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近年来,丰富多彩的乡村游、农家乐已然成为都市人放松身心、返璞归真的旅游新体验,发展乡村旅游是乡村振兴中的一道靓丽风景线,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自2012年起,国家着手统计中国古村落,这些烙有特定历史文化的传统村落开始走进我们的视野。传统古村落作为特定时期文化遗产的载体,得到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时代变迁,城镇化加速,包括古村落在内的原始村庄正在以每小时80到100个的速度锐减,十年间近100万个传统村落遭到破坏[1]。为落实乡村振兴发展战略,促进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发展更有文化底蕴的旅游经济,2018 年,文化部和旅游部共同发布了《关于印发〈关于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意见〉的通知》,乡村旅游发展正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1. 文献综述
朱建江(2017)通过研究表示,要想推动乡村地快速发展,旅游业将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能够给农村地区注入足够的活力,真正地实现现代化,帮助老百姓早日迈向小康社会[2]。周璐(2019)通过研究指出,乡村振兴的实现离不开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这是其中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3]。庞艳华(2019)以河南为研究对象,并使用灰色关联度模型就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间的耦合程度加以研究,其指出二者的关联度比较高,未来发展空间还很大[4]。孙九霞等(2020)认为旅游发展能够系统性的推动乡村振兴目标实现,旅游可以作为我国乡村地区尤其是西部地区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之一[5]。在张众(2020)看来,乡村振兴战略与乡村旅游发展相辅相成、互相推动,与时下大部分研究学者的观点一致[6]。
2. 山西省浙水村简介
2.1地理位置
浙水村隶属于山西省晋城市陵川县六泉乡,晋城市东北部,陵川县东北部,
处于陵川、壶关和林州三县交界,西南方距陵川县30公里。地处太行山南部第一高峰板山脚下,与棋子山国家公园和国家五星级景区太行山大峡谷紧密相连。浙水村拥有耕地面积约2070亩,全村辖9个村民小组,有农户471户,乡村人口1230人,是六泉乡人口最多的村庄,也是太行山深处的一个有明清遗风的古朴小山村。村庄群山怀抱、历史悠久、风光秀美。浙水群山环绕,依山傍水,南有熊耳山、板山,北有行虎山、猪头山,山峰耸峙,绿树成荫,原始次森林古木参天,宛若天然翠屏。
2.2村落概况
浙水村集古屋、古井、古巷、古树为一体,人杰地灵,文化底蕴浓厚,被誉为“遗世而独立的幸福古村落”。浙水处于上党和太行要冲,自古以来就是晋豫两地重要的军事商业要地,明清时期在此形成了一个大型的交易市场,产生了许多诸如晋商等的商贾富户,因经贸繁荣留下了大片的明清特色的古庙宇古民居建筑群,这些建筑群保存完整且颇具北方特色和商帮特色。浙水村现存古村落16座,都为明清标准制的三合院和四合院[7]。
2016年12月,浙水村被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18年5月,浙水村被列入中央财政支持范围中国传统村落。2019年12月31日,入选第二批国家森林乡村名单。浙水村在完善旅游设施建设的同时,将公共文化建设放在重要位置,建成了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乡愁文化纪念馆、图书阅览室、电子阅览室、文化活动室等。
3. 浙水村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3.1乡村旅游项目规划缺乏规划,开发思路混乱
浙水村在开发乡村旅游项目过程中,以地方“自发式”开发模式为主。由于当地干部的知识水平有限,开发思路混乱,缺乏总体规划和统一安排,所以在旅游项目整体打造过程中,没有经过系统调研,对旅游项目开发的认识程度较低。同时,由于乡村旅游项目的开发门槛不高,农民可以使用自建房、自留地等资源,快速打造出“农家乐”等农村休闲旅游项目。受到经济利益驱使,在短时间内出现了众多同类型的重复项目,在经营过程中出现了恶性竞争行为,这阻碍了浙水村乡村旅游的发展。
3.2乡村旅游项目创新力度不够,趋于同质化
当前,浙水村乡村旅游项目千篇一律,不可代替性较弱,文化创意不足,农副产品生产销售能力不强,农业文化发掘不深,难以满足游客对乡村旅游精神层面的需求。另外,因为不注意丰富知识文化内涵,村内很多乡村旅游的项目和服务往往还只专注于提供餐饮和住宿服务上,没有打造文化印记。在开发旅游资源时,没有重视旅游服务与人文资源的融合,本地村民参与度也不高。但旅游与历史文化和民俗活动相结合是未来旅游服务项目的趋势[8]。浙水村应当顺应时代趋势,增强创新力度,更多地考虑塑造内涵丰富的文化特质,从而打造个性鲜明的旅游服务项目,从而提升乡村旅游的内涵与服务层次。
3.3乡村古建筑和历史文化遭受冲击,保护力度不够
