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近几年,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是讲好中国故事、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一个重要视角。
一、文化自信的概念和内涵
文化有广义的文化与狭义的文化之分。广义的文化是指人们在社会历史蓬勃发展流程中,所产生的物力财产与精力财产的总数。狭义的文化单是指人的精神财产方面,指人们自己的精神创造力以及所获得的结果方面,是指人们的社会意识形态及其产生出与之相适应的社会体制和组织机构方面。
文化自信是指共同体成员不但对自己文明价值观的认可,并且还对自己的未来发展能力有着强烈的,是对自己文明传承和自身发展能力的充分肯定,同时也是指共同体成员对民族发展的信心和荣誉感的外在体现。
从文化自信的基本含义出发, 文化自信大致包括了三种层次的含义,其一,指社会居民对文化的理解与认可。再次,民族文化信心是指共同体成员们对自己的文化生命力具有坚强的信念,共同体成员们能在自己国家的历史发展、文明建设中判断自己民族文化的发展前途,并感受自己文明的文化生命力。最后,文化认同既能了解自己本民族的历史文化特征,又能理解并吸纳国外先进文明,在保留本民族文化特征的基础上对外来文化特征保持理性的"扬弃"。
二、建立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必要性
1. 是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需求
纵观人类文明史,在地球这颗行星上,曾经诞生了数量众多的文明,也曾经开创了辉煌而灿烂的文明。不过,到目前为止,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将古老的中华文化一脉流传了下来。历史的中断尽管各有其根源和依据,不过,能够长期传承下来和永不间断的历史现象本身也可以解释为一种现象,即一种历史必然有着强大的合理性,必然有着合乎人性的需要和合乎人类的本性。一切社会的发展和变革都一定要建立在传统的基石之上,一旦没有了传统,人们也就没有了社会建设的物质基础,传统就是由人们所提供的各种形式的物质,以及经过长期历史积累并沿袭着、流变着的不同文明因素所组成的有机体系。
2. 是对历史的反省需求
近代西欧的工业革命使中国人民的科技水平处于落后状态,因此,在科技发展相对滞后的情况下,列强的侵略给中国带来了一场又一场的灾难。在当今世界的大背景下,中国正处于一个国家将不复国家、内忧外患的关键时期,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在危难之际,中华人民开始反思自己的文化观念,是否我们的落后真的是由于过分强调现代社会的发展而忽视了传统的自然科学?我们的文明发展是否真的落后于西方?因此,洋务派和改良派的知识分子开始感到迷茫,他们开始寻找"西化"的根源,寻找与时代同步的办法。
三、当前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存在的问题
1. 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偏差。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璀璨历史,这种精神内涵与信念,深刻在每一位中国人心里,形成中国人自己的精神境界与人生理想。习近平曾表示:"我国的政治思想教育,反映了中华民族世世代地在实际生活中建立和传递的基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理念、审美观等,而这些最基础的东西已经形成了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根源。"同时,中华文明还承载了人们的共同价值要求,并成为整个人类文明的重要一部分。近代以来,由于我国每一次对外斗争的失利,国势的衰微都使中华文明受到打击,我国人对中国文明也出现了质疑。在漫长的发展阶段里,中国文明的传承与发展处在边缘化的状态。一定程度上,造成今天人们对传统中华文化的全貌没有进一步认识,造成认知上的偏差。当今社会,人们常常会忽视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和时代内涵,无法对其进行充分的挖掘和提炼,以致有些人对流传于世的文化、伦理不屑一顾。"我们之所以是中国人,最根本的理由是,我们拥有中国人的独立精神世界,以及人们日常生活中所没有意识到的价值观念。"失去了传统、失去了根基的国家,就等于是失去了自己的灵魂,失去了自己的文化。
2. 偏重西方文化。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文化的相互影响已经突破了国界,中西文化互动更加深入,相互影响,也成为了社会主义文化传播的新趋势。自近代以来,西方的社会主义文化传播始终保持了世界领先的优势地位,在中国经济、政治和文化等领域的巨大优势。在社会主义文化传播领域也始终占据着强势地位,但往往造成了中国国内人对西方社会主义文化的盲目追捧,又或者部分人对他们的价值目标不加评判的全盘接受。较长一段时间里,"言必称西方"一直是一个社会问题。西方社会主义文化理念中,新出现的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对中国的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尤其是部分别无选择者,在互联网上发布了不负责任的评论,故意丑化了中国,从而对人民的观念和行动产生了误导,这已经严重威胁到了中国意识形态方面的稳定发展。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推进方向
1.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路线
时间的增长和历史的变化之下,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仍然具有着巨大的生命力,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在一个民族不同阶段的历史发展阶段,人们都必须要寻求马克思主义先进的思维方法作为思想指引,而不要坚持着中国传统文化不变。纵观历史,一个国家的古代文明之所以能够保持活力,主要是因为它不断地吸收和融合其它国家的文化,从而形成自己的文化。因此,在新的发展阶段,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才能更加坚定我们的国家特色和社会主义文化信念。马克思主义的传人,不但根本转变了我国民族的历史宿命,而且也根本改变了文明殖民的历史危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发展思想的主要依靠动力是有进步生产力和先进上层建筑的无产阶级,立足点就是阶级、等级问题和阶级斗争。
2.创新传承和创新性发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
培养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不仅要有优秀的内容,又要有失败的教训,还要有面向未来的文明的结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当代的一项重大课题。不同的文化在不同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都会被赋予不同的时代特征,并且渗透到不同的历史发展趋势和人们的思维方式。总而言之,任何社会主义思想都有其精华和糟粕,反映了时代特征,而不是完全"拿来主义",要辩证地去认识。要想使传统文化得以传承与发展,必须在对传统文化进行细致的梳理之后,合理地吸纳对当代发展有重要意义的文化内涵,使之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结语
文化自信,是对所有文化领域斗争的最强大武器。当今纷繁复杂,难以预见的社会因素增加,多元文化碰撞冲击越来越激烈,导致人民的生存模式、思考方式、思想观念等领域都显示出了越来越多问题,整个国家也不可避免的要遭遇不良文化的冲击,甚至威胁我国的文化稳定与意识形态安全。中华民族唯有提高文化自信心,才能抵御腐朽、有害、劣质文化的冲击,并积极面对各种文化方面的冲击。
参考文献:
[1]邢美东.坚定文化自信筑牢精神基石[J].人民论坛,2018,(7).
[2]荣开明.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7,(4).
[3]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02-26.
[4]费孝通.文化与文化自觉[M].北京:群言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