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对于高中地理教学而言,课堂建设至关重要,直接决定了最终教学效果。目前,随着“新课改”的提出,如何更加高效地建设课堂教学模式已经成为了教育界所关注的重点内容。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并将学生作为课堂主体,最大化发挥出其主观能动性,使得课堂建设效果事半功倍。
一、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现状
对于传统的地理课堂教学而言,现有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因此必须及时做出改变。高中地理的知识点十分复杂多样,学生在学习时可能会遇到困难,无法将繁杂的知识点具象化、简单化。此外,部分教师没有及时转变自身的教学策略,采用较为传统的教学模式,长期单一的教学方法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逐渐失去了对高中地理学科的学习动力,从而不愿意更为深入地学习地理,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不佳。为此,教师应针对此种现状充分进行思考,更好地转变当下课堂教学现状。人地协调观是地理学的核心素养之一,也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高中地理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对地理教育的改革,加强对学生协作意识的培养,以促进其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
二、建设高中地理高效课堂的相关策略
(一)合理选择课堂教学模式
“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学习的动力来源于对知识的好奇心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重视问题导入,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学习积极性。对于导入问题的设计,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生动形象的图片或者影像资料。需要注意的是,导入问题务必要与日常生活背景贴合,使学生可以更加容易理解。“新课改”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最为重要的表现形式就是微课教学,其具有简单、直接的优点。教师可以制作简单的科普视频,例如课堂设计、教学素材、课后反思以及课后作业等。微课教学不仅可以降低上课难度,还能够为学生留出更多的问题思考时间。教师务必要充分了解这种教学模式的精髓,充分彰显出其价值。现代技术手段在不同方面上影响着高中教育,其取得教育成果也是有目共睹。越来越多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选择运用现代技术手段,以此来强化课堂教学效果。在进行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高科技手段可以为学生带来更加新奇、生动的上课体验。
例如,在进行中图版选择性必修1第一章《地球的运动》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正式上课之前,可以在课前导入阶段为学生播放两段视频,第一段为日月星辰的起落,第二段为一年四季的自然更替。上述视频使学生能够掌握的生活常识,可以最大程度上激发其心理共鸣。之后教师顺势提出问题“为何日月星辰从东方升起,从西方落下?”“为何一年只有四个季节,并且按照春夏秋冬依次排列?”。随着上述两个问题的提出,学生对此产生了疑问,这时的好奇心也变得越来越重,课堂讨论越来越激烈,直至找到答案。最终,学生通过课堂讨论收获了丰富的地理知识,还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一举两得。通过对课堂教学模式的合理选择,高中地理高效课堂的建设变得更加轻松,有效减轻了教师的工作压力[1]。
(二)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在传统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机械地讲课,学生在座位上听讲,这种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使得课堂教学互动减少,导致部分学生无法整节课一直保持注意力。高中地理属于文科,但是又较为偏向理科知识,因此学生在消化过程中存在困难,容易产生懈怠心理。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教师应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丰富,重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果在课堂上只讲解教科书的内容,学生接受的知识面则过于狭窄,最终无法取得理想的课堂教学效果。为此,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运用互联网技术,深入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网络教学资源,最终实现丰富课堂教学内容的目标。还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提高其基础理解能力的同时,逐步促进其地理思维的养成,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在进行正式教学之前,需要深入调查并分析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从大局出发,将设定的单元教学目标完美融入到构建好的一体化地理教学体系之中,以此提升课堂教学的条理性。为了避免学生思维错乱而混淆知识点,有必要引导学生找到衔接新旧知识的记忆方式,并且将已经学会的知识点融会贯通,使其可以充分领悟地理学习的本质,促进综合学习能力的提升。
例如,在进行中图版选择性必修1《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一课的相关教学时,教师切忌只讲述书本上的内容,以免导致学生无法在脑海中建立起清晰的知识框架。而应在网络上下载大气图片,并将世界地图划分为几个区域,使学生不仅能够了解大气环流的运行规律,还可以观察到不同区域的大气流动方向。通过文字与图片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教师的讲解不再生硬、晦涩,而是更加生动、具体,学生可以在枯燥的课堂教学中收获更多有用的知识。
(三)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相较于一板一眼的传统学习模式,小组合作学习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灵感,在与他人的相互讨论中了解自身的优点与不足,更易于取长补短,为后续的地理知识学习做好铺垫。教师应注重为学生提供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确保“新课改”进程的有序推进。
例如,在进行中图版必修2《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一课的教学中,由于本章主旨在于帮助学生了解并掌握城市空间结构以及服务功能的区别,为了使其更快地接受上述内容,教师应为学生提供适合进行合作学习的环境。在教学时,推荐学生阅读具有科普性质的学术文章和城市建设动态图,并组织学生展开有关城镇化的小组讨论学习,分析得出不同时间的城市变化,例如人口、面积、GDP等,并引导学生对内在规律进行初步总结。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每位组员都需要绘制出思维导图,并最终进行汇总。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的观察以及思维方式有了质的改变,信息提取能力也变得更强。在此环境加持下,学生可以借助团队的能力掌握城镇化特点,既学会了知识,又提升了综合素养[2]。
结论:总而言之,建设高中地理高效课堂对于学生而言具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相较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全新的地理教学能够最大程度上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并改善传统模式的诸多不足之处,因此受到更多教师的青睐。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科优势,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较为合理的教学目标,并对课堂教学环节进行不断地优化,为学生营造出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激发其学习兴趣,为我国高中地理教学的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屈淑燕.浅谈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3,(10):57-59.
[2]姜兵.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现状分析——以江苏省为例[J].考试周刊,2023(41):125-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