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长,对水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加。水利水电工程作为水资源开发的重要手段,其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功能日益完善。然而,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和运行不可避免地会对周围环境产生影响,包括生态系统的破坏、生物多样性的减少、气候条件的改变以及社会环境的变迁等。因此,如何在保证工程效益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成为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2、水利水电工程对环境的影响
2.1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大型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尤其是水库的蓄水,会淹没大片土地,导致生态系统的破坏和野生动植物的丧失。水库蓄水会改变原有的水文条件,影响河流的流量、水位和流速,进而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和繁殖条件。同时,水库的形成会阻断鱼类的洄游通道,导致部分鱼类种群数量的减少甚至灭绝。此外,水库的蓄水还会影响周边地区的土壤湿度和植被生长,进一步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多样性。
2.2对气候的影响
水库的蓄水会改变当地的气候条件,影响气温和降雨量的分布。水库的水面蒸发会增加空气湿度,导致局部地区的气候变得湿润。同时,水库的蓄水还会对降水产生影响,一般来说,库区及其邻近地区的降雨量会有所减少,而外围地区的降雨量则可能增加。这种降水分布的变化会对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产生深远影响。
2.3对社会环境的影响
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不仅会对自然环境产生影响,还会对当地社会经济环境造成一定冲击。首先,水库的蓄水会导致部分居民迁移,对当地社区结构和人口分布产生影响。其次,水利工程的运行可能会产生噪声和振动等环境问题,对周边居民的生活质量造成影响。此外,水利工程的建设和运行还会对当地的水资源利用、农业生产和旅游业等产业产生一定影响。
3、环境保护措施的深化与拓展
3.1 加强水资源管理的综合策略
为了更加科学地管理水资源,减少水利水电工程对自然水体的压力,需构建全面的水资源管理体系。这包括制定合理的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确保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生态保护相协调。同时,引入先进的水资源监测技术,如遥感监测、智能传感器等,实现对水资源的实时、精准监控,及时发现并解决水资源浪费和污染问题。此外,推广节水技术和设备,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减少不必要的消耗。通过公众教育和宣传,增强社会各界的节水意识,形成良好的水资源节约风尚。
3.2 生态修复工程的精细化实施
生态修复工程不仅在于恢复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更在于实现生态系统的自我维持和发展。因此,在实施过程中应注重精细化管理和科学规划。首先,开展详细的生态调查,了解受损生态系统的具体情况和恢复潜力,制定科学合理的修复方案。其次,采用多样化的修复手段,如植被恢复、湿地重建、土壤改良等,针对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受损情况,采取针对性的修复措施。同时,注重生态修复工程的长期维护和监测,确保修复效果持续有效。此外,加强生态修复技术的研发和创新,推动生态修复工程向更高水平发展。
3.3 工程设计与施工的绿色化转型
在水利水电工程的设计和施工阶段,绿色化转型是减少环境影响的关键。这要求工程设计人员充分考虑环境因素,将生态保护理念融入设计之中,优化工程布局和结构,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同时,推广使用环保型建筑材料和施工机械,减少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和污染物。在施工过程中,加强环境管理,制定严格的环境保护措施,确保施工活动不对周边环境造成破坏。此外,注重施工人员的环保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和技能水平,确保施工活动的绿色化进行。
3.4 环境监管与执法的强化与创新
为了保障环境保护措施的有效实施,需要进一步加强环境监管和执法力度。这包括建立健全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明确环境保护责任和义务,为环境监管和执法提供法律支持。同时,加强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提高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时效性,为环境监管提供科学依据。在执法方面,加大环境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对违法行为进行严厉处罚,形成有效的震慑作用。此外,创新环境监管和执法方式,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高监管效率和执法水平,如建立环境违法行为举报奖励机制、推广在线监测和远程执法等。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可以确保水利水电工程在建设和运行过程中始终遵循环境保护的原则和要求。
4、生态修复策略
4.1植物修复
植物修复是恢复受损生态系统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植树造林、恢复植被等措施,可以有效改善土壤结构和水文条件,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多样性。在植物修复过程中,应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和土壤类型选择合适的植物种类和种植方式,确保植物能够正常生长并发挥生态效益。
4.2水生生态修复
针对水利水电工程对水生生态系统的影响,采取水生生态修复措施是恢复水生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的有效途径。通过建设鱼类繁殖站、过鱼道等设施,为水生生物提供适宜的生存和繁衍环境。同时,加强水生生物的保护和管理工作,严格控制外来物种的入侵和扩散,防止对本地生态系统的破坏。
4.3土壤修复
土壤修复是恢复受损土地生产力的关键措施之一。针对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过程中造成的土壤侵蚀和肥力下降等问题,采取土壤修复措施可以有效改善土壤质量并提高土地利用率。通过施加有机肥、改良土壤结构等措施,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和抗侵蚀能力;同时加强水土保持工作,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退化。
4.4生态系统整体修复
生态系统整体修复是恢复受损生态系统功能和结构的重要手段之一。在生态系统整体修复过程中,应综合考虑生态系统的各个组成要素和相互关系,采取综合措施进行修复。通过恢复植被、改善水文条件、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措施,重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韧性。
5、结论
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对环境产生了显著影响。为了实现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和谐共生,必须采取一系列有效的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措施。通过加强水资源管理、实施生态修复工程、优化工程设计和施工、强化环境监管和执法等措施,减少工程建设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同时,注重生物多样性恢复、生态监测与评估、社区参与与公众教育、科技创新与技术支持以及政策法规与制度建设等方面的工作,推动水利水电工程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工作的深入开展。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水利水电工程在发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实现生态效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谢芳.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的新技术应用和环境保护探讨[J]. 百科论坛电子杂志,2019(12):144-145.
[2]廖剑锋. 试论水利水电施工工地环境保护管理[J]. 低碳世界,2016(25):106-107.
[3]吕成山. 试论混凝土施工机械可持续发展技术[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