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培养及影响因素研究
杨小兰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杨小兰 ,. 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培养及影响因素研究[J]. 社会科学研究进展,2022.10. DOI:10.12721/ccn.2022.157084.
摘要: 亲社会行为可以分为对别人有好处的行为和给别人带来帮助的行为。在生活中,这种行为是常见的,这对他人是有益的。对儿童亲社会行为的研究可以大大提高父母或教育者对儿童亲社会行为的理解,重视这方面的培养,增加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使儿童健康快乐地成长。幼儿园教育对孩子们很重要。幼儿园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幼儿的个性。研究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以及哪些因素影响幼儿的个性,怎样培养孩子对他人和社会有好处的行为,以及采取什么样的培养策略。此次研究运用观察法、谈话法、文献分析法从社会方面、家庭方面、幼儿园方面探寻原因,然后从社会方面、家庭方面、幼儿园方面采取措施来培养儿童亲社会行为,使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变多。
关键词: 亲社会行为;行为特点;影响因素
DOI:10.12721/ccn.2022.157084
基金资助:

前 言

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人永远不可能孤立存在,人与人之间总会有互动,亲社会行为也时常可见。这个词最早提出是在1972年,由美国学者威斯伯乐提出。在当时,这个词代表了与攻击性行为和侵略性相反的行为,可以对社会和他人产生一定的好处,比如帮助他人、与别人分享、与别人合作、安慰别人,在早些时候,亲社会行为对幼儿记忆、思维、想象、情绪情感、社会性都有促进的作用,亲社会行为有利于孩子在社会生活能跟别人和睦相处,作用重大。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是个体接触社会化的重要行为,幼儿是中国的未来,对其进行亲社会的行为的培养能使他们更好的为中国做出自己的贡献、献出自己的一份力。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亲社会行为的概念

亲社会行为:个体社会化(与其他人相处互动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不要求什么回报的、有利于他人的行为。比如说同情别人、关心别人、礼让别人、互相帮助和与别人共同分享,亲社会行为对孩子与周围人建立良好关系有一定作用,方便以后较快的融入集体。

(二)国内外研究情况:

“亲社会行为” 一词最早是在1972年由美国的威斯伯乐于提出的,他是一位社会心理学家,指与否定等侵犯性行为相对立的行为。亲社会行为也可为“帮助别人的行为”、“正向性行为”。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来说,跟与自私、攻击性等反社会行为完全不一样的一种行为,它包括的很广,例如帮助别人、同情别人、援救别人、与别人分享、鼓励别人、保护别人、自我牺牲、安慰别人、与别人合作、等行为。幼儿社会性发展很重要,跟孩子未来是否能形成健康、独立的人格有很大的关系,将来孩子们面临的将是-个比现在更加开放,各种各样的竞争比现在的社会更加激烈,需要孩子们都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较强的社会交往能力的人,即要适应社会生活的复杂,根据社会的复杂及时做出变化,而且还要为社会进步做贡献,能发挥比较积极的作用。

二、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的意义 

(一)对幼儿融入社会有很大帮助

这种行为是较常见到的现象,有很多人关注它,包括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也开始研究它。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想要增加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促进儿童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帮助孩子能够全面发展,孩子以后学习和生活的需要,还有工作的需要,都能够比较好的满足,成为素质比较高、能力比较强的优秀人才,更好的为中国服务。

(二)对与其他人相处时形成良好的关系有很大帮助

亲社会行为对于幼儿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具有重要的作用,能够拉近与他人之间的距离,能够给人很大的信心和正向的肯定,尤其是我国正在努力提高全民素质,这个行为有利于提高全中国公民的素质,使中国更加温暖。

(三)能提高孩子道德水平

比如有很多理论,三水平六阶段道德发展理论、是科尔伯格的,还有儿童道德认识发展的三阶段理论,他是皮亚杰的,根据这些理论都有助于家长跟老师还有一些教育工作者了解幼儿道德水平的发展,根据孩子的道德发展水平采取合适的方法强化孩子的做得较好的一些行为,让孩子的道德水平再提高一个层次。

