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的开展和普及使得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受到广泛关注。在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鉴于此,本文浅析了在高中体育与健康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以供广大教师参考。
一、高中体育与健康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的融入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以及自我认知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首先,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入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高中生学习压力大,平时运动时间少,大部分时间都坐在教室里学习,长此以往,不仅会影响学生的身体健康,而且可能使学生形成心理问题。适当运动可以促进学生身体的新陈代谢,使学生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而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入可以使学生在运动的基础上释放心理压力,为学生健康成长奠定基础。其次,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的融入有利于帮助学生提升自我认知。体育运动是学生的一种重要认知方式,体育教学中存在很多竞技类的运动形式。不同学生的体育运动能力和水平不同,体育运动能够将学生的真实水平反映出来。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修正学生的行为,帮助学生构建良好的自我认知,从而促进学生体育能力的提升。这种教学方式对高中生的体育与健康学习具有重要作用,对学生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二、高中体育与健康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一)采取互助教学模式
通过大量调查研究发现,个人被群体接纳后更有利于激发成就感,提升个体自信的同时促进个体更好地发展。所以在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这个原理,采用互动教学方式促进教学的有效开展,活跃课堂氛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轻松、愉悦。这种方式能够保证学生积极投入到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中,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和渗透,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以及心理健康教育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比如在“养生体育运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互助教学模式,对养生体育教学进行创新,促进师生、生生间的互动。教师可以与学生共同探讨关于养生体育的运动内容,并通过多媒体等形式为学生讲解养生体育的运动形式,使学生了解养生体育的运动理念和心理健康知识,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对于学生的学习具有重要作用,能够使学生产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使学生在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过程中更具主动性,提升教育效果。因此,在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中,教师要想合理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必须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到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的魅力,在兴趣的引导下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要丰富运动内容、形式,开展多元化教学活动,使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体育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抓住心理健康教育的契机,做好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同时,教师还要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基础进行体育与健康课程设计,使学生感受到体育与健康课程的魅力,提升学生参与度,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比如在“体育舞蹈”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中,教师需要从学生的兴趣爱好着手,促进学生积极投入到体育教学中,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潜能。
(三)从心理治疗向心理预防转变
在传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由于资源等方面的限制,更注重出现问题后的治疗。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来看,医疗成本逐渐提升,但是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没有得到有效改善,而且各种原因导致的学生健康问题越来越多。当前,青少年逃学、网瘾、自杀等案例屡见不鲜,使得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临极大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改进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心理健康管理”是美国保险行业首先提出来的,但是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提出了“上医治未病”的理念。健康管理工作对个人以及群体的健康风险管理具有监测、分析以及预防和控制等作用。其中最重要的一环就是预防工作,可以通过运动、饮食等方式降低疾病发生率。加强学生心理预防,能够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有效预见,不会在学生心理出现问题后才进行干预,能够有效减少学生心理创伤。在体育与健康教育中,教师可以融入一些心理健康理论知识,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或者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活动,提升学生的抗挫折能力,通过整合校内外资源,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干预,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
(四)采用减压与增效结合的教学方式
在高中体育教学中,教师需要注重对学生减压,使学生通过参与体育运动减轻由于文化课学习导致的压力,提升学生体能,提高教学效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有保持健康的心理和正确的态度,才能够保证学习效率。体育课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心理调节平台。在体育课中,学生可以通过参与激烈的运动来释放自身压力,也可以通过体育舞蹈或者太极等轻松的运动方式放松自身,减轻学习压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高中阶段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高考当前是我国培养和选拔人才的重要方式,高中阶段的教学工作直接影响学生的思维、学习习惯以及以后的发展。因此,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中,教师在关注学生体能和身体素质的同时,也要做好学生心理的引导,探寻学生存在的心理障碍以及产生这些心理障碍的原因,适当缓解学生面临的学习压力,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以预防和鼓励为主,帮助学生建立自信,提高抗挫折能力,提升学生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赵红.高中体育与健康教学中的心理健康管理分析[J].南北桥,2020(10):54.
[2]李刚.高中体育与健康教学过程的心理健康管理[J].新课程导学,2020(02):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