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由于农业的需求弹性与收入弹性都相对较低,而农业生产的单一增加,又往往会形成"谷贱伤农"的现状,因此农户的增收并不必然会同农作物生产成正比。市场经济条件下,改善农村人民生存水平和幸福水平,最主要的方法就是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在中国农村全新的市场经济环境下,解决农村增收问题,就不能再仅仅依赖耕地、劳力、资金等农村传统生产要素,而应该转向提升农村的人力资本水平,而培训人才显然是提升农村人力资源水平的最主要方法。
一、我国农村家庭接受培训现状
人力资本素质,是指所有参加在农村劳作中的普通劳动者的体能与智能素质的综合表现。将一个普通劳动者的工作水平、创造力、自主的意识、克服困难的能力、自学能力、科学技术、生活素质等方面结合起来,便是农村劳动者的人力资本素质。而人力资本水平的提升就能够进一步增强农业农户的经济能力,进而提升农民劳务生产力,从而提升农村生产。而专业的学习培训和业余的社区训练则是形成目前中国农户人力资源水平的重要方面,而人力资源的提升过程同时也正是农村教学、训练的持续过程。教学重点是培养农户的技术素养,技术培训的重点是培养农户的专业技术,所以,提升农户的人力资本层次,除了加强农户九年义务教育的执行能力之外,更需要加强农户的技术培训能力。
研究表明,在中国农村家庭没有人进行过"培训",比例达到60%以上,中部地区比重最高,达到68.4%,东部地区最低,比重为60.1%,西部地区比重为67.1%;有"1个人"接受培训的家庭比例在20%左右,东部地区比重最高,为23.5%,其次是西部地区,比重为20.9%,比重最低的是中部地区,为24%;有"2个人"接受培训的家庭比重在10%以上,东部地区比例最高,达到16.3%,其次是西部地区,比例为11.9%;中部地区比例最低,比重为11.3%。东部地区农业家庭中有两个或以上,受过技术培训的农业家庭比例也显著超过中、西部地区,这和中国东部地区的农村经营市场化、技术化程度较高有密切联系。
大致上,中国农民家庭受教育的情况可总结为:大部分农民家庭并未受到任何的教育,从地域来看,东部地区农民家庭的受教育情况最好,其次为西部地区,最低的为中部山区。
二、农民收入受培训影响的实证分析
村民通过技术培训能够从两个方面提高农作物生产,提高收入。培训能够增强工人的专业知识、技术和能力,使生产具有有效性,由此带动了收入的增加;另通过培养工人认识时间、抓住机会的意识,使既定的进行更合理的分配。
(一)培训对农民收入的总体影响
从东边地带福建省、中部的安徽省、西北部地带贵州省来看,受到过培训的农民家庭的平均纯收入显著高出未受到过培训的农民家庭。从东边地带的福建省来看,父母中有一人受到过培训的农民的家庭平均纯收入为4816.01元,而没有受到过培训的农民家庭平均纯收入为4344.73元,提高了十点八五个百分点;而有两个劳动力受到培训的农民家庭的平均纯收入为6635.29元,较没受到过培训的农民家庭平均提高了五十二点七二个百分点。从中国中部省份安徽的调查来看,有一个接受培训的农民家庭比未接受培训的农户的平均人均收入提高了十八点一六个百分点,有两个接受培训的农民家庭比未接受培训的农民家庭的平均纯收入提高了八点七六个百分点。
从中国西部贵州的实际状况来看,受到过技术培训的农户家中和没受到过技术培训的农户家中的平均数纯收入差距也很大,有一个中受到技术培训的农户家中平均数纯总收入高于没受到过技术培训的农户家中平均数纯总收入三十四点二五个百分点,有两个劳动力中受到技术培训的农户家中比未受到过技术培训的村民家中农户平均数纯总收入高于三十五点三八个百分点。而从农户家庭参与技术培训数量和家里纯人均收入相互之间的关联来看,在东部省份福建农家中有两个参与技术培训的家里纯人均收入的边际最高,到三个的时候,对一般人均收入的冲击就比较小,在农民家庭技术培训数量超过二个时,家里一般纯人均收入就可超过6635.29元,而在农户家庭技术培训数量为三时,一般人均收入就仅为5454.03元;在安徽家里技术培训数量超过一时,农民家庭一般纯人均收入的边际最高,为3116.57元;在贵州省超过二十,农民家庭一般纯人均收入的边际最高,达到了2546.5元。
总体上,农业家庭的受培虽然对农户纯收入有着很重要的作用,但是农业家庭受培的数量和农村家庭的纯收入关系并不是很明显的联系,因为我们无法得知家庭成员受到的究竟是什么教育,但是这有两个情况,如果家庭成员所受到的教育培训是与家庭经营密切相关,则表明培养的质量问题;如果从事的职业培训和家庭经营无关,则表明目前国家的职业培训针对性不高,训练项目单调。
(二)教育对收入效应的边际研究
培训与教育是构成农民人力资本结构的两种重要途径,通过上述的分析,农民文化教育程度对农户中参加职业培训的比例具有很重要的促进作用,但考虑到农民文化教育程度与技术培训之间又有一定的相互关系,因此有必要在适当控制农民户主文化教育程度的基础上,对技术培训对农民的影响作出边间分析。
为解释农民家的教育情况及其与总收入的关系,分别从农民家人口中进行过教育的数量,以及有无教育的情况加以研究。从教育水平与总收入的关系来看,在一个水平时,假设户主的教育水平为睁眼瞎、半文盲,通过培训的农民家能达到的平均纯收入就是2672.49元,而没进行教育的农民家庭的平均纯收入就只有2461.43元,差距为211.06元,而且随着教育水平的增加,人均收入差距也逐步扩大,在户主教育水平达到高中时,通过培训的农民家庭收入就可以达到4480.55元,而没通过培训的家庭可以做到3563.9元,差距为916.65元。据此可发现,参加职业培训对收入有着直接的影响。
总结:建立社会主义现代农业,建立社会主义乡村,就一定要提升中国农民的人力资本水平,而培训就是提升中国农民人力资本水平的最主要方式;通过调查,中国农民在家平均上没有对农户进行过"培训",比率高达60%。从农业培训水平和职业培训之间的联系来看,由于农户中接受较高等培训水平的比例增加,所以农户进行职业培训的比率也明显增加。文章从几个方面研究了职业培训对农民的作用,一是职业培训对农业收入增长的作用,不论是在东部,或是中西部省份,进行职业培训的农户净收入均明显超过没有进行职业培训的农户净收入,尽管农民家庭的参加培训对农户纯收入有明显的影响,但农户参加培训的次数和农户的平均纯收入之间并不是明显的关联;二是培训的收益率,在中西部地区培训对收入的影响大于在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农民家庭参加培训要比不参加培训的农户的平均纯收入高出17.9%,其中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分别为5.89%和11.2%。
参考文献:
【1】徐金海,蒋乃华,秦伟伟.农民农业科技培训服务需求意愿及绩效的实证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农业经济问题,2011(12):66-72.
【2】毛霞.我国农民工培训的困境与出路[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2(8):105-107.
【3】甘宇,邱黎源,胡小平.返乡农民工人力资本积累与创业收入的实证分析——来自三峡库区的证据[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40(3):107-113.
作者简介:李玮,1982年7月,籍贯: 皖芜湖市,女,最高学历:本科,职务:校长,研究方向:农业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