浙水村对当地旅游项目的开发缺乏长远的战略思考。村民们缺乏保护意识,没有意识到古建筑的重要性,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吸引旅客数量,对原来的土屋瓦房进行了现代化装修,修建了农家宾馆和娱乐设施,严重破坏了浙水村的明清古建筑。再加上古民居年代久远,房屋倒塌,使得现在村里仅剩下十几座古民居,乡土化风格被打破,失去了原汁原味的乡土气息,再也没有乡村农趣的氛围。
除此之外,由于浙水村地处太行山深处,交通不便,生活艰苦,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很多年轻人纷纷选择外出打工,村内仅剩下老人小孩,空巢化严重。随着人口的外流,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当地很多的优秀传统文化没有很好的流传下来,例如打铁花、跑驴、唱大戏、敬关帝和敬二仙等等。现如今,随着当地政府的大力开发,浙水村的知名度逐渐提升,吸引了一部分年轻村民返乡就业,相关的传统文化也在逐渐恢复。但是一些传统的民俗活动趋于表演化,无论是服装道具、歌舞表演和习俗礼仪,都刻意迎合旅游消费者,带有明显的商业性,没有展现当地真实的乡村文化,无法有力地促进当地乡村旅游的发展。
3.4乡村旅游优秀管理人员缺乏,后备人才和资金短缺
孙中山先生曾经说过,“治国经邦,人才为急”,在旅游开发过程中亦是如此。优秀的旅游开发人才,可以从宏观层面把握浙水村的发展方向,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和发展举措,从而实现浙水村的良性发展。但是,现阶段浙水村内从事乡村旅游的人员中,绝大部分没有受过正规的旅游专业教育,也没有系统的旅游知识,这就导致了当地缺乏总体规划,没有抓住“古村落”这个最重要的概念,盲目开发传统农家乐,这非常不利于浙水村的乡村旅游发展。浙水村乡村旅游的建设缺乏高水平专业化创新型人才的问题迫在眉睫,必须尽快解决。
3.5基础设施不完善
浙水村虽然在当地小有名气,但是仍然处于旅游开发初期,很多基础设施尚不完善。首先,村内虽然兴建了一些传统农家乐,但是依旧没有达到旅客的要求。在建设农家乐的时候,在室外要保留传统农家的味道,在室内要与市区的酒店类似,要满足游客的基本需求。浙水村的农家乐在这一方面还有待提高;其次,浙水村地处山区,交通不便,游客大多自驾前来,与此同时村里可用建筑面积有限,没有大的停车场,游客只好把车辆停放在路边,容易造成交通拥堵;最后,浙水村几乎没有夜间旅游项目,这就导致游客白天来浙水村以后匆匆一瞥便离开了,滞留时间很短,在当地的花费也不多。如果能够增加一些夜间旅游项目,那么一定会大有改观。
3.6在开发的同时忽视了环境保护
在开发的过程中,由于缺乏总体规划,导致开发的混乱,当地政府兴建了一些用处不大的项目,占用了耕地,与此同时,由于缺乏政府监管和合理规划,当地农民为了追求短期利益,盲目建设农家乐,也导致了耕地的减少和环境的破坏。除此之外,由于游客流量的暴涨,浙水村在短时间内接待了很多游客,随之而来的就是巨量的生活垃圾,这对于浙水村这个偏远的小山村来说是难以承受的,当地无法在短时间内处理这些垃圾,只能露天存放,这也导致了当地环境的破坏。
4. 浙水村乡村旅游发展优化策略
4.1做好前瞻性规划,延伸乡村旅游产业链
若要开发一个地方,那么首先要做的就是规划。浙水村地处太行山深处,森林覆盖率高,环境优美,气候宜人,夏季温度保持在22-24摄氏度,非常适合开发养生度假旅游区,吸引长治市、晋城市乃至太原市和郑州市的老人前来居住养老,以此来带动当地的旅游和经济发展。与此同时,浙水村历史悠久,古村落格局保存较好,历史遗存丰富,在2016年还入选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所以也要在“古”上面想办法,探索“乡村游+古村落”的新型发展模式。尤其是在疫情的大背景下,人们无法远游,近郊游和乡村游的发展正如火如荼之时,更应如此。
除此之外,浙水村还可以种植柴胡、党参、连翘和黄芩等多种药材,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药材种植村,当地很多村民以种植药材为生。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当地村民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乡村旅游开发的目的之一也是使得当地村民增加收入,提高当地村民的生活质量。所以应该对乡村旅游产业链进行有效梳理,让更多农民参与到乡村旅游业发展中。可以依托当地特色的农副产品,开展从种植体验、采摘体验等旅游项目,开展产品精加工,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游客不仅能够体验农作物生长、收获的过程,还可以购买绿色有机农产品,大大增加了农民的经营收入。打造乡村旅游产业链,可以调动当地农民积极性,增加农民收入,促使当地农民更加重视环境保护并配合当地的乡村旅游项目开发,真正实现乡村振兴[9]。
4.2创新培育本村特色产业,塑造特色文化品牌
为了避免成为千篇一律的粗放旅游景区,浙水村需要发挥自身的优势和亮点,建设高质量“遗世而独立的古村落”特色产业体系,充分利用本村特色古屋、古井、古巷、古树,突出浙水村农产品品牌。通过网络、自媒体等平台进行宣传,同时搭建农产品电子商务体系,为本村特色农产品探索更多销售机会,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以拓宽特色产品的销路。只有打造浙水村特色的文化品牌,促进乡村文化繁荣,才能为实现浙水村的乡村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持。
4.3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开发与保护并进
