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要从不同的角度观察问题,不要盲目下结论
在被观察的事物确定以后,能得到什么样的观察结果取决于两点。一是观察的立足点,二是“观察窗口”。作为新闻工作者,在观察问题时一定要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这是毋庸置疑的原则。观察窗口主要是指新闻报道的主题思想。报道对象确定后,选择一个适当的窗口进行报道,从而使它的新闻报道更鲜活、价值更大。这个窗口选择说易也易说难也难,比如我们可选择某个窗口单位,从他们的具体事例和做法来解释说明整个行业的共性问题。《盲人摸象》的故事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盲人摸象》梗概:从前,有几个盲人很想知道大象的样子,可他们看不见,只好用手摸。摸到耳朵的说大象像簸箕,摸到腿的说大象像柱子,摸到腹部的说大象像一堵墙,摸到尾巴的说大象像一条蛇。由于四个盲人接触大象的部位和角度不同,回馈的信息自然不同,自然就得出了不同的结论,再加上他们没有“眼睛”为自己触摸到的对象进行佐证,得出以偏概全的错误结论就成了必然的事情。假如我们把这四个盲人的结论综合起来阐述,大象的耳朵像簸箕、大象的腿像柱子、大象的尾巴像一条蛇……一个栩栩如生的大象形象就展现在世人面前了。笔者以为,这就是从“个性、个别、窗口”到共性下总体结论,还是从“个性、个别、窗口”直接下总体结论的问题了。《盲人摸象》的故事从另外一个角度警示我们,其实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再加上受时间、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对事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情况不能面面俱到,我们见到的可能只是事物的冰山一角,是表象。这就要求我们每个新闻记者要从不同的角度观察问题,要多走多问、多听多看,最大限度地使事物或事件接近原貌,接近真相,真正做到对自己负责、对新闻负责、对读者负责、对社会负责,避免出现“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现象发生。
二、要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避免偏听偏信
新闻记者由于时间有限,见到或听到一些新闻事实后,为了第一时间发出去,不经冷静思考就匆匆动笔,只要条件允许,就要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要尽量多地征求正、反两个方面意见,多听听周围群众的议论、看法、意见和建议等,切莫偏听偏信,要形成完整的信息链条,避免“谁叫我去,我就向着谁、就为谁说理”的现象发生,要有“解剖麻雀”、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保证新闻报道的真实公正。
三、要选择适当的角度,以最佳途径接触新闻事实
新闻记者要从哪里进入现场采访?从什么角度接触事实?有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凡是当过记者的人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采访决定写作,没有深入的采访,就不可能有深入的写作,没有深入的写作,记者的采访就等于“零”。新闻记者要能够恰如其分地选择好进入事物中心的切入点,再通过这个点进行突破,扩大战果,从而获得实质性的进展。笔者以为,新闻记者一定要从交朋友的角度和态度对待采访对象,要让采访对象觉得你是他的朋友,在与他一起同悲共乐,进而把掏心窝子的话告诉我们。另外,采访时要讲究艺术,注意说话的语调,不仅要把自己的“灵感”发挥出来,而且要最大限度地把采访对象的“激情和灵感”调动和发掘出来,切不可把采访当成类似办的“官差”,高人一等,采访方式生硬,这样做损失最大的不是采访对象而是新闻记者自己。
四、选择正确写作角度,写出有震撼力的作品
写作角度是新闻记者在写作过程中所采取的方法,往往因人而异,但一般要抓“四点”、“一小”。第一,要抓特点。客观事物是丰富多采和发展变化的,有共性也有个性,只有抓住了事物的个性与特征,才会受读者欢迎。例如报道全国劳模廷·巴特尔的《廷·巴特尔的‘蹄腿’理论》一文,开门见山地描述:“41岁的牧民妇女苏伊拉在自家门前接过牛商递来的13800元现金笑逐颜开:‘1头牛卖了10只羊的价钱,真是划算,廷书记就是有办法。’”“‘蹄腿’理论”,不仅有自己的特点,而且,具有很强的冲击力,《廷·巴特尔的“蹄腿”理论》一炮打响,“蹄腿”理论竟然登上了大雅之堂,被广泛挖掘报道,全国的媒体也多次深入报道;第二,要抓新点。角度要新,还举廷·巴特尔的事例,廷·巴特尔作为一个普通牧区党支部书记竟然有了自己独树一帜的“理论”,本来就是一件新鲜事,廷·巴特尔的做法自然吸引了很多关注的目光,全国各大媒体报道廷·巴特尔的事迹不下百余篇,但由于都是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来报道,给读者以全新的感受,收到了极佳的宣传效果;第三,寻求不同侧重点。新闻侧重点的不同,使报道的主题既不与人重复又不落俗套,各个新闻事实从不同侧面突出了主题,凸显了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使新闻事件变得更丰富、更有血有肉了;第四,选新闻角度要有群众观点。要从群众的角度看事物,从群众角度的入手,实际生活中的模范典型人物们的事迹、语言、思维感情,都是非常感人的,绝不可能靠记者坐在斗室里靠冥思苦想能够撰写得出来的,要靠深入发掘、敏感地捕捉那些能体现人物本质的事实,特别是那些感人的细节来完成,越是群众喜闻乐见的事物越能通俗明白地表现主题。反之,当我们用晦涩、一般人听不懂的专业词汇报道新闻时,这种书面语言就会离百姓越远。“一小”即角度要小。当过记者的人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选择的角度越小,写起来就越容易,就越有利于主题深化,有利于抓到具体的材料,更有利于报道人物与事物的个性特征,稿子容易写得短小精悍、生动、活泼,受读者欢迎。
参考文献:
[1] 王泽湘.努力提高新闻报道的质量[J].新闻天地,2003,(3):55-57.
[2] 鲁吟.提高新闻报道质量的途径[J].西部广播电视,2015,(24):89.
[3] 郭臣,李晓飞.提升新闻报道质量[J].新闻论坛,2013,(2):34.
[4] 张克峰.下功夫提高新闻报道质量[J].新闻战线,2002,(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