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国家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是评价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准,为了提高综合国力,早在1995年,江泽民主席就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而学校教育是教育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体育教育又是学校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必须重视学校体育教育。
一、有了学校就有了学校武术
武术是中华民族的国粹,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简单的说武术就是一种身体运动。不过由于不同历史时期社会发展水平的不同和统治阶级统治需要的不同,武术的定义、表现形式和包含内容都有所不同。武术在中国古代只是武艺的一种,近代被称为国术,现在才叫做武术。中国古代的武艺包含范围较广,除了徒手和持械的擒拿格斗外,拳搏技击、骑术、射术、兵器的使用等,都统统包含在武艺的范围之中。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分工的细化,武术的范围也有所减小,骑马、射箭、投石、举石等逐渐从武术中分裂出来,从而才形成现在的武术,即仅指徒手(套路、散打)和器械的擒拿格斗功夫。据现有资料考证。
武术起源于“人与兽斗、人与人斗、战争”。也就是说有了人类的出现,就有了武术或者说武术的原始形态。因为人类也是由动物进化而来,而且只要有了人类,就会有人与禽兽的争斗、人和人的争斗以及战争。考古发现,距今170万年前,在中国云南出现了原始人类(史称“元谋人”)。即武术起源于170万年前。而学校就远没有武术那么悠久的历史。学校出现于奴隶社会时期,不过当时的学校只为奴隶主子弟提供学习的机会,奴隶主为了培养奴隶子弟成为后来的统治者,骑、射、搏斗等武艺技能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也就是说武术在奴隶社会时期就已经进入了学校体育教育中。
二、新中国的成立为学校武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新中国建立后,由于经历了战争的摧残,百废待兴,但是武术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还是得到了国家的重视。建国后国家就颁布了大量的有针对性的教学大纲,为指导学校武术教学提供了正常保障。如1956年教育部编订并颁布的中国第一部全国通用的《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中,就有关于武术方面的内容。在1961年修订的《全国大、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中规定,武术在小学体育课中每学期6学时。中学为8学时。虽然武术在中、小学每学期所占学生较少,但是在那样特殊的年代,这样的尝试是值得肯定的。在1987年颁布的《全日制小学体育教学大纲》中,明确把武术列为3至6年级的基本教材之一。1992年的第二次全国武术工作会议上,提出要编写大、中、小学的武术教材,是三分之一的高等院校和中、小学在校生学会一套武术套路, 1961年国家体委组织部分专家编写出版了我国第一部全国体育学院本科武术讲义,1977年补充修订后,正式出版了全国体育院(系)通用武术教材。1983年根据培养目标的实际需要,对教材进行了教大幅度的修改。其后,又根据教学对象的不同,分别于1988年和1991年编写出版了普修与专修两种武术教材。20世纪80年代中期,教育部开始组织师范院校教师统编体育教育专业主干课程的系列教材,武术是其中之一。
三、学习武术的意义
从武术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来看,武术最初作为军事训练手段,与敌人拼杀的格斗技能,因而武术的技击性是显而易见的。而技击的目的就是打败侵犯者,并且保护自己。无论是散打运动还是套路运动,它们的本质目的都是技击,只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已。即使时到了近现代火器时代,武术的技击性仍然没有消失。孙中山先生曾高度评价过武术的技击性。他认为在短兵相接时,技击与枪炮飞机有同等作用。虽然现在是和平年代,很难有冲锋陷阵,短兵相接的情况,但是这并不能否认武术的本质-技击。只要有生命的存在,就会有矛盾的发生。从整体上看当今社会是安定的,但是缩小到局部,矛盾无处不在,不安定的因素随时随地都存在。在整个社会群体当中,学生是一个庞大的但又是弱势的群体,近年来学生人为伤害事故时有发生。之所以学生容易受到伤害,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学生保护自己的能力太低了,尤其是运用身体技能保护自己的能力。而武术是中华民族有着很强技击性和深厚文化底蕴的文化遗产。在“习武先习德”的思想教育下,掌握适当的武术技击对于学生群体来说,不仅能保护自身,还能进化社会风气,促进社会的发展。
结束语:综上所述:武术进入学校体育教育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尽管这一进程相当漫长。统治阶级的需要、西方近代体育运动项目的传入、新中国成立后的政治需要。武术的特有价值功能都是影响武术进入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因素。武术进入学校体育教育的进程,既是武术的发展历程,也是中国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历程。然而武术学校体育化后也出现了许多的问题:学校体育教育以西方体育运动项目为主、领导忽视学校体育教育、尚武精神渐渐沦丧等。面对学校武术教育边缘化、教学内容异化的现实,提高武术的社会地位,国家的政策保障,改革学校武术教学内容、加强学校武术在学校加油的深度和广度、加大推广民族传统武术力度。才能促进学校武术的发展,实现学校武术的复习,体现民族传统文化特色。
参考文献:
[1]瞿葆奎等.体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234-238.
[2]郝勤.体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250,268,356,360.
[3]蔡仲林.周之华.武术(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5,10.
[4]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