在浙水村的乡村旅游项目开发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的保护非常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各类讲话中多次提到“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进行乡村旅游项目开发的目的是实现乡村振兴,如果为了眼前的利益而忽视自然环境保护,违背了乡村旅游发展的初衷。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最终会对当地的发展产生消极影响。因此,在乡村旅游项目开发过程中,要科学开发,减少污染,将自然景观打造和生态修复相结合,把现代科技融入到乡村旅游项目开发过程中,真正做到生态优先、兼顾游客体验。
4.4重视人才培育,提高旅游管理人员专业性
应该加大对乡村旅游人才的培养力度。一方面地方政府需要从政策层面上制定培养乡村旅游服务人才的规划,另一方面当地村民也要积极投入到专业知识的学习中去。从这两方面提升乡村旅游人才培养力度,可以使当地的乡村旅游服务水平跟上当前旅游业发展的形势。
与此同时,应该加强与周边高校的合作。当前很多高校,特别是高职院校都非常注重与本地企业进行校企人才合作培养计划,直接为企业提供技能型人才。乡村旅游人才培养可以考虑加强与周边高校进行乡村旅游人才培养的合作,通过理论教学与实地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培养乡村旅游业人才,同时邀请旅游规划设计专家及旅游公司的专业人员前往景区开展培训,针对乡村运营和管理进行专业化辅导,可以与高校和企业合作建立实习基地。这样既能为乡村旅游服务提供专业型人才,还能节省高校和企业的人才培养成本[10]。
4.5加大浙水村的基础设施建设
首先,当地政府应该聘请专业的旅游开发队伍来进行总体规划开发,严格审批新建项目,在严格评估项目的可行性和未来效益之后再进行建设。应该建立垃圾处理站,来处理游客暴增导致的生活垃圾问题,确保当日垃圾当日处理,确保浙水村的环境不被破坏。其次,要完善村内的公共基础设施。例如增加公共厕所数量、旅游导览标识和语音讲解等等,提升游客在浙水村游玩的满意度。建设大型停车场,确保游客的车有地方停,不会导致交通拥堵。最后,针对浙水村夜间旅游项目缺失的问题,应该结合当地的传统文化来进行创造。明清时期,浙水村是阳马古道上重要的商贸集散点,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可以建设浙水村博物馆,介绍阳马古道的历史文化和当地明清时期的古建筑等。也可以结合这段历史,创造阳马古道的歌舞剧,在浙水村大戏台演艺,或者进行打铁花表演、社火表演和唱大戏等等,这样既可以丰富浙水村的夜间旅游项目,吸引游客前来游玩,又可以传播浙水村的优秀传统文化,两全其美。
5. 结语
现阶段乡村旅游越来越成熟,但随之而来的问题也越来越多,乡村旅游发展研究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以浙水村为代表的古村落应该将自身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资源优势发挥出来,在开发的过程中,实现乡村旅游初级产品服务价值链的延长,推动乡村旅游的多元复合型产品体系开发,更好地推动乡村旅游资源挖掘水平提升,实现价值形态上的跨越,增强乡村旅游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唐晓宏.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岳阳市乡村旅游发展研究[J].湖南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35(01):80-82.
[2]朱建江.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发展:以上海为例[J].上海经济,2017(6):17-24.
[3]周璐.乡村振兴视域下乡村旅游发展的路径探析——以贵州省绥阳县为例[J].宁夏农林科技,2018,59(6):48-50,59.
[5]庞艳华.河南省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耦合关联分析[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9(11):315-320.
[6]孙九霞,黄凯洁,王学基.基于地方实践的旅游发展与乡村振兴:逻辑与案例[J].旅游学刊,2020,35(3):39-49.
[7]张众.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战略关联性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20(1):134-138,119.
[8]钟哲.基于游客体验的华埠镇乡村旅游发展研究[J].农村经济与技,2021,32(12):66-68.
[9]余珮琳,乔淑英.乡村振兴背景下三亚乡村旅游发展研究[J].现代商业,2022(7):79-82.
[10]马艳敏,党瑞.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的陕西省北部乡村旅游发展研究——以榆林市神木市为例[J].西部旅游,2021(18):40-42.
作者简介:杜浩男(1995-),男,汉族,山西长治人,广西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旅融合,儿童旅游,旅游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