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前言
毛泽东曾说过:“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之舍也”,生动而深刻的阐述了体育与德育的内在联系。高校体育训练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要承担提升大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要任务,而且还要将德育融入体育训练当中,培养大学生健康的道德素质。在我国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各级各类高校以及广大体育教师,应进一步提升体育训练过程中德育重要作用的认识,积极创新体育训练过程中的德育模式,着力提升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和道德素质,努力为国家培养具有健康体魄和健全人格的现代化人才。
2高校体育教材、教法及考核中的思想品德教育
2.1高校体育教材中蕴含着思想品德教育内容
体育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品德教育内容。教材不同,对德育的影响也不同:体育理论、运动生理等能提高学生对体育的认识,了解运动生理的基本知识,对端正学生体育态度,培养理想情操有积极影响;球类、游戏、基本体操等集体运动项目教材,对培养学生协同精神,文明守纪等道德品质有积极影响;田径、技巧、器械体操等个人运动项目教材,对培养学生勇敢坚毅、自强自立、开拓创新等个性心理有积极影响。
2.2采取各种体育教法,是实现“寓德于体”的重要途径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将教材内容形象、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教材内容的教育意义则通过不同方法、不同形式的交往过程,学生自觉不自觉地得到感染、暗示、甚至追求模仿,产生潜在的行为影响,达到思想品德意识的积淀。
2.3高校体育考核评价方法,是提高寓德于体效果的有效手段
通过调查,有67%的学生不满意现行体育考核评价方法。原因是评分标准一刀切,忽视个体差异和只考核教学结果,不考核教学过程,学生很难得到实际公正的评价,抑制了学生成功的体验和进取向上的情感发展,学生自我教育也受到了较大挫伤。为此,我们对体育成绩中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考核进行了改革,制定了原始成绩和提高幅度成绩评价标准,变一次计分为二次计分。某项目的得分=原始成绩得分+提高幅度成绩得分。注重个体差异(原始成绩不同,提高幅度成绩的分值不同)和教与学的过程(增设提高幅度成绩分),有效地激发了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自觉性和主动性,使体育基础好的学生和体育差生都能在考核评价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改革后的调查表明:学生对体育考核评价方法的满意率达到95.8%。有个学生在日记中写到:我以前总为自己的体育成绩不好,评不上优着急。现在只要自己努力锻炼,评优评先有希望了。可见,改革体育考核评价方法是发展学生自强自立、自我教育、开拓创新等个性心理的有效手段。
3高校体育训练、竞赛、体质测试及远足活动中的思想品德教育
3.1训练竞赛对学生道德品质、个性心理的影响
体育训练竞赛本身就是人为设置一些困难和障碍,通过克服战胜各种困难来培养勇敢坚毅拼搏进取的道德品质,是身体素质、技术水平的较量,也是意志品质的磨练。体育训练竞赛,要不断反馈信息,自我评价,调整改进,才能不断提高技术水平。特别是球类等集体项目的训练竞赛,更要在协调配合下充分发挥个人技术水平才能获胜,这就需要队员对自己在集体中的地位、作用以及人际关系作出恰当分析,并对自己的行为目的进行控制和调节。同时,体育训练竞赛还必须遵循严格的规则进行,这可以培养学生文明守纪,遵守社会公德和生活准则,体育竞赛对培养大学生非智力因素具有积极促进作用。
3.2学生体质测试活动对学生个性心理、道德品质的影响
学生体质测试属个人运动项目,对学生自强自立、开拓创新、勇敢坚毅、拼搏进取的培养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学生体质测试总分制和三级达标的评分评级方法,要求学生不断调整自己的锻炼目标,进行自我评价,逐步树立争达“优秀”的体育理想情操;学生体质测试锻炼和测试成绩,列入班级工作评先评优条件,学生集体荣誉感和协同努力的品质将会得到培养。
3.3远足郊游对学生思想政治、道德品质的影响
学校每年组织学生远足、登山、郊游,到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参观学习。据调查,学生对远足郊游的德育影响认同顺序是:1)协同精神;2)理想情操;3)自我教育。组织远足郊游,要考虑自然环境,地形地貌,选择活动路线,安排活动内容,注意服装、食品饮料卫生等等。在活动中,要严格组织纪律,服从统一指挥,强调团队精神,做到互帮互助,维护环境卫生,爱护花草树木,同时还要引导学生观察自然,认识自然,引发对大自然的美好憧憬和耳闻目见的社会主义建设景象所带来的欢欣,加深对祖国的热爱。
4结论
总而言之,在体育训练活动中,德育模式的选择和应用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体育教师只有更好地把握了体育训练过程中德育模式选择和应用的理论并深刻领会其现实依据,坚持以人为本,以德育人的基本方略,不断地进行德育活动的探索,才能够更好地进行德育模式的创新,更好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立德树人”的要求,培育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
参考文献
[1]王森森.高校体育教学中德育培养渗透途径研究[J].知识经济,2012(17).
[2]韩惠.论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德育[J].科技信息,2010(30).
[3]陈金祥.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途径与方法[J].新西部(理论版),2012(4).
[4]黄超文.学校体育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M].广州:南方出版社.1999.5.
[5]张子莎.面向21世纪体育改革与发展研究[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7.
[6]孙学策.德育实效问题引发的思考[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11.
[7]庄容.高校体育教育[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01.7.
[8]毛泽东.体育之研究[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