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从视觉多样性探究企业新闻图片拍摄技巧的途径和方法
喻川蓥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喻川蓥,. 关于从视觉多样性探究企业新闻图片拍摄技巧的途径和方法[J]. 中国新闻传播,2022.1. DOI:10.12721/ccn.2022.158130.
摘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进步和读者阅读方式的变化,图片新闻因为直观、真实反映企业改革发展历程和员工现场工作细节,越来越受到各类媒体的重视和读者朋友的喜欢。本文结合作者从事企业新闻宣传工作精经历,从视觉多样性探究企业新闻图片拍摄技巧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 视觉多样性;新闻图片;拍摄技巧;途径方法
DOI:10.12721/ccn.2022.158130
基金资助:

一、企业新闻图片拍摄和刊用现状和问题

新闻图片作为最直观的新闻表现模式,越来越受到包括新闻网站、纸面媒体、微信公众号等新闻媒体(媒介)的重视,也受到越来越多读者受众的欢迎。近些年在主流媒体刊登的企业新闻照片,因为拍摄角度好、视觉效果好、拍摄质量高、表现形式生动,大获成功。但是也要看到,由于企业新闻从业者或宣传工作者素质和能力不一,特别是新闻图片的内涵理解和拍摄方法掌握不准,在有些产经类、行业类媒体上,特别是在一些企业自办发行的报刊杂志上,雷同的工作场景,呆滞的人物表情,做作的肢体动作,一些质量不高的企业新闻图片充斥其中,读者被一幅幅呆板、无趣的图片折磨着。

二、社会受众对企业新闻图片的要求和感受

理想的企业新闻图片在哪里?读者到底想看到什么样的企业新闻图片报道呢?从2006年3月开始,笔者开始拿起相机,参与所在企业的新闻宣传任务,在100余家媒体上发表了1000余幅企业新闻图片,有了一些粗浅的体会,愿意与新闻宣传工作者分享和探讨。不管是报刊、网站的编辑老师,还是读者朋友,在编辑或阅读反映企业工作场景的新闻图片时,都需要看到出乎人们心理意料的照片,看到人们平日里所不熟悉的场景、动作,看到别样的风景。

现在信息技术非常发达,企业新闻传播途径广,分享速度快,读者对图片的要求逐渐提高,笔者平日里在与所供职企业的同事们交流时,他们都希望所看到的企业新闻图片能挑战他们惯有的视觉习惯,因为他们不想对图片新闻产生审美疲劳,希望他们在读图的过程中有一种新奇的体验,美的享受。这样的要求看似很专业,但其实并不高。很专业,是因为随着社会的进步,读者的素养越来越高,很多读者具有跨行业、跨专业的专业知识素养,他们对各行各业的工作场景了熟于心,再加上新闻的本质要求图片要新,其展现的画面要是以前所没有过的;并不高,是因为对于企业新闻图片报道来讲,只要通讯员在拍摄的过程中,多动点脑子,多花点时间,就能拍出与众不同的照片来。

三、企业新闻图片拍摄的技法和探讨

那么来自企业的新闻宣传工作者怎样才能拍出令媒体编辑和广大读者朋友都想看到的好图片呢?笔者综合平日里的拍摄体会,从拍摄技巧的角度认为,企业通讯员所持有的相机大同小异,功能都差不多,只要我们在拍摄中,确保视觉的多样性就能拍出编辑觉得理想、上稿率高;读者觉得喜欢、记忆深刻的企业新闻照片来。

1.蹲下来或趴下去,让相机保持低位拍摄

根据我们的视觉习惯,我们观看周围的景物或工作场景,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站着或坐着用双眼平视。如果在拍照片时,还是用这种角度,平端着相机,随意那么一按快门,那么得到的图片与我们平时很容易就能看到的场景没有太大的区别,自然难以给读者带来新鲜的感受。除非画面的主体本身就很引人注意。比如,被拍摄者长得很帅很美、场景很整齐、美丽的静物风景等。

我们企业通讯员所面对的拍摄主体大多是企业安全生产、设备检修维护和劳动竞赛的现场,现场充斥着没有生命力的机械、工器具和生产设备设施。所以用平视的眼光记录场景,得到的画面难以让对劳动场景熟之又熟的读者产生兴趣。但是,假如拍摄者抛弃平视,拍摄时蹲下来,趴下去,或者侧过身,把镜头冲上或冲下,把镜头抬高或放低,就会有很多平常不易看到的画面出现。

