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有效服务乡村全面振兴———以湖南省为例
彭举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彭举,. 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有效服务乡村全面振兴———以湖南省为例[J]. 中国城镇,2023.7. DOI:10.12721/ccn.2023.159223.
摘要:
新型职业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人才支撑。作为农业大省的湖南要实现乡村振兴目标,必须加大培训力度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本文分析了湖南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现状和存在培训制度不完善、培训精准度不够、培训供给能力不强等问题。同时提出了今后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需要政府高度重视突出责任、加大经费投入、改革传统培训模式、丰富培训内容和形式等对策,以提高培训效果服务乡村振兴。
关键词: 乡村振兴;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问题及对策;湖南省
DOI:10.12721/ccn.2023.159223
基金资助:本论文是2022年度湖南省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课题《乡村振兴背景下湖南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策研究》(项目编号:XSP22YBZ154)的研究成果之一

1导言

随着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湖南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从事非农行业,导致农业农村劳动力缺乏、专业素质低、年龄结构不合理问题日益突出。这就导致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构建不起来,专业大户发展不起来,家庭农场没人办,农民合作社没人牵头,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没人领办。而湖南是农业大省,农业要发展、乡村要振兴,离不开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培训,离不开这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成长壮大。扶持和培育大量的新型职业农民,就摆在“三农”工作、乡村振兴面前。

2推进湖南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然选择

2.1 新型职业农民的内涵及特征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新型职业农民的概念被首次提出。就新型职业农民的内涵而言,新型职业农民是一种自由选择的职业,而不再是身份概念,不是户籍范畴。新型职业农民具有传统农民所具备的条件:一是长期居住在农村,二是占有(或长期使用)一定数量的耕地,三是经济收入来源主要依靠农业生产和农业经营,四是大部分时间都从事农业劳动。此外,新型职业农民还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新型职业农民具有市场主体性,生产的农产品不再是自给自足,要将劳动成果推广到市场,生产的农产品符合广大消费者的需要。二是新型职业农民具有稳定性,把农业发展作为一种终身职业,而不是短期从事农事工作,能够生产出符合市场需求的农产品,收入也比较稳定。三是新型职业农民具有现代农业理念和强烈社会责任感。新型职业农民不仅有文化、懂经营、会管理,而且要求具有保护环境、安全生态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2.2 实施乡村振兴对新型职业农民的诉求

湖南省提出:到2022年,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取得重要突破,20%左右的乡村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湖湘特色美丽乡村整体形成;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的乡村画卷全面展现。 能否如期完成这一目标任务,关键要看农业人才的振兴。 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力军,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和智力保障。从农业生产要素的角度来看,乡村振兴的实现归根结底取决于农民的综合素质能力。因此,要加强农民培训,不断改革农民培育模式,优化农民培育方案,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文化水平和专业技能。

3湖南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湖南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现状

3.1.1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数量在逐年增加,但整体素质仍然不高。截至2017年底,湖南省已累计培训新型职业农民14.4万人,其中已认定和发证的新型职业农民37862人,其中高级职业农民808人、中级职业农民2065人、初级职业农民34989人,湖南省新型职业农民的数量迅速增加,2020年底全省新型职业农民数量远超过30万人。 《湖南省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五号)数据显示,全省农业生产经营者中52%为初中学历,34%为小学学历,不足11%为高中或中专以上学历。

3.1.2 “多层次多主体多元化”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运行体系基本形成。经过连续多年的实践和探索,湖南省已初步建立了以农业广播学校、职教中心、涉农高等院校为主体,农业科研院所、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龙头企业参与的教育培训体系。目前湖南省拥有省级示范性产业分校11家,省级示范性实训基地156家,比如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基地和湖南锦绣千村农业专业合作社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基地已成功被列入首批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基地(第一批)名单。

