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民族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少数民族特色建筑保护和试点建设工作被纳入到国家战略层面,国家财政部门以及各个省市地区都为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和弘扬问题给与了充分的支持。从发展实际情况来看,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工作是一项创造性的工作,在发展过程中会牵扯到经济、文化、政治等多个方面的知识,这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不仅能够实现对少数民族特色文化的集成、弘扬,还能够为民族团结提供有力的支持。
1.影响建筑设计创新的因素
1.1建筑物构造的主要目的影响建筑设计的大致走向
在社会生产不断发展的今天,建筑主要有三种作用:创造经济效益的需要、生活需要以及审美文化需要。建筑的目的不同,建筑物的构造、设计也具有很大的差别。有时面对客户的需求,建筑设计需要有到成本、实用性等方面的考虑,争取最大化满足客户的主要需求。从基本的生活需要到审美文化的需要,现代建筑设计不仅仅要保证安全,更需要兼顾以上三个作用,使建筑效益有针对性地最大化。
1.2建筑设计的具体特征使建筑设计的具体设计有所不同
建筑设计的过程中,不仅要注意到建筑物的宏观结构,还要注意到建筑的具体特征。建筑物的宏观结构,往往受具体位置和用途的限制,需要有较强的科学分析能力和统筹能力,做好推理演绎和统筹分析,兼顾到复杂的具体特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使其具有特别性。
1.3建筑设计人员的适应调整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也格外重要
在具体的建筑设计过程中,具体的环境差异往往有所不同,根据不同的外部环境,建筑的外部形态、具体作用,甚至使用材料都会有所改变。所以不能仅仅依赖传统的设计模式和经验,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增强建筑的适应性。而建筑设计人员的自我进步也要建立在自我批评的基础之上,如此一来,便能激发设计人员创新的内在动力,减少主观条件等不确定因素对设计的影响,使创新也更具活力,持续稳定输出也成为可能。
2.建筑设计优化对策
2.1强化对新旧建造技术的使用
居民建筑是为了能够满足人们生活需要所建造的,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民居建筑是在天人合一思想下将自然环境和物质文化融合的建筑形式。为了能够更好的建造出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筑,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可以引入一些先进的技术形式,包含夯土建造技术、绿色节能可循环火坑技术。在先进技术的选择和应用上我们可以多借鉴国外的先进形式。比如,美国亚利桑那州新型夯土别墅,充分使用了新型夯土材料,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合理配比黏土、泥土和细砂的使用比例。在配比的时候还需要开展必要的材料配比实验,通过实验使得土坯砌块的受力能力最大限度的发挥。在借鉴国外经验的情况下融合新旧技术就某建筑做出如下设计。第一,是积极研究和开发利用可循环再生的夯土建筑,通过建造夯土建筑来改进生土建筑物的结构,增强材料力学性能。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出夯土材料导热系数小、热惰性良好的优势作用,并根据该技术形式的应用需要准备好需要的施工设备,通过将土坯制作技术、混凝土技术结合在一起来改善房屋建筑的抗震性能。第二,是优化火坑记忆,改善燃料的热效率,积极推广节能坑房技术,降低居民的采暖成本。第三,是发挥出某地区太阳能资源的应用优势,整合多种新能源技术形式,提升能源利用率。
2.2延续前人的生存智慧
特色民族建设要充分融合当代建筑的思想理念,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是延续适应本土气候的建筑布局模式。从实际操作上来看,传统居民建筑的 “钥匙头”、 “虎抱头”等平面布置形式能够帮助建筑居住者抵抗西北地区的严寒天气,为此,在现代建筑设计中也需要延续这样的布局形式,对房屋建筑物的内在布局进行合理划分,将储物、交通空间等布置在北边的位置上,由此使得房屋建筑物形成对外界热环境的一种阻隔,最终改善室内的微气候条件。第二,是改善当地房屋建筑材料的用水标准,选择杨木、柏木、榆木等作为建筑材料,对这些建筑材料实施反复的浸润、晒干等循环处理,经过一系列的处理使得木材不容易出现变形。特色房屋建筑的建造发展要注重关注本土材料的发展潜力,应用高科技技术对本土材料进行加工利用,由此打造出新型建筑材料。第三,是按照节约资源和夯实处理的原则来进行房屋建筑的空间布局。某地区的民族街建筑设计要根据当地气候做出相应的改造,从而在满足当地人们生活需求的情况下使建筑设计凸显出土地资源设计和地域建筑设计的目的。与实际生活存在密切关联的建筑设计才是最具生命力的设计,建筑设计在追求民族和地域特色的过程中要避免出现因为受大众文化驱使而功利性创造毫无生命力广告图像的现象。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要注重使用批判性的眼光来寻找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主义设计内容,根据地区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建筑设计。另外,设计者在追求建筑设计时尚化、现代化的过程中不能单纯追求狭隘的地域主义,而是需要使用经济性、适用性的原则来打造出具备当地民族特色的建筑形式[1]。
2.3传导性思维模式
传导性思维可以让设计人员在设计过程中有逻辑地思考到建筑与周围事物之间的联系,用整体性的眼光看待建筑设计。比如北宋时期的丁渭在设计皇城时,就考虑到以皇城火灾规模之大,进行重建时工程量太大、运输条件有限等困难重重。所以通过传导性思维,考虑到前因后果的传导性联系,作出了下面的方案设计:在建筑之前挖掉皇城门前的土,就地取材,把土拿来烧砖,避免运输材料的麻烦更节省了时间;之后将河水引入挖开的渠道里,通过这条人工河运输石料木料;建筑用水便是就地取水;最后把建筑垃圾填埋进大坑,修整道路。这样的传导性思维,使建筑环节紧密相连,减少多余的支出和时间花费,节约人力物力成本,提高建筑效率,上一步的行为为下一步做铺垫,提供条件。然而,传导性思维模式并不是要求在设计过程中必须建立起上下环节的直接联系,若一直困于这个目标,则反而会让设计思路固化。要创造性地运用传导性思维,促进设计的创新发展[2]。
2.4可再生能源利用策略
可再生资源主要有风能、水能、太阳能等,而目前所有的绿色资源当中,太阳能是最为丰富且有最好应用前景的。在改造设计绿色建筑时,所选的资源应尽量为可再生资源,使其给环境产生影响降至最低。对于太阳能的利用,目前有被动式采暖、主动式取暖、太阳能热水器等多种应用方式。在建筑进行绿色设计改造时,应结合建筑新功能要求,采用被动式采暖、太阳能热水更为适宜[3]。
结束语
想要实现建筑设计的创新型发展,必须使用创新型思维。将“可拓学”运用到建筑设计的行业之中,可以使建筑思维更具灵活性,突破个人思维模式的局限。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考虑实现的可能性,使方案具体化。而这样的使用,不仅可以减轻建筑设计人员的压力,更可以使设计质量得到提高和保证,整个行业健康发展,更具活力,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对生活、工作环境的美好需要。
参考文献:
[1]姚巍.城市住宅建筑设计改进与创新策略分析[J].中国建筑金属结构,2019(06):117-119.
[2]李晨星.建筑设计创新与可拓思维模式探究[J].明日风尚,2019(10):119-122.
[3]刘蓉.空间改造与再利用的绿色建筑设计策略[J].鞋类工艺与设计,2019,2(07):98-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