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医科背景下医学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教学设计与实践
朱红艳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朱红艳,. 新医科背景下医学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教学设计与实践[J]. 中国医学研究,2022.3. DOI:10.12721/ccn.2022.157028.
摘要: 现如今,新轮科技逐渐改革,促进了医学教育与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互联网等现代化技术实现深层融合,为了符合中国战略的健康发展需求,要求社会加强培养复合型、专业性、创业型人才,新医科据此掘地而起、基于新医科趋势下,为了正常落实中国的健康战略,提升医学专业产业的发展需求,高等院校作为创新性与创新精神高质量人才的主要培养摇篮,满足时代的发展趋势,转变创业教育系统的创新,致力于从教学观念变革、实践平台改善、保障系统优化等层面促进新医科背景下医学专业创业教育系统创新设计的积极重构,保证培养方法满足新医科背景下的医学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教学的具体设计。
关键词: 新医科背景下;医学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教学设计与实践
DOI:10.12721/ccn.2022.157028
基金资助:

医学专业教学作为根据社会要求目的、有规划、有组织的培养医药卫生人才的发展规律与运行形态科学。高水平医学专业人才作为明确认知医学院校对医学教育规律、医学教育加强管理、医学教育开展、医学专业培养质量提升的重点因素。自我国进入新时代以后,面临民众对于医疗服务提出的新型需求,急需实现大批量优秀医学人才的培养,并在医学教育设计与实践管理中积极投入,促进医学专业的发展,从而为医学专业培养出更多优秀服务人才,从而推动我国医疗的合理建设。故此,本文主要分析新医科背景下的医学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教学设计与实践。

1.新医科概念分析

自2018年4月同济大学开展的培养一线人才研讨会议上,据教育部司长提出,即将颁布的2.0版六卓越一拔尖中的最大亮点就是“四新”的建设,即新文科、新医科、新农科、新工科。新医科背景下,有利于实现医工理文的有效融通,密切融合以人工智能作为表率的新轮科技与产业的革命,促进精准医学、转型医学等层面实现全面整合的新医学领域。不同于传统医科理念,新医科是指新智能医学,即融合传统医学、人工智能、大数据、机器人等。面临人们对于健康医疗新型需求与疾病谱新型认知,面临医学模式转向心理学、社会学、技术学等医学方式,并深层解读人类的生命信息、揭示人脑的奥秘及生命之奥妙等,通过对数、理、文、工等相关知识获得综合运用,并开始依靠现代化科技与人工技能实现进步,计算机、移动通信、医疗大数据等技术在预防及诊疗疾病方面能够起到重要作用。基于某种层次而言,新医科作为满足时代要求的产物,属于不同于传统医科学科的交叉性产物。

2.新医科背景下的医学专业创新创业课程教学设计与实践

2.1医学教学局限的合理突破

在医学专业教学中,很多学生体现出重视分数轻视能力的学习思想,对应试非常重视,而主动探究知识的热情不足。只有挣脱教学局限,提升学生探寻科研的积极性,才能实现学生学习动力的激发。只有在医学专业教学中养成未知的探究与主动思考兴趣,才能提升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水平,有关这方面教师需从设置授课内容、预留课后作业、指导课外科研的开展方面进行。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为了拓展学生的教育深广度,应该与本系科研方向结合起来,通过医学专业过度知识授课比重的增加,对部分研究生的基础课程内容合理引入,有利于支持本科专业生壳外科研与毕业设计。专业课程完成后,通常需运用汇报式、写作式、调研式等方法,对学生科研素质强化训练,并实现课后科研活动的设置,通过在教师科研主题中研究内容的积极参与,才能对科研支持提早基础,从而保证医学专业生综合素养不断提升的过程中,实现医学专业创业教学课程设计的强化创新。