3.1.3 “分阶段、重实训、参与式”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初具雏形。在省教育厅的引导下,湖南一些高职院校以推进湖南省现代农业持续健康发展和农业从业者职业化为导向,参与共建农民田间学校,以“田间”为课堂,以“实践”为手段,以“需求”为导向,通过农民和专家、教授面对面进行农业技术与信息交流,累计培训7.8万人次。结合农事,按照农业生产规律,提出了适应成人学习规律的“季节轮换、三园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

3.2 湖南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存在问题分析

新型职业农民是家庭农场经营的基石、农业合作组织的骨干力量、社会化服务的中坚力量。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解决新形势下“三农”问题的落脚点。目前,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培训质量和效果。通过对湖南省若干地区的考察和调研发现,农民培训仍然存在教育培训内容和形式单一、培训内容不实用、师资力量和培训资源缺乏、农村覆盖面较经费保障不足等问题。

3.2.1 培训制度、保障机制、评价体系仍然不完善不健全。目前,湖南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在制度和管理方面存在诸多不足,比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认定与考核方面尚处于探索与实践阶段,各种培训办法还不具有权威性和标准化,立法工作不足,监督和奖惩激励机制不健全,农民培训的资格准入制度也还不完善,培训引导和宣传政策不到位。笔者在此次调研中发现许多农民虽然在培训中学习了相关知识,但是脱离课堂就感觉所学的知识完全用不上,影响了农民参与培训的主动性。很多农民不了解相关培训政策,不了解农业产业发展的热点和趋势,不清楚相关培训制度以及农业政策扶持制度,都会影响现代农业的发展。

3.2.2 内容、对象、方式与实际需求的精准度、切合度仍然不高。一些培训学校在培训前没有对培训学员进行调研和需求汇总,还存在只看重培训数量是否达标,忽视了培训需求不对应的问题,导致了真正需要职业培训的农民未能参加。一些专家培训形式和内容比较单一,存在培训内容与当前实际生产技术脱轨的现象,缺少对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个性化实训实践的指导。专家很少对农业生产进行持续性指导、跟踪性指导,往往一个生产季节只集中授课1~2次,重视短期培训,缺少长期培训。

3.2.3 师资力量、培训资源、保障能力仍然不强。目前,湖南省承担培训任务的主体单位还是各地区的农科院、农科所、农广校、农业职业院校、农业大学等。一些地区农广校、农科所、农科院在教学资源供给、师资力量方面难以承担大量高素质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经调查全国乡村振兴农业人才培养优质校98所,其中湖南省仅有5所,因此存在地区培训机构数量不多,一些懂现代农业、懂产业发展政策、懂创新创业技能的师资力量急缺等现象。另外,湖南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专用教材和优质精品课程资源的建设方面还较为薄弱,相关配套的视频教学和模块化教学资源也需要加强建设。

3.2.4  能动性、主动性、积极性仍然不高。据统计,我国农村地区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人年龄在35岁以下的仅占19%,年龄在55岁以上的占比高达34%。由于大部分文化素质偏高的青年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因此能够接受培训的农民大部分都是素质不高、文化水平低,缺乏农业技能的老人、妇女和小孩。农民作为培训主体,多数不愿意为学习投入太多时间而耽误农事,造成组织农民培训越来越困难的现象。此次调研发现,为了组织农民培训,培训单位会给参与的农民发放一些小礼品,或者直接给参与的农民发红包。

4进一步提升湖南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质量的对策建议

4.1 提高认识程度和站位高度,进一步强化政府部门主导职责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是一项基础性、长期性工作,要坚持政府主导,各级政府要加强领导,统筹安排,强化各级责任主体的责任制,杜绝出现造假、贪污培训项目资金等腐败行为。积极探索新型职业农民职业资格证书的认定制度,对经培训认定合格的职业农民给予政策优惠和对应补贴。设置农民培训机构进入门槛和标准,设置专门的机构,落实和解决好农民培训学校的人员编制和待遇问题,以便培训工作的有序进行。对于相对弱势、贫困地区的农民,地方政府要承担主要责任,要加大宣传、重点扶持和政策倾斜,给贫困人口一技之长,提高素质和职业综合技能,培育经营生产理念,开展农民创业发展致富“领头雁”计划。鼓励农民以半农半读的形式,在家门口接受职业教育,各级政府要落实农民接受职业教育的免学费和享受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积极引导现代农业技术教育培训向农村拓展。

