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进程中的空间扩张和土地利用控制探讨
黄建学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黄建学,. 城镇化进程中的空间扩张和土地利用控制探讨[J]. 中国城镇,2023.7. DOI:10.12721/ccn.2023.159224.
摘要: 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城市建设逐渐从单一性的城市间竞争转向区域协调发展方向,城镇化也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在过去的发展环境下,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为城市经济发展和就业带来巨大的活力,同时,大规模的城镇化发展使得经济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亟须通过调整城镇化的发展模式,推动城镇化建设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本文从城镇化进程中的空间扩张和土地利用层面入手,通过分析当前城镇化发展中出现的矛盾,尝试从优化设计空间扩张和土地利用方案、转变发展理念,注重内涵式建设、构建小城镇规模化和乡镇集中化发展模式和强化对土地的集约化使用等方面提出优化建议,希望为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推动城镇化转向协调发展提供一些思考。
关键词: 乡村振兴背景;农村经济;财务管理
DOI:10.12721/ccn.2023.159224
基金资助:

引言

城镇化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成为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发展路径。随着党的二十大会议的召开,首次从国家战略层面提出“新型城镇化”的理念,表明城镇化发展目标已经转变,当前的城镇化建设工作中要着重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继续提升城市的发展活力,将乡村发展纳入城市化的辐射范围内,构建更高水平的新型城镇化模式,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弊端,使得更多人共享城镇化的积极成果。在实际的工作中,要转化发展理念,正确认识空间土地资源和区域环境的特点,推动土地利用转向集约化发展方向。

一、城镇化进程中空间与土地资源的转化利用

城镇化是指随着工业经济的发展,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升,使得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逐渐向城镇聚集,推动城镇数量不断增加,城镇建设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社会生产力集中于建设城镇,提升城镇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人们的物质生活不断富足,带动农村向城镇化发展过度,使得农业用地为城镇化建设提供服务。

从城镇化的现实结果来看,城镇化进程中对于农业用地的使用效益较低,而城镇化建设用地产生着极高的使用效益。为了解决农业用地和城镇化建设用地利用不平衡的矛盾,高效集约的土地使用效果成果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基础条件。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镇化速率不断提升,推动区域城镇化建设期间的土地利用模式发生变化。注重内涵式发展的城镇化发展模式在实现高效利用空间和土地资源的基础上,还可以推动城镇化建设对空间和土地资源的集约化使用。将农村产业集中于统一发展区域,推动土地利用朝着规模化方向发展,提高农村产业经济的集约化经营水平,另一方面还可以强化对农村耕地的保护,使得城镇化建设对于空间和土地资源的转向集约化发展,提升土地利用的效率。

二、城镇化进程中的空间扩张和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

(一)城镇化发展过度占用农业用地

城镇化发展是一项漫长的过程,在很长一段时间之内,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盲目追求经济效益和发展速度,忽视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使得城镇化发展极大地威胁到农业农村的利益。主要表现为城市功能用地建设缺乏长远的战略规划,大部分农业用地也被纳入建设范围,造成严重的耕地流失和土地浪费,为农村农业的现代化发展造成阻力[1]。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以内,城市化呈现出外延性的发展趋势,引起城镇化建设用地规模的迅速扩张,阻碍城镇用地的集约化程度的提升。尤其是农业耕地,城镇化扩张过程中占用了大量的耕地资源,影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土地集约化使用程度不高

在城镇化建设初期,由于经济发展的需求,小城镇发展速度较快,乡镇企业发展潜力较大,工业用地建设规模大,多样化的建筑形态对于土地的需求不断上升。大规模的城镇化建设逐渐忽视集中化发展的优势,对于土地利用的规划缺乏集约化和科学性,不利于城镇化协调发展模式的形成。小城镇建设规划缺乏科学性,区域内建筑密度分布不均衡,住宅区独立式建筑模式比较广泛,扩建式建房的发展趋势显著,独立住宅区的建设面积较大,大部分超过标准的建设面积规划。

(三)土地利用结构缺乏科学性

从以往的城镇化建设结果来看,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的现象较为普遍。工业用地建设数量多、规模大,将周围大量的耕地和农田等划入建设用地范围,使得城镇化建设中存在“重工业、轻农业”的误区,影响城镇化的高质量发展[2]。大多数城市建设过程中还存在空间结构不合理的现象,绿化设施较少、住宅区过于密集等,暴露出严重的规划不合理问题。此外,土地污染问题也日益突出,极大地影响着土地利用的内在活力。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乡镇企业的发展速度较快,大部分企业的建设规模较小、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缺乏防污减排的措施,使得工业经济发展对资源环境的危害逐渐增大,对人们的生产生活环境带来严重的威胁。