2.2学科交叉深度的提高

“双新”的建设对学科的交叉融合比较重视,医学工程专业自身属于交叉性学科之一,但实践教学中,若是尚未合理掌握教学内容,会在某种层次上,出现重视理工轻视医学或者重视医学轻视理工的情况。故此,医学院校需从建设教材内容、设计授课单元、可采作业等三个方面促进医学专业教学中“交叉深度”不足问题的显著提升。在建设教材方面,需彰显以临床运用为主,以工程技术为方法的编排内容思路,在临床工程师及临床医师的共同努力下,进行相关教材的编制,教材内容需彰显临床运用和工程原理的深层融合。教学单元的设计流程,需对知识交叉整合给予重视,提倡联系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彰显医学专业知识和工程专业知识的整合,强化运用工程的实践案例、引入问题,重视培养学生结合医学和理工的学习思想。

2.3紧随企业的前沿动态

企业的前沿动态表示专业发展方向,在新技术革命推动下衍生的前沿医学技术、融合创新创业要求提高医学专业的工程教育,专业课程教学需紧随企业的前言动向。企业前言在本科生面前略显非常高深,传统专业课程教育中,企业动态的紧随速度缓慢,但企业前言通常可以体现出创新性与多元性思维。基于“双新”建设的背景下,对于专业课的教育方面提出诸多挑战。在专业课程的实践教育中,进行了企业前言的渗透,一方面要求合理配备教学内容,但重点在于对教师的专业素质提高要求。教师需通过医学专业选修课或者讲座的开设,聘请专家教授进入院校授课,在课堂上引入企业的新进展与新方向,将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出来。另外,强化培养教师的专业素养,供应学术的交流路径,让专科教师需紧随专业的最前沿。尤其是教学流程中,激励教师在课堂上引进科研内容,使学生对当前学过的知识点和前沿领域逐渐的相关性深层掌握,这对医学专业生思维能力的锻炼与创新创业教学具备积极的作用。

2.4师生互动力度的增强

师生在课堂上加强互动的主要目标就是对学生潜在能力的合理激发,从而实现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若是学生尚不具备善于质疑的思想,思想方面势必会受到严重禁锢与束缚,所培养出来的专业人才也势必不具备创造能力。教师需在课堂上强化设计互动性,教学中需增强对话参与式、案例研究式、启发式、提问式教学模式,教师需积极提问学生回答问题,学生也可以合理提问,发表自己的想法。

例如,在《生物医学电子学》教学课堂上,需通过研究课时与试验作业汇报模式的设置,设置探究课需注重开放问题,通过指导学生发言,提升学生的多维度思维。以“分析心电信号的检测设计要点”为例,一些学生要求设计可以穿戴心电信号的检测模块,在设计其要素时,应该和分析传统的交流供电心电监测模块偏差很大。通过多维度研究,让学生学会融汇贯穿写过的知识点。课堂以外通过本科学生导师制的开展,通过医学专业学生的极少的招生数量特征,在导师制开展中,应以课外的“实验项目”为指导,学生在完成任务后,教师需对学生的提问意识着重培养,将问题作为指导的学习行为。学生与教师需交流思想与体会。师生之间深层互动有利于教学环境更融洽,在学生学习积极性合理激发的过程中,消除师生交流力度缺乏的有效途径。

结语:

总之,基于新医科背景下,使高等医学专业课程的教学遇到很大的挑战与发展机遇,在高等院校医学专业创新创业的教育只有跟随新医科的发展趋势,助力医学专业和工、理、文等相关学科及生物医学专业实现融合创新,探究从时间系统、理论系统、保障系统等层面进行创新创业教学系统的优化,为医学专业培养出大量精通医学知识且掌握现代化科技使用的专业人才,不仅具备家国情怀,又具备勇闯勇创医学专业复合创新型人才,给我国医学专业事业的传承及传统民族医学专业的复兴而努力奉献。

参考文献:

[1]于洋, 高峰, 尹剑,等. "新医科"背景下医学专业英语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 ——以大连医科大学为例[J]. 高校医学教学研究:电子版, 2020, 10(3):4.

[2]安益强. 新医科背景下校企协同对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研究--以徐州医科大学为例[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1, 19(14):2.

[3]季振宇, 周怡敏, 杨滨,等. 新工科和新医科背景下生物医学专业课程教学设计与实践[J]. 西北医学教育, 2020, 028(003):374-376.

[4]常成, 黄幼田, 闫红涛. "新医科"背景下临床医学类专业基础课程体系构建的探讨与思考[J]. 医学教育管理, 2021, 7(2):5.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