4.2 切实加大资金资源投入,改善教育培训软硬条件

依托农业科研项目和农民培训专项,对接“百企千社万户”现代农业工程,各类农业和农村发展投资项目中应该专门规划出一定比例的专项资金用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特别是相对贫困的地区,农民培训的硬软件设施较为薄弱,应该重点支持,建设出配套的教育培训条件,优化培训场所,完备教学设施,建立教学实训基地。另外,可以采取县财政投入、融资贷款等形式,加快改善农村职业教育条件,着力为学校创造良好的授课和实训环境;加强对农村现有农业培训项目的关心和支持,提升农民培训的层次;加快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将现代化远程通信设备向农村延伸;构建农村基础教育公共服务平台,通过平台及时将现代农业新技术、新方法和新工艺带到农村地区。

4.3 树立创新开拓思维,进一步优化培训手段模式

目前湖南省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主要方式还是传统的专家下乡进行农民培训,利用现有的实训基地轮训,依托国家农业科研项目指导农民农业生产。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是培育一批懂农、爱农、务农的年轻农民,让农村的发展后继后人,使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因此培训模式要符合社会经济发展和农民需求,要创新培训思路,改变传统的培训模式。一是开发更灵活的培训模式,根据农民的培训需要,充分利用学校实训基地、网络培训资源,鼓励有条件的培训机构承担农民专业技能训练,锻炼农业生产经营管理能力。农民群众可以以实际需求为导向进行“菜单式”职业培训。二是利用远程教育开展培训,利用电视、通信媒体、学习网站和湘农科教云APP等形式,让专业知识以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方式呈现。农民在平台上可以自主学习,学习记录可以增加学习积分,同时也可以将农业生产问题及时提出,专家在平台上可以实时解答。三是对农业推广技术人员进行培训。一线农业推广人员的专业素质直接影响到农民培训效果,因此需要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素质,定时开展培训,提升技能,从而间接提高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质量。

4.4 积极开发存量增量资源,丰富培训内容和形式

此次调研发现,怀化职业技术学院和怀化市联合丽家职业培训学校在怀化地区组织的农业类技术培训,农民培训积极性非常高,教学中互动也很多,专家会现场为农民解答疑问。经调查统计113名学员参加培训的反馈意见,发现满意度高达95.6%。进一步调查发现,此次培训高度符合农民的培训需求,专家们巧妙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枯燥烦琐的理论知识和抽象难懂的专业技能制作成Flash动画,便于农民学习。培训讲师积极深入企业开展合作,将培训内容制作成微课,结合理论和实践开展培训,突出实用性。利用现场培训收集普遍存在的问题,线上发布解决方案,学员可以利用休闲时间、双休时间学习。 另外,此次职业农民培训不仅涉及专业技术指导课程,而且包含创业就业培训、经营管理培训、思想品德教育。

5结语

湖南省乡村振兴行动计划提出,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实现农业农村基本现代化。农业现代化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内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因此,湖南省要立足本省省情,高度重视并加强培训基础建设,积极创新改革培训模式,开发培训资源,确保培育效果,服务湖南省现代农业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

参考文献

[1] 周桂瑾,吴兆明.乡村振兴战略下江苏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现实基础、瓶颈问题与优化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20,41(33):15-21.

[2] 刘宝磊.乡村振兴背景下湖南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民风,2021(2):37-39.

[3] 马国胜,陈娟.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现实特征与对策路径[J].安徽农业科学,2020,48(4):279-282.

[4] 谭星.湖南农村电商领域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现状调研报告[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31(23):291-293.

[5] 王云清.新型职业农民产教融合培育模式的建构与创新实践[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36):53-57.

作者简介:彭举,男,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原副书记、经济学研究员,株洲市园区与县域经济研究所所长,湖南工业大学硕士研究导师。研究方向:农村经济和职业教育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