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年 7 月 1 日,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华诞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在广阔的中华大地上再次书写的崭新历史:“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当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经成为过去式时,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目标成为党带领人民追寻的下一个目标,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探求发挥乡村群众文化价值的逻辑,实现乡村群众文化价值的最深层和最高效的利用,即“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全面振兴。”乡村群众文化时代价值体现在:一方面,乡村群众文化为乡村振兴起着“铸魂”的作用,发挥乡村群众文化的时代价值能够带动乡村生态、组织、产业、人才的全面振兴,使农业农村逐步迈向现代化;另一方面,“乡村文明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主体,村庄是这种文明的载体,耕读文明是我们的软实力”,乡村群众文化时代价值的发挥建立在对散落在农村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繁荣的基础上。要想发挥乡村群众文化的巨大作用,夯实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根基,挖掘乡村群众文化的时代价值需要遵循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一、乡村孕育了传统文化,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性与实践性的辩证统一
首先,要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这一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乡村群众文化源自于世世代代中华儿女的勤劳创造,蕴含着传统文化的价值,时至今日传统文化依然是人类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要发挥乡村传统文化时代价值。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距今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农村即乡村的主要经济活动是农业生产,因此在炎黄子孙过着刀耕火种的生活即运用生产资料进行生产力创造的时候,中华文明的萌芽已经由此产生了。梁漱溟所说: “中国文化以乡村为本,以乡村为重,所以中国文化的根就是乡村”。《现代汉语词典(第 7 版)》中对于文化的定义是这样的:“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世代的人们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创造的精神财富,诸如道德遵循、思维模式、价值追求、行为方式、风俗习性等不断的被沿袭和继承下来,并最终汇聚成了作为中华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从中国特色的农事节气,到大道自然、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从各具特色的宅院村落,到巧夺天工的农业景观;从乡土气息的节庆活动,到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从耕读传家、父慈子孝的祖传家训,到邻里守望、诚信重礼的乡风民俗等,都是中华文化的鲜明标签,都承载着华夏文明生生不息的基因密码,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思想智慧和精神追求。”不同的展现形式真实地再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历史演进、文化基因和集体记忆,铸就了中华民族灿烂且厚重的文化底色,赋予了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底气与底蕴,而这一切都得益于乡村群众文化的持之以恒的积淀。
其次,要坚持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人们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创造了文化,人民是文化创造和传播的主体,人民的文化创造激情和热情在文化的创造和传播的过程中被点燃,因此要发挥人民的主体意识和首创精神,发挥人民作为文化创造和传播主力军的作用,鼓舞人们在继承优秀乡村群众文化的基础上结合新时代实践,赓续创新,加快乡村振兴和乡村现代化的步伐。在漫长的农耕时代,世世代代生活在乡村的农民在生产实践中创造了巨大的精神财富——具有浓郁地域性、乡土性的乡村文化,多种多样的文化形式折射出乡村的发展面貌、社会的前进步伐、经济的繁荣程度、农民的生活态度与美好愿景,在如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农民也要担负起文化创造的重担,在乡村这片赤忱的土壤上继续书写乡村群众文化的新篇章。
二、乡村群众文化积淀着传统思想,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历史性与时代性的辩证统一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人类社会的形态是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社会结构与之相对应的不断发生着变化,但是积淀在中国乡村中的传统思想具有永不褪色的价值,群众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历史性与时代性的统一,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和发展理念与传统思想的价值精华在当代融合迸发出激烈的火花,闪耀着传统思想的时代光辉。
首先,乡村群众文化中积淀的传统思想文化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交集,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从民本思想到人民主体论; 从“天下大同”思想到共产主义;从知行合一观念到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哲学。其次,“天下大同”思想与共产主义思想,《礼记·礼运》中提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是谓大同”;孔子怀揣着“天下大同”的政治思想,周游列国;洪秀全提出“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保暖”的理想社会形态;著于戊戌变法失败后的《大同书》,是康有为在对欧洲启蒙思想家的空想社会主义进行改良基的础上诞生的。在这些大同思想蕴含和体现的是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设想和向往,但是这些思想在外部受限于当时国情在内部也受到其本身固有阶级属性和局限性而无法得到实践的检验,但是其为中国在近现代走向社会主义道路埋下了历史“火种”。最后,知行合一观念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哲学,中国古人对“知”与“行”的关系进行了广泛深远的探讨。
中国共产党最主要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同时也是一直以来所强调的“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以及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也正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
三、乡村群众文化浸染着革命精神,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目的性与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浸染在乡村中的革命精神生动的的阐释了历史唯物主义中所强调的社会主义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乡村是革命的发源地同时在很长一段时间也是革命的根据地和主战场,乡村的革命遗址、英雄故居、纪念馆、革命事迹、革命故事无不浸染着革命精神。要充分利用乡村的革命文化,积极发扬艰苦奋斗和勇于拼搏的革命精神,彰显其信仰之美、正义之美、崇高之美。
革命时期诞生的种种宝贵的革命精神,如井冈山精神、老区精神、沂蒙精神、吕梁精神、长征精神、抗战精神、大别山精神、苏区精神和延安精神等。这些革命精神诞生于特殊年代,革命的主体乃至革命的对象也不尽相同,但是这些革命精神拥有着共同的主题即对压迫的反抗和斗争。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正是无数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群众对压迫进行的不懈的反抗和斗争才换来了今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也是革命精神的正义所在。崇高之美体现在党的初心使命之中,“崇高“一词不仅是对道德至善的肯定,也是对精神至伟的赞美,铭记初心和使命,“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白求恩精神、“为人民以服务”的张思德精神、“为革命献身”刘胡兰精神等等。
四、结语
乡村孕育了传统文化,积淀着传统思想,浸染着革命精神,传统文化、思想和革命精神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延续中华文化发挥其时代价值的重要着力点。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性与实践性、历史性与时代性、目的性与规律性的统一,发挥文化作为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作用。坚持人民群众的文化传承和创造的主体地位,促进乡村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发展。从乡村群众文化蕴含的传统思想中谋求治国理政的思想精髓,坚持人民主体论、共产主义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哲学,深刻体会革命精神中蕴含的信仰之美、正义之美、崇高之美,坚持把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实现共产主义最高理想,作为人民的最终奋斗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