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新闻语篇中的生态隐喻对比研究
邓煜兴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邓煜兴,. 中美新闻语篇中的生态隐喻对比研究[J]. 新闻传播研究,2022.9. DOI:10.12721/ccn.2022.157080.
摘要:
本文从生态语言学视角对中美新闻语篇中的概念隐喻进行对比研究,旨在探索其中所蕴含的概念隐喻类型,解释双方异同点及其折射出的生态取向。研究发现:1)中美新闻语篇兼有相同隐喻类型与特殊隐喻类型;2)中美新闻语篇中的概念隐喻均可分为破坏性、模糊性和有益性隐喻,且分别折射出相应的生态取向。其差异的形成受到经济与文化因素、社会与政治因素以及生态理念的制约和影响。
关键词: 生态语言学;新闻语篇;概念隐喻
DOI:10.12721/ccn.2022.157080
基金资助:

一、研究背景

随着社会经济迅猛发展,一系列生态问题频发。各种生态思想应运而生,为生态语言学的发展提供了契机。生态话语分析作为生态语言学主要研究范式,旨在廓清语言在调试生态系统的进程中所发挥的潜在功能[1]。气候变化给中国乃至全世界带来严峻挑战,成为世界各国亟需共同应对的问题[2]。在大力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背景下,气候变化生态话语研究兼具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作为表征概念和思维的重要手段,概念隐喻以潜在的方式构建话语,概念隐喻的选择反映出使用者的态度和观点[3]。因此,探究生态话语中的隐喻使用对揭露其中的生态观具有重要意义。新闻语篇作为社会凝心聚力的桥梁纽带,在引导新闻舆论和塑造公众认知方面扮演重要角色。其中,气候变化新闻语篇是国内外学者最为关注的话语载体[4]。由于气候变化本身具有的抽象性与复杂性,概念隐喻在气候变化新闻语篇中俯拾皆是[5]。然而,从生态语言学视角探微气候变化新闻语篇中概念隐喻的研究尚不多见,且仅停留在语言特征的描写层面。加之,现有研究多聚焦单一的欧美国家,中外对比研究尤为不足。

鉴于此,本研究从生态语言学视角切入,以气候变化新闻语篇为语料,初步构建生态隐喻分析模式,对比分析中美生态主题新闻语篇中的概念隐喻,尝试回答以下研究问题:1) 中美新闻语篇分别蕴含哪些概念隐喻?2) 中美新闻语篇中的概念隐喻有何异同?分别折射什么生态取向?

二、新闻语篇中概念隐喻的生态话语分析

生态话语分析旨在揭露语言中不利于生态和谐的生态因素,促进人们反思生态问题,提高生态意识,维持生态平衡[6]。话语的生态取向体现为三类[7],即有益性话语,模糊性话语,破坏性话语。生态取向的甄别将有助于人们审视气候变化新闻语篇蕴含的生态属性,以此颂扬有益性话语,改善模糊性话语,摒弃破坏性话语。

概念隐喻是指源域至目标域的系统映射,人们借助此种映射理解抽象概念及表征世界[8]。通过探究源域的外延意义来理解目标域的意义释解,可以窥探概念隐喻的生态意义。鉴于此,本文依据生态话语分析及概念隐喻,初步构建了生态隐喻分析模式,试图通过话语分析探索生态语篇中隐喻蕴含的生态理念及生态取向。

三、语料收集及分析

(一)语料的收集

本研究择取《中国日报》、《纽约时报》为语料来源,以“climate change”或“global warming”为关键词,遴选出中美气候变化主题新闻语篇共50篇。通过标注与分析,共识别出五类共有概念隐喻,分别是:旅程隐喻、战争隐喻、疾病隐喻、灾难隐喻和建筑隐喻。所涉及的概念关键包括:“气候变化是旅程”、“气候变化的恶化和减轻是战争”、“生态系统是患者”等等。这些隐喻的运用表明气候危机的紧迫感,解决气候问题刻不容缓。

此外,中美新闻语篇也分别蕴含特有的概念隐喻类型。其中,中媒运用道德隐喻、颜色隐喻、家庭隐喻等表明中国坚持绿色可持续发展,气候治理已取得丰硕成果,揭示保护气候环境是各国均需承担的道德责任。美媒则运用谎言隐喻、竞争隐喻、政治隐喻、宗教隐喻等宣称气候变化是科学家编织的“谎言”,气候公约是削弱美国竞争力的不平等交易,认为上帝可以帮助解决气候变化。

(二)语料的隐喻分析

本研究采用隐喻识别程序及生态话语分析方法,将所收集语料中的不同类型概念隐喻归类为破坏性隐喻、模糊性隐喻、有益性隐喻,分析中美新闻语篇中生态隐喻的异同之处,并尝试解释其折射的生态取向。