蹲下来,趴下去,侧过身,应该成为企业通讯员拍新闻图片时的习惯性动作。具体到拍摄过程中,拍摄者蹲下来,把相机机身放低,朝上抬高镜头,拍摄出仰视的效果。尤其为了把相机放得很低很低,甚至需要拍摄者趴下来,以快贴近地面的角度,有时会得到全新的震撼人心的画面,特别是在作业者登高作业、攀爬设备设施或企业举行运动会、运动员跳跃投球、拼抢的时候,相机低位拍摄效果更加赏心悦目,激动人心。

我们在媒体上看到仰拍的企业新闻照片还真的很不少。举个例说,煤炭、冶金、电力、建筑、矿山等行业的生产设备、设施体量一般都很大,这些企业的检修和施工很多时候都是在设备上、运输车辆上、输电高杆上、建筑物上作业。但值得注意的是,从拍摄结果来看,这些作业的照片雷同的很多,有美感的却不多,基本上都是灰白的天空下,要么几台设备、几个人,要么一根杆、一个人、几根线。

只要下点功夫,这样的场景也是能拍出好片片的。比如,注意拍摄背景,寻找天空中的蓝天白云,让白云的姿态来构图和美化画面;或者抓夕阳、朝阳、彩虹,让美妙的光线给拍摄主体添彩;或者用长焦镜头抓作业者的劳作表情;遇到坑道、水池等低洼位置作业,还需要拍摄者亲自爬下去,选择角度进行拍摄。不管怎样,要想办法使这样的画面与我们平常抬头看到的画面不一样,传递不一样的视觉享受。

2.抬起手或爬上去,让相机处于高位拍摄

通俗的说,高位拍摄就是追求俯视的效果。对企业通讯员来说,俯视角度所拍的企业新闻画面,平常更不容易见到。因为拍摄者必须要处于高位,在很多时候,要考验拍摄者的新闻敏感意识、工作勇气和自身胆量。事实上,高位拍摄,这不仅是对摄影者的努力和劳动的尊重,而且也是想把人们平常看不到的画面奉献给读者。

纵观近些年来,在媒体刊登的企业新闻图片中,其实很多是题材相同、场景相同的片子,但为什么有的图片幸运的被编辑选用了,而有些图片却名落孙山了呢?细心探究后发现,在反映一些企业设备检修、设施维护的图片中,如果拍摄者的相机举高一点,就会胜人一筹,选用几率更大。

2013年6月,中国煤矿文工团赴小河嘴煤矿的慰问演出中,低位拍摄照片都是密密麻麻的人头。我登上距离演出广场50米的后山,抓取拍摄第一张照片就让我眼前一亮:偌大的演出广场上,彩球高悬,旗帜飞舞,观众方阵身着不同颜色的衣服,加油的动作整齐划一,画面简洁,大气,没有人们表情和动作的细节,但看后让人激动不已。我只是往后山上走了几百步,就得到了这样一张动人的照片。后来我在拍摄我所在的矿区全景时,也是采用了高位拍摄,拍出了满意的矿区全景。以后在拍摄类似的画面时,我在现场总是时刻提醒自己,让相机高些,更高些。

3.走上去或靠近些,让相机处于近距离拍摄。

对企业宣传部门来说,拍摄设备并不是很高端、镜头配置也并不是很专业,特别在当前一些行业去产能的大背景下,宣传部门要想购置更先进的拍摄设备还有困难。这对拍摄者来说,就需要充分利用、发挥现有相机的功能,在拍摄时更加积极主动,占据有利位置或选择近距离的优势角度,在不影响被拍摄者的情况下,尽可能地靠近拍摄对象,近距离拍摄。

对一张新闻图片来说,特别是被拍摄对象是劳动中的人物时,只有近,才能充分展现其细节;只有近,才能让被拍摄对象被突出和强调;只有近,才能减少其他无关的东西对画面的干扰。尤其,当拍摄者用广角镜头拍近景时,不仅能收进大范围的背景,而且能使拍摄对象与读者之间的变得异常亲密,甚至实现两者之间眼球对眼球的交流。

面对企业通讯员都很熟悉的生产或检修现场,如果镜头尽可能贴近拍摄主体,就会有很多新发现:也许会看到夸张的表情,也许会看到晶莹的汗珠,也许会看到很多很多以前所难以想像的东西等,往往都能构成令人难忘的现场工作场景,拨动读者的心弦,引起读者的共鸣。

结语

企业新闻照片魅力在于传神,在于过目不忘,对一张报纸、一个版面、一篇文章来说,没有什么比特写镜头更能增强效果了。让我们努力地与拍摄对象近些,再近些,更近些,忠实记录各行各业的流金岁月,用镜头留存企业的历史,拍摄出属于劳动者自己的难忘记忆。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