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中水污染监测的强化与改善方法探讨
许永伟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许永伟,. 环境监测中水污染监测的强化与改善方法探讨[J]. 中国环境保护,2024.7. DOI:10.12721/ccn.2024.157059.
摘要:
当前社会发展迅速,在带来一定经济效益的同时,水污染现象也愈发突出,不利于社会形象的树立。而水污染监测技术的有效应用能够为环境治理工作的开展提供必要的数据支撑,通过定期对水体中污染物种类、浓度及分布情况进行系统化分析能够了解当前水体实际的污染情况,并结合具体的污染现状制定科学的解决措施,能够大大提升污染防治效果,保证水体质量。基于此,文章重点探究水污染监测的强化与改善措施,以期为相关人员提供必要参考。
关键词: 环境监测水污染监测强化方法
DOI:10.12721/ccn.2024.157059
基金资助:

引言

水资源作为人们赖以生存的重要基础资源,对人体健康与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通过建立必要的水资源监测体系,可以强化对水污染的监测力度,及时了解水资源的实际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保证水体质量。

一、环境监测中水污染监测影响因素分析

水污染即水体中会存在一定的病原体、化学污染物、有机物质等,影响水体质量及生态系统的持续性,水环境监测则能够明确各种污染物实际的浓度、组合与分布、变化趋势等,通过对实际污染现状的观测与分析可以准确评估水体污染的具体情况,并制定相应的解决措施,提升水体整体质量。具体的监测指标可参考表一。通过定期的水污染监测能够判定水质是否满足标准要求,对于存在污染的情况能够做出预警并提醒相关人员进行处理,在有效防治污染的措施落实中保护水资源。一般而言,水污染来源主要包括城市污水、工业废水、农村生活污水等,不仅对人体的身体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同时还会对水生态系统与生物的多样性产生威胁,因此相关部门必须要重视水污染问题并采取措施。实际水污染监测过程中存在多种因素影响最终的监测结果,难以保证分析数据的准确性,造成污染防治效果微弱。具体的影响因素如下:

(一)监测点设置

水污染监测的准确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监测点的布置,正确的监测位置才能保证监测结果的有效性。实际监测过程中,需要结合不同区域的自然环境、天气特征等因素因地制宜设置监测点位,从而保证监测结果的全面性与准确性。例如,对于湖泊、河流、地下水位设置监测点时应当综合考虑水体的流动性、周边生态环境等因素,确保人员可以准确掌握实际的污染现状。同时,部分区域可能无法设置监测点位,此时就需要人员结合具体的情况就近选择监测位置,在选择时应严格遵循就近原则,才能保证区域内水域监测结果的完整性。若选定的监测点与原有监测位置距离过远,则会影响监测数据的连续性与完整性,导致最终的监测结果与整体的水质状况存在差距,进而难以采取针对性的防治措施解决水体污染问题,降低水体整体质量。

(二)样品采集

样品采集与最后的实验数据之间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通过对采集到的样品进行数据分析可以清晰掌握水环境中的污染物质。但在实际样品采集中,可能会受到采集时间、采样地点、样品存储运输等多种因素影响,造成实验数据存在偏差。具体而言,对于样品的采集时间需要综合考虑污染物的浓度变化规律,保证采集样品的代表性,并且,对于采样地点一般需要确定在污染源附近及影响区域范围内,通过多点采样的方式保证取样的全面性。在样品采集工作完成后,需要对其进行立即运输至实验室,而在对存储样品容器选择时,若容器材料为塑料性质,某些吸附能力较强的污染物则会直接吸附在容器的表面,在进行样品监测时就很难发现此类型的污染物质,影响检测结果的精准性。

(三)检测人员素养

水污染监测的精准性不仅取决于监测技术,同时与监测人员的综合素养也有直接联系,只有保证监测人员具备较强的专业素养,才能在监测过程中按照既定的规范标准与操作流程执行,并且能够对监测过程中存在的多种问题灵活应对,保证监测点设置、取样、样本分析等多个环节的精准性,确保监测结果的全面性与准确性,并根据具体的监测结果制定针对性的防治措施。具体而言,采样工作的开展、样品存储、样片监测、数据分析都需要人员参与,只有监测人员深入了解水污染性质与分布规律,才能在实际采样过程中选择合适的时间与地点,并且借助仪器操作解决监测数据,得出相对可靠的监测结果。若是在实际监测过程中,人员存在敷衍马虎、随意对待的工作态度与心理,导致其工作态度不严谨,未能从精细化角度开展工作,导致实际工作过程中某个环节可能会出现事物,造成分析结果数据的不准确,影响最终的监测结果,使得人员难以全面分析水质实际情况并采取措施,大大降低污染防治效果。