三、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的现状

性别差异,小班主要指向男孩对男孩、女孩对女孩,男孩对女孩、女孩对男孩的的次数接近,随着年龄的增加,大班幼儿的亲社会行为有所变化,男孩对男孩、女孩对女孩的次数越来越多,男孩对女孩、女孩对男孩的次数越来越少。但亲社会行为跟着年龄的增加次数也在增加。

幼儿亲社会行为和攻击行为并不是完全处在相反的方面,不是说亲社会行为次数出现的越多,攻击性行为就不会出现,或者是很少出现,也会出现攻击性行为,亲社会行为较多的孩子,也同样会有攻击性行为,孩子攻击性行为出现较多,孩子仍然也会有亲社会行为,幼儿文明礼貌方面、在分享、谦让方面、和交往态度和能力方面、合作精神方面的表现,大班、中班的幼儿明显高于小班,大班、中班的幼儿较大多数都能融入集体生活中,而小班的幼儿更喜欢一个人玩游戏,独自游戏,几乎不跟同伴交往,不和成人交流。

(一)培养方法

1.提供榜样  

榜样对于孩子来说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很多亲社会行为,儿童都是可以先看到、后来学着别的人的做法来做来获得,在日常生活中,儿童生病的时候,老师对儿童进行关怀;看到别的小朋友有困难时,主动伸手去帮助别人;下次孩子可能看到别的孩子不舒服的时候也会主动地去关心。与其他小朋友保持一个比较好的关系,老师经常带孩子观察动物、植物,认识动物、植物、带领孩子探索大自然的神奇之处,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愿意主动地去观察植物、动物,从而主动地热爱植物,热爱动物。

2.移情训练

当一个人与别人换位思考别人的情绪,即引起自己的情绪反应和达到跟别人类似的情绪,也就是说,他们能把自己置于他人的情境中,把自己置于他人的考虑中,从而产生同样的情绪和情感。移情也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情感,可以从读一些有关移情方面书籍、看一些移情方面的影视作品、在日常生活,借助一些小事情进行移情训练,通过训练,它能使孩子产生一种自我意识,让别人因为自己而感到快乐,并用移情来教育孩子,使孩子自我调节,这比盲目的抑制更为明显。

3.表扬和奖励

对于孩子来说,想要强化幼儿亲社会行为,表扬和鼓励也是一种比较好的方法,在日常生活中,让孩子做些自己能做到的小事情;帮助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例如,吃饭时,自己拿筷子,吃完饭时,收拾自己屋子的垃圾,妈妈洗好衣服时,整理自己的衣服;在幼儿园中,积极参与幼儿园生活,积极帮助其他的小朋友;老师可奖励小朋友一个贴画,或者发一个小奖状,老师和家长的表扬和鼓励表达了老师和家长对孩子的一种肯定,可以很大程度上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使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增多,增加孩子的自尊和自信,使幼儿变得更坚强更勇敢。

四、影响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的因素

(一)社会教育

1.电视媒介

还会受到电视媒介方面的影响,电影、多媒体等多种现代信息工具。如观看动画片时,出现打架现象,暴力处理问题现象,还会有可能出现不合时宜的言论,都会对孩子有影响。甚至有些行为幼儿还会模仿,很容易对其他幼儿产生不必要的伤害,对孩子不利。

2.社会学习因素

在社会生活中,孩子周围存在的也会影响着孩子,周围存在比较优秀的人、优秀的家长和老师,幼儿可向他们学习;学习他们身上的优秀品质,历史中的先进人物事迹;学习他们的美好品质,现代生活中的好人好事;都可让孩子学习。 孩子周围也存在着不是很好的人或事,这时就要及时对孩子进行疏导。以防对孩子造成不好的影响。                                        

