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成都四十九中社会事件——对微博舆论的分析
秦文静 欧阳惠 廖远军 王志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秦文静 欧阳惠 廖远军 王志,. 基于成都四十九中社会事件——对微博舆论的分析[J]. 社会科学研究进展,2022.3. DOI:10.12721/ccn.2022.157017 .
摘要:
如今,舆论对社会的影响日益显著,而微博作为舆论发酵的主要平台之一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其中也包括传播谣言的消极影响。本文基于成都四十九中事件,分析事件发酵的全过程、分析微博舆论存在的缺“乏约束力的个体传播”、“失真的传播事实”、“娱乐化的舆论场”的现行问题,提出了三条对于微博不同群体:政府、个人、平台的建议,从而探究信息时代的舆论产生源及其后续导向,以此来更好的指导实践,让舆论不再简单发酵。
关键词: 媒介审判情绪话语
DOI:10.12721/ccn.2022.157017
基金资助:

一、关于成都四十九中社会事件的探讨

2021年5月10日凌晨,一名母亲在微博上先后发博三次,彻底引发微博舆情讨论热潮。事件为林同学于2021年5月9日18时40分左右从学校知行楼高空坠落,后经120现场诊断,该同学已无生命体征。期间,成都某中学在其官博上回应已成立工作组,并全面配合调查工作,全力做好善后事宜。
在事件真相未清时,网友只能通过母亲的微博揣测真相。充满情绪化的文字激化了谣言。最重要的是,阴谋论抓住了网友们的猎奇心理。舆情汹涌,网友和自媒体开始发散思维,编造出来了各种故事。

在事后的殡仪馆声明、到后来的学校和地方政府的声明公布后,舆情不但没有冷静下去,甚至变得更严重,网友们更是认为其中肯定另有隐情。从两则通报家长的反应来看,核心内容不变的通报却使家长反应从爆料到接受,不难猜测其中发生了什么。大众最关注的点,比如救护车的抵达时间、监控录像删除等,官方只字不提。这导致的结果就是,就算警方的通报是真的,大家也会心存怀疑。反应迟缓、重点模糊不清的官方通报和悲剧结尾的阴谋论相比,后者更把握住了网友们的好奇心。至此,官方通报不但制衡不了谣言,甚至会成为谣言成立的佐证。

舆论的先导权对于当今网络社会而言是很重要的,警方应在允许范围内第一时间将已知的信息公布出来,解决当下在案件中最存疑的部分,只有这样才能将谣言扼杀。

二、微博舆论的现行问题

1、缺乏约束力的个体传播

信息时代下,社会生产被细化分割成相对独立而又互有联系的信息主体,交织成为信息网络,形成信息社会价值生产的全过程。在这样的生产关系背景下,新媒体保持了相对自主的传播特性,区分于传统媒体时代,从传播的主体和受体来看,更多以个体对个体的形式表现出来,过去的集体已经由纵横交错的信息网路分割开,加上个性化的充分发展,集体的概念愈发松动,往往只在特定情境下被赋予,个体因其广泛而众多且有着独立于其他个体的性状,于是在传播的过程中,会有更大的不确定性,其可控性也呈相反的趋势发展。

在庞杂舆论场中,任一个体相对于其他个体都是“异者”,众多“异者”在场时,形成一股无形而强大的群体压力,受此影响,个体在场发声时必须保持一定的理性。这种约束的存在,充当了言论场分流阀的作用,出现在场上的言论被分化了。当个体无视群体压力,那便会欠缺对于理性的关注,对于情绪话语表达的优先度自然会高于事实话语,人声鼎沸的局面一蹴而就。而倾向于理性表达的个体会更加看重自己言论的理性化程度和正确与否,并谨慎完善自己的言论,再加上需要的证据和逻辑思维的支撑,其过程相对复杂,成本更加高昂,因此理性声音在言论场上出现的频次便无法和前者相当。情绪化言论的高潮迭起,理性化言论的埋没,再加上沉默大多数的观望,群情激愤的局面就此形成。

