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乡村振兴离不开乡村的文化振兴,乡村文化作为乡村一种潜在的影响因子,作为一种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为乡村振兴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文化的核心部分,为文化振兴提供精神激励和道德滋养。在乡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开展好家风好家训活动,培育与核心价值观相契合的良好家风、文明乡风,创新乡贤文化,开展德治、自治、法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制等一系列措施,有助于牢固乡村文化振兴的根本。用一个很文艺的词表达乡村文化振兴的意义—“乡愁”,乡村文化振兴的任务就是留住乡愁,留住乡村的传统文化,留住乡村的农耕文明。
(一)弘扬传统家风家训
中华民族有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在长期的农耕文明的影响下,农民群体带有安土重迁、重视乡愁等传统习俗。在农耕时代,农民以家庭为单位,形成了很多著名的家训、家风,如颜氏家训、钱氏家训,家训对个人的修身、齐家发挥重要作用,告诫子孙后代如何立身处世,如何持家治业。家风主要是一种伦理道德文化,主要告诫子女讲求仁义礼智信、忠君爱国等基本品德。“中华民族优秀家风传统中, 睦亲勤俭的治家之道、蒙以养正的教子之方、重品崇德的修身之法、亲仁济众的处世之则等, 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丰富资源。”在我国广大农民群体中,提倡家风家训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虽然农民对家风家训不能系统的讲解,但他们对邻里互助、勤劳致富等最基本的道德观念有着深深的认同,而这些观念又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共同之处。在农民群体中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探讨把核心价值观与农民熟悉的传统文化相结合,宣传家风家训文化,从家庭做起,从娃娃抓起,重视农民的家庭教育。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表彰大会指出“要在家庭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引导家庭成员特别是下一代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华民族。”家庭是一个人所受影响最大的环境,家庭教育的成败直接关系到后续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成败。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家庭的作用不容忽视,好家风才能形成文明的乡风。
(二)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乡土化宣传
一种价值体系要真正发挥作用, 必须融入社会生活, 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离开了生活, 离开了实践, 再好的价值体系只能是空中楼阁。在农村学习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热潮中,存在“官话”太浓、空话太多,完全说些城里的东西,不合农村的需要。这也反映了在对农民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宣传的方式方法存在问题。在培育过程中,应把核心价值观融入乡土生活,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乡土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传播过程中立足乡村实际,扎根乡土生活,融合乡土文化,彰显乡土气息,体现乡风乡俗,最终内化为价值信仰,外化为自觉行为,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易懂、更形象、更群众化。”首先要注重语言的生活化,用百姓听得懂、能理解的语言表述出来,与农民的生产生活密切结合,注重口语化表达,结合当地农民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采取不同的话语表达方式,让农民听得懂。其次,要注重内容的生活化,生活是一切的来源,核心价值观就表现在农民的生活中,婚丧嫁娶是大操大办还是一切从简,是要重金彩礼还是从简,是否孝顺赡养老人,是否对困难人员伸出援助之手都可以是价值观教育的内容,这些内容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最贴近农民现实的,也是最容易被农民理解的,最能引起农民群体共鸣和热议的,在无形中起到了宣传教育的效果。最后,注重表达方式的生活化,用农民话语讲农民故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内化与外化相结合的过程,二者缺一不可。
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借鉴西方的内隐知识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类有两种知识,一种是可以用语言文字符号等方式表达的知识,为“显性知识”,另一种是不能系统反思和清晰陈述的知识,为“内隐知识”。内隐的知识观念影响着价值观教育理论的传输和接受,这为价值观教育提供了有益的启示,有助于我们深化教育理念,进一步完善教育模式。价值观教育要充分重视受教育者已有的知识结构和态度观念,重视环境对人的教育作用,重视实践环节。这为核心价值观的乡土化宣传提供理论依据。
(三)完善各项保障机制
在农民群体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一系列的机制体制的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意识形态,作为思想的东西要想真正让人接受并认同,思想一定附着在看得见的物质之上,正如毛泽东所说,要让群众看到实实在在的物质利益,农民才会真正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以发展农村经济是一个不得不提的话题。农民是最实际的,谁能带领他们致富,谁能在困难的时候帮助他们,他们就相信谁。从历史来看我们每次革命的胜利都离不开农民的支持,每次战争都有广大农民的全力支持,归根到底是因为我们党是为了人民利益而斗争,为了人们利益而改革。在当今和平年代,已不需要农民向战争年代那样冲锋陷阵,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乡村文化的振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然离不开农民的支持,在此背景下,我们宣传一种意识形态,离不开经济基础的支持。必须让农民有看得见的福利,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都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农民才会自觉践行。乡村振兴战略为实现乡村经济振兴指明方向,也为乡村的文化振兴打下了物质基础。
从乡村治理主体来说,治理主体的缺失,党员干部、村两委、乡贤的作用日益式微,而在农民中培育核心价值观却不能缺乏培育的主体。这就要求相关部门,完善培育主体的机制,加强对农民党员干部的教育与培训,制定一系列法规,完善村两委职责,明确责任,确立追责机制,确保两委的作用得到发挥。充分发挥村民自治的作用,在乡村治理过程中,村民自治、德治与法治相结合,发挥村规民约的柔性制约作用。从村规民约的内容来看,大部分内容都是以积极向上的,农民在履行村规民约的过程就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助力乡村文化传承发展的过程。
农村是一个熟人社会,在这种环境中,熟人自然成为一种制约力量,大部分农民会顾忌面子而遵守村规民约。乡贤的榜样示范作用也不容小觑。乡贤文化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不仅要重视乡贤,还要培育新乡贤,利用乡土情节,利用乡愁,吸引和凝聚各方面的成功人士,用他们的知识经验反哺农村,要让这些人才引得来,留得住。给乡村精英们切实的物质保障。现在我国各大城市出台一系列政策吸引人才,给补贴给户口给房子,初步取得一定效果。乡村文化人才的引进可以借鉴其做法,在农民群体中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大量既懂政策有知识又了解农村农民的人才,充分发挥新乡贤的示范引领作用,引导农民助力乡村文化的振兴。
在农民群体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需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多样的方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农民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去,对农民的培育过程,实际也是农民的一次华丽转身的过程,也是乡村文化重新振兴的关键。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
[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
作者简介:王霞(1984-10),女,汉族,山东临沂人,山东商务职业学院思政课教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