(一)家庭方面

1.家庭氛围

在家庭中,家里面的整个环境是怎样、整个家庭的氛围是怎样、对于孩子的成长而言都是非常重要的,有很多家庭中,父母都是偏严厉类型,对于孩子从小都是属于要求非常严格。还有很多父母教育孩子为宽松型,家庭氛围比较轻松,这类父母在对儿童的教育上比较民主,理解、尊重孩子的意思;还有一类属于什么都不管的爸爸妈妈,采取放手的方式,这类孩子的成长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但自由的背后,也有危机,好的行为和比较好的习惯,不加以强化,如孩子做好事时,不及时鼓励,夸奖,孩子可能下次就不会主动做好事了,不好的行为和不好的习惯不加以制止, 可能导致好的行为和好的习惯变成不良的行为和不良的习惯。

2.家庭教养方式

如今孩子比较少,即爷爷奶奶姥姥姥爷都会对孩子溺爱,在生活上,照顾的无微不至,享受着关爱,独生子女还是占了大多数,以自己的感受为主,再加上有些家长只顾孩子的智力发展,忽视了孩子的精神方面需求、情感方面需求,不关注幼儿是否养成了比较好的行为和比较好的习惯,有可能孩子会存在一些反社会行为,主要表现为幼儿总是把自己的感受放在第一位,不愿意跟别人分享,不愿意跟别人合作,还是应选择正确的教育方式,给幼儿做一个榜样,帮助幼儿确立正确的、合适的、态度、观点和做法,才能正确的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才能更好的融入社会生活,更好的与他人接触,与他人合作,更好的发展自己的人际关系,使身心健康成长。

(二)幼儿园方面

1.老师的关注点

在幼儿园生活,可以发现,有些幼儿会表现出攻击行为,撒谎等反社会行为,如果放任这些行为不予制止,这些幼儿的心理方向会出现很大的偏差,关注培养儿童亲社会行为,教师不仅要关注儿童在工作中或日常活动或游戏中与亲社会行为相悖的行为,还要关注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培养。在长期的教育工作中,我们把重点放在孩子社会行为的明显方面,比如攻击和说谎。因为这些行为能引起老师的注意。即在教育工作中,作为老师应关注细节,观察孩子表现,对教学工作中出现的每一个问题,都应细致研究,帮孩子改正不好的行为和不好的习惯,重新树立新的好的行为习惯,帮助孩子的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对于我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也有很大作用。

2.幼儿园环境

在幼儿园中,同伴关系中对孩子也非常重要,在幼儿生活中,幼儿与幼儿园环境(显性环境和隐性环境)营造的怎样、与老师相处的是否是非常愉快,与幼儿相处的是不是自在,与幼儿园的环境相处的是否合拍,幼儿园的各种活动是否举办的及时,与幼儿园环境相处是通过老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制定、或者幼儿园氛围潜移默化影响幼儿、与老师相处,老师作为成年人,以身作则,与幼儿相处,成为好朋友,对幼儿的全面发展都有重要的作用。

五、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的策略

(一)社会方面

1.寻找合适的教育契机

教育契机无处不在,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应抓住生活,在生活中的每个方面去培养,例如,如何使用有礼貌的语言;怎样礼貌的与别人相处;学会更好的学习,学会喜欢跟别人分享,享受加倍的快乐,跟别的幼儿互相帮助,鼓励幼儿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帮助幼儿合适的、正确的与别人相处。

2.选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

我们应该在广泛的社会生活中挖掘,找到恰当的教育时机可使用一些教学方法和策略。比如共情训练,就是在人际交往中,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进行互动。让孩子感觉到另外的人的情绪情感,然后他自己也能体验到相似的情绪,同理心也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情感、也经常被称为正向地社会情感,因为它会使幼儿产生一种自觉,因自己能帮助别人或安慰别人而感到快乐,用移情来教育幼儿,能使孩子自己调节,比起一味的约束能更有作用,增强幼儿的亲社会行为方面的意识,增多孩子的亲社会行为,使其全面健康和谐发展。