2、失真的传播事实

舆论场上最先出现的事件我们称其为原始事实,而经过“二次传播”的事实称其为加工事实。在媒介传播下,原始事实往往只是一场舆论的起点而非终点,尤其是在万物互联的新媒体时代,一个事件的发生会引起烽火效应,往往能够带来一个事件曝光期。在此期间,有着大量同类事件与原始事件进行类比,它们有着相似之处,这让许多个体很容易并为一谈,通过排列组合进一步分析,从而得出更为普适的结论。看上去颇为合理,但盲目进行粗浅的类比推理,将每一个独立的事件抽离其具体情境,取其部分相互佐证,最终得出一个看似合理却错漏百出的结论。

新媒体时代“二次传播”更加普遍,由于参与传播的主体更加多元和广泛,加工事实也更加丰富和全面,但也正是由于传播主体的广泛,主体的知识水平,技能素质,道德水准的无法把握,事实有着更大被扭曲变形的可能。从目前的现状来看,如不加以引导,事实失真几乎是必然的。

3、娱乐化的舆论场

2020年微博发展用户报告显示,微博用户加速年轻化,90后和00后占比接近80%,而70后80后的关注泛社会化,而占主体成分的90后和00后则显示强烈的泛娱乐倾向,这和微博的自身定位有关,这也决定了微博舆论场必然被娱乐倾向所控。此次调查所投放的报告也同样显现出这一特点。

微博作为目前我国舆论发生重地之一,见证了此次事件发酵的全过程,其作为一个社交媒体平台,尽管有多种功能,用户也呈大众多元倾向,但其本质上仍然属于社交娱乐范畴,并没有平台所属的事实认证体系。

三、对微博各主体的反思

1、完善司法体系,建构宏观的舆论监督体系

相较于过去传统的纸媒时代,政府对于舆论的把控形势更加严峻,就单看微博这一主体,例如《人民日报》、央视网都是可以作为政府发布信息的平台,但与此同时,解读信息的各种营销号纷至沓来。这种官方的澄清不仅没有消除掉群众的怀疑,反而又引起了轩然大波。这无疑是对政府缺失公信力的反映,同时也在提醒政府应该独立建立一个专门掌控舆论的政府机构:中央舆论管理局。良好、有效利用大数据对微博舆论进行宏观调控,审核、过滤不良、虚假信息,借此来更加系统化、体系化地引导、监督舆论良好发展。

2、加强实名制管控,增加实名化成度

根据报告显示,微博用户年龄集中在20-29岁,这个年龄阶段的用户占比高达69%学生用户是微博用户中最大的群体。基于此,我们团队面对大学生群体做了一份问卷调查:如果微博认证增加了大学生实名,发表言论的谨慎性是否会增加,其中91.18%的大学生明确表示会在之前的基础上谨慎发表言论,微博平台可以增加实名化程度,倒逼用户主体谨慎发言。

3、微博后台技术凸显不同声音,形成补偿机制

当今,微博作为新媒体的主要表现形式在舆论发酵场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议程设置理论起源于1922年,李普曼在《公共舆论》中提出了“新闻媒介影响‘我们头脑中的图像’”。越来越多的人注意到议程设置理论在分析网络群体极化现象中的应用,并且大多数学者认为议程设置理论对网络群体极化现象发挥着显著的负面作用,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提高触发率、加快爆发频率、提升舆情传播速度、引发同质化现象和沉默的螺旋现象。[1]不可否认的是,议程设置理论确实可以在舆论场中率先引发同质化讨论,但是若在此期间,微博平台方利用这一理论适当将本来应该埋没的“沉默的螺旋”捞出水面,利用技术平衡不同立场话语的权重,以此来凸显不同的声音,避免形成任意一方压倒性优势占据舆论场。

[1] 毒哥.玉成.成都四十九中罗生门,实际上是一场完全失败的危机公关.网易新闻.

[2] 金蕾蕾.众声喧哗的下半场:新媒体时代公共舆论理性表达的话语建构.

[3]《2020年微博发展用户报告》.新浪网.

[4]冉朝霞.基于微博话题形成与扩散的舆论反转研究[J].文化学刊,2021,(06):222-224.

[5]王婷.全媒体时代群体性事件中政府舆论引导探析[J].中国报业,2021,(22):86-87.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