼界、沉淀自身文化认识的必要途径。“三下乡”活动植根乡村,使00后大学生能亲身感受改革开放以及深化改革给农村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实地了解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农村地区的发展成果,同时也能亲身体会城市与农村仍存在的经济及文化差异。通过支教一方面将学校所学知识用于实践教学之中,检验学习成果,明确不足之处并加以改正;另一方面亲身体会乡村教育与城市教育之间存在的差距,促使当代大学生在乡村文化振兴实践中树立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

五、大学生“三下乡”实践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

大学生“三下乡”活动有益于当地学生收获不一样的学习经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程有助于激发农村地区学生的积极性,为他们提供一个发现自己兴趣的契机,此外,大学生在支教接受后依旧与当地学生保持联系,关注他们的学习生活,给予他们鼓励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目标理想。

联合当地政府开展文化活动,助力文化宣传,扮演好文化传播者的角色;挖掘当地文化潜力,帮助村民坚定文化自信,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文化推动力。

六、结语

尽管三下乡团队成员前期准备阶段投入很多时间和精力,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学生们发现,因为缺乏经验在课堂教学、应对棘手事件的处理能力,与多方信息互通方面仍旧存在不足之处;此外一周的支教时间能输出的比较有限,只能有所取舍,和预期还是有出入。

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希望,新时代大学生生逢其时,应当肩负起时代赋予的责任,积极投身祖国建设事业。“三下乡”社会实践为我们提供了深入基层了解社会的途径,近距离感受社会变迁,是一段十分宝贵的人生经历。

参考文献:

[1]郭雪蓉,孙立盎,李婵婵,龚婷婷,卢思辰,崔欣昱.乡村振兴战略下大学生短期支教问题及对策研究[J].大众标准化,2021(20):188-190.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