1.破坏性隐喻

破坏性隐喻即识别出破坏性生态取向的概念隐喻。就破坏性生态取向而言,在所选语料中美媒显著多于中媒。研究显示,中媒呈现的破坏性取向主要体现在有关美方政府宣称气候变化是伪命题,不但逃避气候责任,而且打压别国努力成果的报道中。譬如,例(1)中的战争隐喻和棋局隐喻,揭示美方退群原因在于履行国际气候公约将阻碍经济增长,这也侧面凸显了美国将经济发展视作第一要务。

(1) But after the election of Donald Trump as the US president, he withdrew from the agreement, arguing it undermines the country’s economic growth and puts it under permanent disadvantages.

2.模糊性隐喻

模糊性隐喻即识别出模糊性生态取向的概念隐喻,既同时涵盖与话语分析者生态观相一致和相悖的内容。就模糊性生态取向来看,在所选语料中美媒较多于中媒。整体而言,中美两国的模糊性隐喻均较少。研究发现,中媒呈现的模糊性取向极少,仅有的也是关于发达国家承诺每年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支持来应对气候危机,但却迟迟未兑现的如实报道(如例(2)中的道德隐喻),这表明中媒的报道体现了新闻客观性。相比之下,美媒运用的模糊性隐喻表明,该方在意识到气候变化之危害后但仍将焦点瞄准军事方面,只为提升国际竞争力,而罔顾气候危机(如例(3)中的竞争隐喻)。由此可见,尽管美国退群,还是意图争占国际主导地位与话语权。

(2) However, that many developed countries have labeled other financial support they offer as climate⁃related and have calculated that support as such.

(3) Climate change is a major factor in our changing security environment, and our military must prepare for the realities of climate change if we are to compete with other great powers on the world stage.

3.有益性隐喻

有益性隐喻指识别出有益性生态取向的概念隐喻,即其理念与生态哲学观兼容。就有益性生态取向而言,在所选语料中,中媒显著高于美媒,且中国新闻语篇蕴含的隐喻类型均折射出有益性取向。研究表明,中媒运用的有益性隐喻展现出中国秉持生态命运共同体原则,加强国际合作,推动全球气候治理,蕴含“绿色发展、和谐共生”的生态理念(譬如例(4)中的颜色隐喻)。相较而言,美媒运用的有益性隐喻多是对气候变化所造成破坏性影响的描述,如例(5)运用竞争隐喻和疾病隐喻来揭示全球变暖态势的严重性。

(4) 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5) Global warming on land is happening at a rapid rate, and humans will need to change the way they eat and farm to help save the planet, a new United Nations report says.

四、结语

本研究将生态话语与概念隐喻结合,对比分析中美新闻语篇中生态隐喻的异同,从而验证隐喻思维的普遍性,以及气候变化新闻语篇的生态话语分析框架的适用性与有效性。研究表明,中美气候变化新闻语篇中的概念隐喻既存在共性,也存在差异,皆可分为破坏性、模糊性和有益性隐喻,且均折射出相应的生态取向。其差异的形成受到经济与文化因素、社会与政治因素以及生态理念的制约和影响。气候治理任重道远,通过研究生态隐喻,有助于唤起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呼吁世界各国共同参与气候治理,构筑生态命运共同体。

参考文献:

[1] 黄国文. 生态语言学的兴起与发展[J]. 中国外语, 2016, 13(01): 1+9-12.

[2] 纪莉, 陈沛然. 论国际气候变化报道研究的发展与问题[J]. 全球传媒学刊, 2016, 3(04): 51-67.

[3] 张蕾. 隐喻研究的批评话语分析视角[J]. 山东外语教学, 2011, 32(05): 30-33.

[4] Dayrell, C. Discourses around climate change in Brazilian newspapers: 2003⁃2013[J]. Discourse and Communication, 2019, 13(2): 149⁃171.

[5] Atanasova, D. & N. Koteyko. Metaphors in guardian online and mail online opinion⁃page content on climate change: War, religion, and politics[J]. Environmental Communication, 2017, 11(4): 452⁃469.

[6] 何伟, 魏榕. 国际生态话语之及物性分析模式构建[J]. 现代外语, 2017, 40(05): 597-607+729.

[7] Stibbe, A. Ecolinguistics: Language, Ecology and the Stories We Live By[M]. London: Routledge, 2015.

[8] Chilton, P. & C. Schäffner. Discourse and politics. In T. van Dijk (ed.). Discourse Studies: A Multidisciplinary Introduction[M]. London: Sage, 2011: 303⁃330.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