三、城镇化进程中的空间扩张和土地利用控制的对策

(一)优化设计空间扩张和土地利用方案

城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性、整体性的工程,城镇化发展的结果往往关系着国计民生的发展。因此,要注重优化设计建设方案。坚持系统性的观点,结合区域经济的发展状况和资源环境的特点,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合适合于自身发展建设的方案,提升建设方案的前瞻性,使得城镇化建设为民造福、服务经济、生态高质量发展。在土地利用规划方面,要坚持生态合理性、经济可行性和社会规范性,构建生态可行的建设方案[3]。统筹协调建设用地和农业用地的关系,优化土地资源的空间配置,从振兴农业和发展工业的平衡点出发,打造科学高效的建设模式。

(二)转变发展理念,注重内涵式建设

当前新型城镇化理念深入人心,内涵式发展逐渐成为主要的发展趋势。城镇化建设应该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城市发展和农村发展相统一、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打造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形成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完善、社会风貌良好的建设聚集空间,为人们生活、学习和工作提供优美舒适的环境。在实际的规划建设中,要挖掘地区内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结合经济发展状况,形成特色的城镇化发展模式,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提升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质量。此外,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要注重区域基础设施的建立,相关部门应该加大适当加大城市建设的资金投入,提高土地利用投入水平。同时,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要提升资源环境的保护与治理力度,推动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相协调发展,为城镇化建设营造有利的外部环境。

(三)构建小城镇规模化和乡镇集中化发展模式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城镇化建设要深刻分析特定区域的经济生态特点,把握自身建设的发展模式,针对性地解决建设用地盲目扩大、无序竞争的问题,创新小城镇规模化和乡镇集中化发展模式。当前背景下的小城镇“规模化”概念,要同传统的规模化区别开来。力争克服传统城镇化发展中小城镇分布零散的特点,发挥大城市的虹吸效应,构建以发达城镇群,带动小城镇的经济发展,推动人才、技术和资源的集聚,使得中小型城镇获得规模效益,提升发展能力和水平[4]。此外,还要注重强化对土地的集约化使用。协同相关部门做好土地资源的管理工作,整合未开发的土地和废弃土地,合理开发利用郊区土地资源,做好数据记录和归档,为城镇化建设方案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撑。

(四)推动土地利用集约化发展

在城镇化发展进程中,土地集约化利用的程度不高,尤其在城郊地区,最为城市化发展的“排头兵”,城镇化建设项目的类型较多,土地利用的模式比较复杂,集约化使用的效率提升效果并不显著。因此,要强化郊区空间和土地资源的合理化运用,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注入活力,促进城市建设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首先,要做好对郊区土地的管理和利用工作。强化对各个种类用地的规划,优化整理土地资源,尤其关注没有利用的土地、农村遗弃耕地以及旧的宅基地等,及时整理和登记,建立健全完善的台账登记制度,记录土地资源的使用信息,避免土地资源的闲置浪费。其次,要推动土地资源的内涵式开发与利用。坚持系统性的观点,推动土地利用面向集中化、集约化方向发展,建立内涵立体式的综合开发模式。强化土地资源的挖潜改造,提升建筑项目的容积率,推动土地利用率的提升。

结束语

结合上文论述,随着新时代的发展,城镇化建设面临着更高的要求。在实际的规划建设工作中,要促进城镇化进程中的空间和土地资源利用的转化,结合先进的城镇化建设理念,多方面、层次性地对建设方案进行论证,有效提升新型城镇化的科学性、高质量发展。坚持城乡统筹发展、合理布局、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和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优化空间布局结构,改善城乡生态环境、促进资源能源节约利用,促进城镇化建设制度化、规范化发展,为人民生活工作提供现实性意义,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参考文献

[1]张頔.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市扩张及其生态环境响应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22.DOI:10.27492/d.cnki.gzdzu.2022.000110.

[2]莫长炜,闫毓龙,王燕武.中国城市空间扩张质量测度、地区差异与分布动态[J].经济研究参考,2022(08):80-102.DOI:10.16110/j.cnki.issn2095-3151.2022.08.012.

[3]廖心治. 生态安全视角下的三峡库区城市空间扩张研究[D].重庆大学,2021.DOI:10.27670/d.cnki.gcqdu.2021.002486.

[4]孙朝辉.城镇化发展背景下消费空间扩张及现代化转型[J].商业经济研究,2018(24):52-55.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