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治理中的社会心理服务问题研究
王岩梅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王岩梅 ,. 社会治理中的社会心理服务问题研究[J]. 社会科学研究进展,2022.9. DOI:10.12721/ccn.2022.157076.
摘要: 社会治理水平的提高,离不开社会心理健康体系的助力,只有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拥有良好的社会心态,才能夯实社会治理根基,使民众更加高效地参与到社会治理中,从而保障和改善生活质量,共享社会治理成果,不断提高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关键词: 社会治理;心理问题;心理服务
DOI:10.12721/ccn.2022.157076
基金资助:

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是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内容。随着经济社会飞速发展,人们的压力越来越大,诱发的社会心理问题越来越繁杂,特别是在疫情形势复杂严峻的当前,长期处于应激状态容易衍生出特殊的心理和行为反应,给人民生命安全与社会和谐稳定带来负面影响。因此,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成为社会治理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重视心理问题,加强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提升人民心理健康水平。

一、社会心理服务在社会治理中的重要性

随着一些社会问题的出现,越来越多地区将社会心理服务融入社会治理过程,在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有利于培养社会发展良好心态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职场压力越来越大,一些心理敏感脆弱的人容易滋生出消极情绪,若不及早加以干预调节,很容易引发更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在社会治理过程中重视社会心理服务工作,有利于积极化解问题矛盾,迅速有效阻断不良社会情绪蔓延,引导人们形成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理性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从而在社会面上达到和谐友爱的良性互动,为社会治理稳定协调发展营造出良好的社会心态氛围。

(二)有利于打造社会治理新格局

新的历史方位对社会治理提出了新要求,要着眼全局,牢固树立大格局观,创新社会治理方式。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正是社会治理方式创新的内容之一。社会心理服务工作运用社会心理学知识和心理发展规律、采用心理学方法手段,有利于维持社会治理运行过程的稳定和谐,有效化解治理难题,在组织协调政府、社区、群众等主体参与治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推动社会治理向专业化、人性化等方面发展,进一步打造社会治理新格局,助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三)有利于践行人民至上治理理念

心理健康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安康,关系到国家社会的和谐稳定。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建设,将社会心态、人民幸福、国家发展融为一体,以人民为中心,从人民的心理需求出发,践行人民至上的服务理念,通过政府帮扶、社会引导、危机干预等方式,解决各种压力下出现的心理问题,真正让人民在生活和工作中消除后顾之忧,收获幸福感和满足感。

二、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面临的问题

(一)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基础环境参差不齐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一些地方仅注重硬件设施的配备,比如心理咨询室、心理解压室等,在心理服务人才队伍建设上有所缺失,没有专业的心理服务人员,现有工作人员在心理服务宣传、心理咨询、心理干预等方面能力都不足;一些地方因财政支持薄弱、经费紧张等因素,限制了硬件设施的配备,社会心理服务工作仅限于材料汇报中,特别是在个别乡镇、偏远地区,社会心理服务平台建设存在明显滞后现象。

(二)社会心理服务理念尚未得到广泛认可

社会心理现象越来越多样复杂,但是群众对心理问题的了解不深入,心理咨询工作仍处于初期阶段,且心理服务并不是立竿见影的效果,在面对抑郁、烦躁、不平衡等心态问题时,一些人并不认可社会心理服务,不敢说、不想说,甚至没有意识到自身的心理出现了问题,导致矛盾越积越深,心理问题逐渐严重,直至产生极端情绪,爆发极端事件。

(三)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法律不完善

在社会心理服务过程中,一些致力于解决心理问题的社会服务机构应运而生,但是国家目前对心理服务机构的准入标准和营运资质并没有明确规定,相关法律法规也不完善,没有统一的服务界定和标准,致使一些机构借机泄露患者隐私和信息来谋取私利,造成市场乱象,扰乱了民众对社会心理服务效能的信心和支持力,甚至引发信息安全等新型犯罪问题。

三、加强社会心理服务的措施

生活和工作压力的倍增,特别是受疫情影响的近两年时间,个别群体不可避免的产生恐慌、焦躁、忧虑等消极情绪,带来巨大心理压力的同时,也给社会稳定发展造成不安稳因素,必须采取系列措施,行之有效地加强社会心理服务建设。

(一)健全社会心理服务机制,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心理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必须整合政府、社区、学校、社会等各方力量,充实心理服务专业人才队伍,从动态排查机制到综合筛选机制,从心理疏导机制到危机干预机制,将社区、学校等摸排出的存有潜在心理风险问题的人员建档立账,定期进行心理监测和心理疏导,通过危机干预等方式,及时解决突发性社会事件,并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方式,实现社会心理数据信息的共享,开展常态化心理疏导和咨询,从而不断健全社会心理服务机制,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二)转变社会心理服务理念,提高个人心理素养

通过宣传教育、专题培训、定向走访、线上线下相结合等方式,不定期普及心理知识,加强舆论引导,不断提高民众对社会心理服务理念的认知程度,进一步推广社会心理服务。同时要注重增加社会参与度,组建志愿服务队伍,将网格员、社区工作者、居民群众融入不同的心理需求群体,建立广泛的社会心理服务平台,使民众在互帮互助中,不断提高个人心理素养,培养健全人格。

(三)完善社会心理服务法规,践行法治思维保障

相关部门要尽快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进一步规范心理服务行业制度,增强市场准入标准和保密原则,使社会心理服务逐渐专业化、标准化;加强监管制度,定期对社会心理服务质量、服务效率开展督导、评价,督促心理服务平台发展完善。同时要培养民众依法解决问题矛盾的法治思维,提升法治意识,避免应激状态下极端违法行为的出现,为社会心理服务工作的稳定推行提供法律保障。

参考文献

[1]张淑敏,吕小康.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政策语境与行动逻辑[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06):68-77.

[2]周红玲.社会治理中的心理学问题探析[J].青年与社会,2019,(05):147-148.

[3]辛自强.社会治理中的心理学问题[J].心理科学进展,2018,26(01):1-13.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