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胎孩子社会性发展的现状
不同文化程度的父母的教育幼儿方式会存在不同。文化程度越高的家庭,父母自身素质越高,更加懂得去和幼儿沟通和交流,更加注重对幼儿的家庭教育的质量,学习了更多的育儿知识,采用民主科学的教育方式,有利于幼儿社会性的发展。二孩家庭的父母由于有养育孩子的经验,所以更注重亲子关系上的民主、平等、和谐,能使孩子在良好的气氛中接受教育,促进孩子的社会性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的孩子普遍社会认知发展较好、意志较强、情绪稳定、同伴关系良好、独立性强、较诚实、喜欢帮助他人等品质。
二、二胎背景下二孩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家庭生活压力增大,影响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投入
随着现代社会生活压力的逐步加大,孩子的养育成本也在逐渐上升。家长为了使孩子受到最好的教育与得到更好的发展前途,不光需要投入各种经济资源,更需要投入自身的大量时间与精力。二孩的出现,使家里原有的生态被打破,家长不仅要继续照顾大孩,更要照顾好刚刚出生尚没有各种基本生存能力的二孩,许多家长在这种情况下疲于奔命,对大孩的要求也会失去原有的耐心,对大孩的陪伴也是少之又少,家中多了一个孩子,努力打拼的重担又翻了一倍,家长更是没有时间没有精力去陪伴孩子,照顾孩子。“二孩”的加入势必会增加一个家庭的经济负担和家长的心理负担,影响对孩子的教育投入。
(二)生子女之间互相攀比现象
在独生子女家庭当中,由于家庭中只有一个子女,因此不会出现比较和攀比状况,家庭将所有的爱都给予孩子没有任何的偏爱。而二孩政策的放开,二孩家庭由于有多个子女,子女之间由于性别、性格、发展水平和兴趣等的差异性,导致家长会对其中一个孩子产生偏爱,容易忽略另一个子女。同时,子女之间也容易出现对比,子女长期处于偏爱和对比的环境当中,孩子之间会产生相互比较,互相攀比的现象。这种状况极及不利于家庭良好环境氛围的营造,也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发展。
三、二孩家庭教育有效促进二孩社会性行为发展的策略
(一)二孩父母加强学习,提升科学育儿水平
对于二孩父母来说,需要具备较高水平的家庭教育素养,不断学习,通过科学的方法进一步提升自我的知识结构及育儿能力。在对两个孩子进行科学教养时,作为二孩父母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给孩子做好示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模仿对象,因此要注重自我形象、严于律己,做好榜样示范作用,平等对待每一个孩子,做好沟通交流。通过鼓励、赞扬、肯定的方式激励两个孩子,并且为他们创造展示自我的机会和平台,使整个家庭的教养方式更为民主、和谐。同时,父母要通过上网、浏览书籍以及观看亲子家庭教育的电视节目,吸收家庭教育的好经验和好做法,并多与其他二孩家庭交流,学会运用科学的方式教育孩子。
(二)运用合理的家庭教育观念
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是非常关键的环节,父母是孩子接受教育的启蒙老师。家庭教育是学生发展的基础,决定着孩子的命运,因此,每个家长都应树立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念。
第一,为孩子营造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氛围。家庭环境因素,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如果儿童能够处于和谐激励的环境氛围当中,他们就会获得自信心。如果将孩子置身于赞扬的环境氛围中,他们就会学会不断地提升自我。如果将孩子置身于公平的环境氛围当中,孩子将拥有正义感。如果将幼儿置身于安全的家庭环境氛围之中,孩子就会选择无条件的信任。在二孩家庭教育过程中,家长需要为孩子营造和谐、温馨、友爱的成长环境,让自己的孩子知道爱需要分享,让家里的每一个孩子都处于和谐温馨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第二,给孩子设置不同的要求和标准,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的性别、个性和接受能力都有所区别,加上众多因素的影响,孩子的成长状况是有所区别的。在二孩家庭当中,家长要从孩子的性别、性格特点、发展水平、兴趣爱好等方面进行分析,明确孩子之间存在的差异性。在家庭教育过程中家长不能以相同的标准去要求自己的孩子,也没必要将两个孩子放在一起进行对比,要平等地关爱每一个孩子。并且根据孩子的表现和性格特点,设计有针对性的家庭教育方式,让孩子充分地肯定自己的价值,实现孩子的综合发展。
第三,父母亲要鼓励孩子有效互动。通常情况下,我们认为二孩政策的有效实施改变了独生孩子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一些弊端。在家庭教育过程中与家长的教育和引导相比,孩子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对于他们的成长和发展有着巨大的价值和意义。家长需要从这一方面出发,给孩子创造更多相处的机会,让孩子之间可以互相学习、互相帮助,通过合作共享,相互竞争增进孩子间的情感,从而缓解父母由于时间和精力方面的不充足而导致的负面影响。因此,在家庭教育过程中,父母要充分引导孩子进行互动,这也是二孩家庭教育成功的关键因素。
(三)父母要尊重孩子的成长想法
很多人认为,年龄小的孩子没有自己的想法,只要听从爸爸、妈妈的安排就可以了。也正是在这一理念的引导下,不少二孩家庭的父母会习惯性地安排自己的孩子应该怎么做、不能怎么做。这直接导致孩子的想法被忽视、被扼杀,他们很容易对父母的安排与规划产生逆反心理。试想,这种状态下,我们又如何获得高质量的家庭教育呢?我们又何谈激励孩子不断进步呢?笔者认为,父母在家庭教育中一定要尊重孩子的想法。比如,家中两名孩子因为争抢玩具而产生矛盾与冲突时,父母不能想当然地批评较大或者教小的孩子,而应当引导两个孩子心平气和地进行沟通与交流,让双方决定玩具究竟该给谁玩;若是双方未能达成一致时,家长可以将玩具的“所有权”收归到自己手中,然后与两个孩子一起制订一个公平的竞争方案,并提前说明谁完成得更好玩具便归谁所有。这样一来,家长既照顾到了两个孩子的心理,也在无形中教会给了孩子解决矛盾的方法。又如,在养育两个孩子的过程中,父母会发现这样一种情况:较大的孩子有时会模仿爸爸、妈妈照顾弟弟或妹妹,而这也是他们在成长过程中作为哥哥或者姐姐逐渐形成的一种责任与担当。针对这一情况,父母可以对较大孩子的行为予以关注和肯定,及时给予表扬,如“幸好爸爸、妈妈有你帮忙,我们省心、省力了”“弟弟(妹妹)有你这个好哥哥(姐姐)真的是太幸运了”……得到父母的鼓励与肯定后,家庭中较大的孩子会产生一种“自己很重要”的认知,而这一认知将会推动着他进一步融入家庭中,用更细致的关心与爱护去对待弟弟或妹妹,并在不知不觉中从“家中只有我自己”的状态过渡到“家中有我们两个孩子”的状态。由此可以看出,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尊重孩子的成长想法,给予孩子更多的自主权,将对孩子产生积极的影响,从而为营造兄友弟恭、姊妹情深的温馨家庭氛围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学前教育资源供需格局及其应对[J].教育科学,2019,35(2):62-71.
[2]杨周莹.二孩家庭教养方式问题调查及对策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20.
[3]经品之.“全面二孩”政策下的家庭教育研究综述[J].林区教学,201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