(二)家庭方面

在家庭生活中,首先应该让孩子所处的环境比较自由和轻松,这个环境应该充满了爱心、耐心,父母应以身作则,应根据幼儿的身体和心理情况,制定一些幼儿可做到的家规,比如按时起床,按时睡觉,好好吃饭。孩子做到以后,适当给孩子一些小奖励。可以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习惯,让孩子更加独立自主,培养孩子的自尊、自信、自爱。也要经常性的与幼儿沟通,帮助幼儿改掉坏习惯,教幼儿如何更好的做事情,培养幼儿的耐心。多带孩子出去看看,让孩子的眼界开阔一点,经常去博物馆、展览、天文馆等。培养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热爱生活。

(三)幼儿园方面

1.提供一个合适的环境

选择适合幼儿发展的轻松的、自由的环境,首先幼儿园应该有一个促幼儿全面发展的办园理念,可以根据《3-6岁儿童发展指南》和《幼儿园教育指南》进行指导,关注社会领域中有关幼儿的亲社会行为相关内容,还应多关注幼儿教育前沿热点。根据热点及时调整幼儿园教育理念。

2.发挥幼儿园和教师的作用

把幼儿园的各种资源都合理利用,如幼儿园的环境中(显性环境和隐性环境)、老师、幼儿园的游戏场地、幼儿园的各种资源等、幼儿爱模仿、而且模仿能力比较强,幼儿周围有个榜样就显得至关重要,例如老师经常关心幼儿、跟幼儿一起分享开心的事、或者难过的事,与幼儿一起创设环境,应根据幼儿的心理发展水平、兴趣、设立开放、自主的活动空间,幼儿更喜欢在丰富的幼儿园生活中自由自主活动,也减少幼儿在游戏过程中的争吵的几率。

3.发挥游戏的作用

游戏时,首先要有一个轻松自由的精神环境,孩子很喜欢游戏,它可以在游戏过程中使孩子亲社会行为变多,是一种比较有用的方式。孩子们在游戏中,需要和其他孩子一起加入游戏,一起了解游戏的内容,跟别人的孩子一起遵守游戏中的条条框框,逐渐变得不那么以自我为中心,学会与别人交往的正确方式,游戏为幼儿提供了与别的孩子接触的机会,观察孩子们的行为,观察孩子在出现各种情况时的表现,有助于我们看孩子的社会性发展情况,了解孩子社会性发展处于哪个位置,根据实际情况给孩子一定的指导、纠正孩子存在的问题。

结 论

在培养孩子亲社会行为的过程中,父母和老师需要共同努力,根据活动内容、教育目的、孩子的年龄特点、认知发展水平和个性特点、可以运用多种训练方法,从而促进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纲要》和《指南》指出,培养幼儿的亲近社会的行为对幼儿的社会性方面的发展有重要作用,以及儿童人格方面的发展、儿童身体和心理和谐健康发展、以及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都有重要作用。祖国的未来是孩子的发展决定。注重孩子亲社会行为的既是儿童身心健康的需要,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营造良好的亲社会环境,要用理性关爱孩子,让孩子在快乐自由的环境中成长。

参考文献

[1] 王文江.3-5岁儿童分享行为发展现状及家庭培养[D].陕西师范大学,2009.

[2] 毕珊娜.4-6岁幼儿父母教养方式、同伴关系与合同行为的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0.5

[3] 庞婷文.大班幼儿亲社会行为特点及其影响因素-以鞍山市Y幼儿园为例[D].鞍山师范学院,2018.

[4] 付秋瑾.儿童问题行为和亲子关系、亲社会行为的相关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5.

[5] 秦玲玲.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害羞的影响研究-基于情绪调节策略的作用[D].河南大学,2016.

[6] 王玉芳.混龄角色游戏中幼儿同伴交往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5.

[7] 李朝霞.家庭精神环境对5-6岁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8.

[8] 任素洁.新疆青少年道德认同与亲社会行为现状及关系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7.

[9] 吴吕杏.移情、道德认同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探讨情绪调节自我效能的调节作用[D].浙江大学,2017.

作者简介:

姓名:杨小兰,1997-,女,汉族,籍贯:河南濮阳,洛阳师范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学前教育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