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受到传统观念教育的影响,许多教师和学生都将体育教学归入了“副科”的行列中,由于升学考试涉及不到体育这门学科,因此,大家对体育教学就不太重视。据国家有关部门调查显示,近几年来,我国学生的身体素质呈现连续下降的趋势,这其中就包括小学生提升身体素质情况,所以增强学生的体育锻炼,加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已经势在必行。学校和广大的体育教学工作者要树立现代的教学理念,针对体育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积极探索和寻求有效地解决方法,从而创新体育教学,推动体育教学的进一步发展。
一、创建开放式体育教学环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说到“开放式”体育课堂中,人们通常会把它和“一个口哨和几个球、老师和学生都是自由”的“放羊”式教学同等起来,认为“开放”式体育课就是教师不认真负责的表现,其实这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1]。“放羊”式教学是指教师在课前没有做充足的准备,上课时急促上阵,让学生无组织、无目的地自由活动,这完全是对学生一种不负责的教学方式。而这里所说的“放”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开展教学内容,有计划、有目的实施体育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放”,是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让他们自主地进行锻炼,减少教师不必要的干扰和约束。例如:老师在“投掷”教学课中,不局限于以往在教师统一指挥下进行单一集体练习模式,这样确实显得学生十分被动、练习空间较小,学生个性也得不到更好的发展。因此,要先让学生各自分散练习进行投掷,教师巡回点播、指导。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教师应及时对表现好的学生进行点评和鼓励,其目的是为了合理有效运用正确的投掷方法。然后让学生模仿老师正确的投掷动作,在让学生进行分散的练习,最终达到对投掷动作的熟练掌握。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敢于放手,让学生在课堂的舞台中担任主角,在“放”中提升学生自我锻炼技能,教师在思想上要做到放心,在实践上要做到以放开、放手,方式进行“开放型体育课”的教学,从而提高学生们的体育学习兴趣。
二、创建合作学习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互动交流
在合作交流学习中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合作交流不仅可以增强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同时还可以获取新的知识、分享合作成功带来的欢乐[2]。例如:教师在“篮球”的教学中,由于,动作的细节性与手部有一定的疼痛感等因素的影响,大部分小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是很难掌握篮球技术的,针对这一情况,教师采用了“忽视教学法”故意忽视有问题的学生,并通过对动作掌握熟练的学生再进行较为细致指导,然后根据不同水平学生进行分组结伴教学,让他们结伴自由练习,在合作练习中各自交流自己的篮球技巧和方法,从而实现“高水平学生教得认真,低水平学生学得积极”的课堂氛围,练习的效果与质量也会明显提高,在同伴的帮助下一些没有掌握篮球技术的学生也慢慢地学会了篮球,此时他们发现与同伴之前的友情也会更加亲密,每位学生的长处都发挥得淋漓尽致,一个个脸上都流露出成功的笑容。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想使学生以合作伙伴的身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教师就需要提供各种各样的合作机会。确切地说,在教学的每一个详细环节中学生都具备合作的条件,关键问题在于教师是否擅长引导。通常用的方法是学生在参与合作过程中,让学生帮助老师出主意想办法,学生便在这个过程中不由自主地当了老师教学合作伙伴。例如:在上“跳绳”课时,老师对跳法先不做具体规定,而是采取与学生商量探讨的办法,由学生自主商量、设计后再做决定,听取他们的意见,由学生自主设计后商量觉得,可采取单人跳、双人跳、多人跳,花样跳等多种跳法。教师也可以跟学生采用暗示合作法,让学生自己主领悟。例如:在练习中长跑中出现怕苦怕累的学生,教师不要直接批评学生,而是讲解“马家军”事迹,为国争光不怕流汗流血的刻苦精神,让学生受到启发,从而主动参与到中长跑的练习中。更可以采用自我教育的方式,包括自我认知与自我纠正。例如:对课上人为损坏的体育器材,教师要把“破坏东西要赔偿”的道理提前说明,让学生自己想办法,是补修还是赔偿,使学生把“要我改正”转变为“我要改正”。这样学生在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同时,也体现了自我教育的宗旨。
三、营造良好的民主教学氛围,培育学生创新精神
首先,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主要营造一个民主放松、富有创造性的课堂。例如:老师在“自制铁环”的体育教学中,学生们并没有按照老师所教的方法去推动铁环,而是他们自己创出了一种方法,铁环照常流动,而且运用自如,这时教师并没有指责学生不按照平时教给他们的方法去应用,反而为他们自主创新的举动感到十分高兴,在讲评时特意邀请他们进行演示,并给予大大的鼓励和表扬,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们自主创新的精神,更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是上好体育课的关键所在,现在学生的兴趣激发并不是仅局限于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情境或是有意识地进行项目安排,从而来触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这种浅层次的激发兴趣,整体的效果与维持时间并不是特别好[3]。从心理学的角度上来说,让学生模仿学习动作远远没有让学生自己创造出新的学习方式,来体现的兴趣更强、效果更好。除此之外,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衡量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在每节体育课上,要把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让每个学生真正的手动起来、脑动起来、开发学生的脑力、智力、增强体力。课外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开展一些活动,如篮球、跳绳、足球等比赛,让学生在整个活动中积极参与,来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让他们在活动中体会到成功的快乐。通过培养学生活跃思维、丰富的想象力以及运用知识的实践能力,比如教材安排的正确性、实用性、趣味性,促进学生心理、生理和精神等方面提升,获得成功的体验后,使他们在热爱体育过程中,还能增强自信心和自尊心。此外,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锻炼的能力,并给学生营造一个优质合作的学习环境。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重视学生主体地位及个体差异,在教学过程中渗透素质教育,依照新课程的改革要求,在教学中不断地积极探索与研究,及时发现问题、然后努力解决问题,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为学生搭建一个展示的平台,从而实现体育高效率的优质教学,用实际行动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为今后的体育教学创造更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1] 陈淑结.新课程改革下高中体育教学的问题及创新改革模式[J].好家长, 2017,000(057):222-222.
[2] 范宇栋.新课程改革下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策略研究[J].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9,000(003):239-239.
[3] 伍志义.浅谈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如何做好小学体育教学工作[J].中外交流, 2018,000(048):262-263.
[4]张白音那木拉.试论在新课程环境下对小学体育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最漫画·学校体音美,2018,000(02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