屏幕截图 2025-02-27 155508.png

表一水质监测指标及方法

二、环境监测中水污染监测强化与改善方法路径

(一)规范监测程序与操作流程

规范的监测程序与操作流程能够为水污染监测人员提供科学的制度依据,使其能够按照科学的标准规范来保证监测结果的精准性,确保监测数据分析的有效性,为污染防治方案的制定提供支撑。首先,规范监测程序中,应当对样品采样方法重点关注,明确采样点、采样工具、采样时间、采样深度等方面的要求。具体而言,对于采样点的选择需要结合污染源的分布情况、地域特征及监测目的等多面的因素确定,保证采样点的代表性,以此确保人员能够了解水体整体的污染状况;对于采样工具的选择需要结合具体的监测要求,检查其是否存在质量缺陷等问题;采样时间需要与监测目标保持一致,对于短期突发性污染事件应当尽可能提升采样频率,对于长期水质监测则需按照定期的时间进行采样;采样深度需要考虑水体的垂直分层情况,可以通过深层采样与浅层采样相结合的方式提升样品的代表性。其次,为了降低样品变质情况的发生,还需明确样品处理与保存方法,如通过控制酸碱度与温度或者采用玻璃瓶等合适的容器,防止样品发生物理或者化学变化。此外,不同水污染所采用的分析方法也存在一定差异性,为了保证水污染分析结果的准确性与可靠性,在选择分析方法时应当科学有依据。例如,在进行水浊度分析时可以采用物理分析方法;对于测定溶解氧、化学需氧量、重金属等时可以采用化学分析方法。

(二)强化生物监测技术的应用

在进行水污染监测中,可以借助水体中丰富的微生物对环境变化的敏感性进行监测,此种方法相对而言具备一定的环保性,可以在提升监测效果的同时保证生态性。具体而言,可以借助微生物监测技术判断水体污染情况,通过分析微生物群落变化能够判断出污染物的种类与实际浓度,因为不同的污染物对微生物种类与数量衍生所产生的影响存在一定差异性。其次,可以利用生物行为反应判定水体污染的严重程度。例如,斑马鱼在严重污染的水体中会表现出快速呼吸或者改变游动方式等异常行为,通过观察斑马鱼行为即可判断出当前水体污染的具体情况。此外,生物传感器监测技术能够将生物敏感度转变成为电信号以便人们进行分析与判断,相关监测人员也可应用此种技术对水体污染现象进行实时监测,从而更加高效检测出水体中存在的有机污染物或无机污染物。

(三)提升监测人员的综合素养

如上文所言,监测人员的综合素养与最终的检测结果存在一定关联,为了强化水污染监测效果,就应当做好人员的培训教育工作,采用集中讲授、调研活动、实地操作等培训方式提升人员的理论与实践水平,使其能够掌握水污染监测过程。为了保证培训效果最大化,可以将培训计划与考核制度联系起来,通过设定明确的考核标准与奖惩制度鼓励人员能够积极参与培训,激发其主动参与的动力。此外,为了从整体上改善人员的综合素养,在实际监测人员招聘中需要提升面试要求,通过多轮面试与专业测试可以保证应聘者具备较强的专业水平。对现有人员也需做好激励,可以为其提供内部晋升、优秀员工评选等职业发展路径,鼓励人员不断成长,提升整体队伍质量,保证监测结果的可靠性与准确性。

三、结束语

总之,水资源监测作为环境保护工作的重点内容,是保证水体质量的重要举措,相关人员必须要重视监测工作的开展,在持续性水污染监测工作的基础上维护水体健康与可持续发展。具体在监测过程中,可以通过规范监测程序与操作流程、强化生物监测技术的应用、提升监测人员综合素养等多方面的举措,不断强化监测水平,降低污染物扩散与影响范围,实现环境保护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赵庆红. 环境监测中水污染监测强化几点思考 [J]. 科学与财富,2022,14(35):28-30.

[2]沈惠玲. 环境监测中水污染监测强化建议[J]. 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2021,2(24):137-138,141.

[3]李蒙,赵月玲. 环境监测中提高水污染环境监测质量的措施[J]. 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2023,4(6):141-143.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