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新媒体时代的发展中,新媒体渠道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人们在获取信息时,具有更多的选择权,在这种状况下,新闻工作者在进行新闻写作时,需要对视觉化语言进行合理应用,确保能够更为生动的展示新闻事件,使受众的阅读需求得到更高的满足,为现代新闻传播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一、视觉化语言在新闻写作中的应用价值
首先,可以满足新闻媒体的发展需求,在我国现阶段,新媒体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具有很大影响。在时代发展过程中,全球信息化使我国出现了大量先进技术,使新媒体行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而新媒体技术具有较为广泛的应用面积和较快的推广速度,使我国迅速迈入信息化时代,社会大众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信息。例如,有效结合视频,音频,图片,文字等多种形式,使人们可以更为便捷地了解信息。在该种状况下,纸质媒介已经无法满足受众需求,需要及时调整新闻传播途径,所以,在现代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中,需要使其新闻语言逐步实现视觉化。其次,可以使受众需求得到高度满足。一般情况下,文字主要是刺激人类视觉,广播会对人类听觉带来一定的刺激,而电视和互联网可以同时刺激人类视觉和听觉,对视觉造成一定的冲击,实现受众体验的有效增强[1]。在现代科技发展中,视觉结合是人类阅读中形成的新习惯,可以使受众更为全面的获取信息,使其精神快感得到更高的满足。视觉化语言具体是指利用更为生动形象的写作风格和语言,为受众阅读和接受提供一定的便利条件。在我国现阶段,群众的生活节奏相对较快,视觉化语言的合理应用可以使受众信息获取难度大大降低,使受众在阅读中感受到更大的乐趣,对现代新闻业的进一步发展进行有效保障。
二、新闻写作中应用“视觉化”语言的具体策略
(一)强化新闻调查
在新媒体视角下进行新闻写作时,需要全方面了解一件新闻,对新闻的真实性进行有效保障。虽然传统新闻写作了解新闻整个事件,但是新闻组成依旧为事件,人物,地点和时间,只是对当时的情况进行基本还原,没有对新闻事件进行深度分析。在新闻业竞争逐渐激化的过程中,部分新闻媒体为了获得更大的竞争力,开始进行反思,使新闻写作实现视觉化。是基于媒体视角进行相关事件的深度挖掘,并没有完全实现视觉化,新闻记者在具体写作时,需要与事件的见证人和当事人直接接触,对事件原貌进行复原。与以往的写作方式相比较而言,视觉化写作使新闻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而在现代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中,视觉化可以对新闻事件进行更为生动的提炼,使其具有更高的画面感,使读者具有更大的想象空间。在具体进行新闻事件的报道时,视觉化的观察视角具有一定的多元化,可以形成动态视频,使新闻人物更加立体,同时,还可以使新闻事件的矛盾性得到更为充分的体现,强化读者阅读体验。
(二)转变表达方式
在现代新媒体环境的发展中,新闻工作者为了使读者对新闻事件产生更高兴趣,使自身具有更大的影响力,需要对其传统写作方式进行科学转变,创新行文风格。在现代新媒体技术发展中,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向读者传达新闻事件,在具体进行新闻传播时,可以应用图片,视频,语音,文字等多种形式[2]。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群众在了解新闻事件时,不仅想要了解事件灵活,对其新闻细节也具有较高兴趣,所以,相关工作人员在具体实施新闻写作时,需要对视觉化语言进行合理应用,利用灵活生动的方式,向读者传达事件发生经过,同时,还需要为读者预留充分的思想空间,确保能够实现读者阅读兴趣的有效增强。新闻编辑者在开展日常工作时,需要不断强化自身创新精神,使自身在新闻写作方面能够更为高效的应用视觉化语言。
(三)加强动静结合
通常情况下,人们普遍对动态事物具有较高兴趣,因此,在进行新闻写作时,动态语言对受众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因此,新闻工作者在进行新闻写作时,需要科学应用动态语言,使新闻写作语言实现更高的视觉化。在以往撰写新闻事件时,写作人员普遍选择动态描述,动态应用相对缺乏,很难吸引受众主动阅读新闻。所以,写作人员在写作新闻事件时,需要对语言叙述进行合理应用,使新闻事件和新闻背景有效联系,强化动静结合,使新闻事件具有更高的画面感,进而使其新闻事件报道具有更强的真实性,对其形象生动进行有效保障。
(四)巧用细节描写
在进行新闻写作时,如果想要使其写作语言实现视觉化效果,写作人员需要对细节描写加强重视,同时,还需要确保细节写作具有更高的合理性,但是,在具体进行细节描写时,新闻写作人员需要通过多种途径了解新闻事件,在全面了解新闻事件之后,重点突出细节描写,使新闻事件具有更高的丰满性和详细化,进而保证受众能够更为全面的了解新闻事件[3]。与此同时,在对新闻事件描写细节,写作人员还需要基于不同角度分析新闻事件,对视觉化语言进行合理应用,确保能够更为全面的表述新闻事件,使新闻事件具有更高的形象化和真实性。
(五)注重人物刻画
在以往的新闻写作中,人物形象具有一定的扁平化,会在很大程度内影响新闻传播,这种人物形象无法吸引读者关注,使新闻的舆论引导作用无法得到充分发挥。因此,在进行新闻写作时,需要注意人物刻画,确保能够精确描写人物形象,向读者展示一个立体的人物形象。通常情况下,长篇纪实新闻可以为记者人物描写提供充分的空间,而对于较短的新闻而言,人物刻画具有较高难度,新闻工作者在具体刻画新闻人物时,需要对其主要特点进行提炼,通过白描手法书写。
(六)坚守工作底线
在现代新媒体环境下,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为了使自身具有更大的市场份额,都在采取不同方式吸引受众注意,在该种状况下,部分媒体为了使自身利益实现最大化,开始失去底线,对新闻视觉化产生错误认知,将某些人的错误心理无休止的放大。此时,新闻工作者必须明确媒体的舆论引导属性,确保能够为社会发展提供更好的服务,带来更加积极的影响[4]。媒体行业在开展日常工作时必须揭露阴暗,但是需要注意,不能制造阴暗,不造谣,不传谣,此时,新闻工作者必须强化自身责任意识,明确新闻工作者的职业操守。
三、结束语
在现代新媒体环境下,通过强化新闻调查,转变表达方式,加强动静结合,巧用细节描写,注重人物刻画,坚守工作底线,可以使新闻写作语言实现更高的视觉化,使信息传播途径得到有效拓展,使群众对新闻事件产生更高的兴趣,对新闻事件进行深入讨论,使新闻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得到更为充分的发挥,进而确保能够使媒体受众的各项需求得到更高的满足,为现代新闻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参考文献:
[1] 高锦萍. 新媒体环境下新闻写作语言"视觉化"探析[J]. 记者摇篮, 2021(12):2.
[2] 马剑敏. 新媒体环境下新闻写作语言"视觉化"探析[J]. 中国地市报人, 2020(12):2.
[3]宋育欣. 新媒体背景下新闻写作特点及发展趋势"新"变化[J]. 传播力研究, 2021, 5(31):3.
[4]张海燕. 新媒体背景下新闻写作特点与发展"新"变化[J].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2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