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双碳背景下电网企业管理模式优化思路
1.1重视信息获取,服务品牌打造
信息获取是企业管理的前提,品牌输出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这两点无论新的市场浪潮是否来临,电网企业都应当给予相当程度的重视。信息获取不仅仅局限于市场项目信息的收集、更新与识别,还要及时跟进国家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相关政策,把握政策要点、热点领域如清洁能源、环保修复等发展趋势和动态。尤其是在当前及未来一个时期,传统市场如房建、公路伴随着市场逐步趋于饱和会进一步调整回落,新型基建如光伏发电、环保治理和新兴传统基建作为补短板和提升民生服务的重点,增量的不断增大基本上成为定局。需要企业尽早布局、尽早谋划,提高对信息获取的重视程度,培养企业对于政策和区域发展的敏锐嗅觉,才能确保电网企业在本轮的基建大潮中能够先人一步。
对于电网企业而言为,要想在本轮新浪潮中占取更大的市场份额,还需要借助于自身品牌的打造与输出,特别是在认同感、客户满意度、行业代表性三个方面进行企业品牌的打造。同时,对于电网企业更重要的是服务品牌的打造,尤其对于新领域的项目,通过服务品牌作为切入点取得突破,获取的是更多业主的关注度、更大的工程报价弹性空间,从而达到对市场制高点的占领。
1.2扎根自身优势,发挥企业长处
求新求变是客观现实需要,毕竟浪潮涌来,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但是仍需要警惕,求新求变应当是在结合企业实际发展的前提下。千万不能忽视自身实际情况,为求新而求新,盲目参与新模式、进入新行业新领域,最终带来的是“一变就乱”的结局。所以,我们仍需结合自身实际,审慎对待新机遇中的新领域、新行业以及新特点,积极应对的同时做到稳妥调整。此外,新业务、新项目承接,永远不能抛弃自身的优势,这也是重视企业传承和积淀的必然要求。只有扎根自身的优势,发挥企业的长处,才能真正做到在机遇和挑战来临时能够从容面对。
1.3推进能效公共服务, 打造“供电+能效服务”
1.3.1加速推进前端岗位融合。
(1)推进班组、岗位、流程融合。公司要将能效公共服务纳入供电服务业务流程, 加速公司业扩报装、用电检查等营销前端岗位融合。
(2)专业人员能力提升。公司以集中授课、现场教学、案例解读等形式, 加强营销前端岗位的专业服务培训, 提升从业人员专业能力, 培育“ 一专多能” 营销前端岗位人员, 打造“ 供电+能效服务” 综合化服务班组。
1.3.2开展线上线下协同的能效公共服务
依托信息化平台,每月向客户推送电能能效账单、每季度向客户推送综合能效诊断报告;每月筛选能效提升潜力客户, 开展现场解读、案例推介等服务, 引导客户开展市场化服务。
1.3.3常态化开展用能信息普查
公司落实营销大普查要求, 依据重点客户清单, 有针对性地开展用能信息普查, 获取客户用能设备、可调节负荷、能源服务需求等信息, 支撑开展综合能效诊断服务。
1.4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加强售电市场开拓
以效率效益为中心,以市场和客户为导向,优质高效响应客户需求,转变服务理念、创新管理模式、提升服务品质,巩固存量市场、抢占潜在市场、开辟新型市场,大力推进增供扩销。
(1)园区客户:提供针对新建园区,从能源规划环节介入,提供园区能源规划设计服务和能源站建设运营服务。针对存量园区,重点提供变电站智能运维服务,聚焦园区电力系统协同优化运行、余压余热互补利用等细分领域,开展区域能源优化服务,进而配套开展能源站改造运营服务。针对所有园区,结合属地化资源禀赋,因地制宜提供分布式能源建设运营、储能开发利用、电动汽车相关服务等。
(2)公共建筑客户:针对存量客户,以楼宇用能优化服务为切入点,灵活运用轻能源托管、全能源托管模式,提供智能运维服务,配套开展暖通系统节能改造、一体化冷(暖)供应服务、绿色照明、分布式光伏建设运营服务等。同时,汇聚楼宇空调等可调节负荷,开展参电力辅助服务市场代理交易服务。增量客户主要从规划阶段介入,提供能源规划设计,聚焦暖通空调等通用用能系统,开展能源站建设运营服务,配套提供分布式光伏、电动汽车相关服务等。
(3)工业企业客户:主要提供客户电气智能运维服务,以及现货及中长期电力集中交易服务、电力辅助服务市场交易服务,降低客户用能成本,提升客户用能安全水平,提升客户黏性。以此为突破点,提供能效分析与诊断、通用用能系统优化服务;在此基础上,根据客户用能特点,配套提供余热余压余气利用、设备节能改造等服务。
(4)农业农村客户:对接地方政府,结合政府环保治理需求,以提升当地清洁化水平为导向,重点开展生物质综合利用、农机电气化、电动汽车相关服务等服务。对接属地化农业企业,重点推广空气源热泵、电灌溉、电气化圈养、全电厨房等电为中心的多能供应和新兴用能服务。
(5)新兴高载能客户:针对数据中心客户,存量客户以空调系统用能优化、智能运维、电力交易代理为切入点,灵活应用能源托管模式,配套开展空调节能改造、分布式能源建设运营;增量客户主要从用能系统规划设计作为入口,因地制宜开展“多站融合”项目,重点开展能源站投资建设运营,提供数据中心供冷服务、储能建设运营服务以及屋顶分布式光伏投资建设运营服务。针对5G基站客户,主要瞄准宏基站,以基站配电建设、“转改直”服务为切入点,开展智能运维、储能托管、分布式光伏投资建设运营服务等。
1.5人才、服务、技术开发,提高品牌效应
在战略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方面,以市场、技术、客户为导向,匹配优化人才管理体系,在人才选聘、人才引进、人力资源开发、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打破原有体制机制束缚,发挥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绩效的正向积极影响。注重客户服务能力品牌提升,做好电力服务全面品牌管理,涉及整体性品牌组织、全员性品牌参与、全程性品牌管理、一致性品牌沟通、全效性品牌考评,塑造更加稳定、可靠、善创新、负责任的电力国企形象。推动技术创新能力特别是信息化运营能力,加快数字化转型升级,加大科技投资力度。同时,注重培育更加开放、兼容、多元、创新的优秀企业文化。
2.结语
在双碳背景下,电网企业必须发挥优势,补足短板,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围绕新政策制定实施新的发展战略。
参考文献:
[1]芮萌,尹文强.后疫情时代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势能———双碳战略[J].上海商学院学报,2021(04).
[2]夏溢.都市型电力系统在双碳目标下的发展要求和面临挑战[J].
上海节能,2021(06).
[3]杨富强,陈怡心.“十四五”推动能源转型实现碳排放达峰[J].阅江学刊,2021(07).
[4]喻小宝,郑丹丹,杨康,孔杰,章天浩.“双碳”目标下能源电力行业的机遇与挑战[J].华电技术,202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