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是中国社会工作理论建构的核心,需要强调从“宏观-中观-微观”的层面去把握理论核心,回归微观的角度是社会工作本土化的重点。我国社会工作本土化发展进程与西方的理论建构有所不同,离不开对生活层面的探索。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的模式需要处理的是人们在环境适应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不是弗洛伊德所关注的个人心理结构的困扰。自我心理学中的“自我”概念是从心理学视角进行阐述,它作为“本我”“超我”自我作为一个中间部分,连接着主体协调上下者的功能,能够保障个体和环境之间的协调状态,可以尝试作为社会工作本土化的一种可行的理论基础来提升个体的自我效能,提升个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人在情境中”强调了只有通过生活环境的改善,居民的生活水平才能真正得到提高,同时也指出了环境对于体问题解决的重要地位。中国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在“来自生活——抽离生活——回归生活”的策略中应当把实务的重心转移到“回归生活”之中,尝试从微观环境之中入手,通过加强个体与环境之间的适应性,来帮助提升个体的适应能力,而不能单单强调个体本身的缺陷,更不能单单从个体的问题入手[1]。环境对个体自我效能的提升有着建设性的意义,通过改善个体的与环境的适应性或者通过改善个体身边的环境来帮助个体成长,把重点放在个体所处的微观环境,同时也要避免将其问题延伸到心理分析或者社会结构分析的层面。西方的社会工作基本上是在逐步抽离了日常生活范畴的专业化服务范畴中才完成它了他自己特有的社会专业化服务发展与要求过程的,而我国的社会工作实践则基本是在农村社区日常生活范围中逐渐开始进行专业化的探索的,展现出不同的专业发展方向。日常生活成为了中国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工作的重要基础,同时这也恰恰是实现中国的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发展的条件,日常生活成为中国社会工作专业化的基础,同时也是中国社会工作专业化的条件,任何中国本土的专业化服务都脱离不开对微观生活场景的考察。社会工作实践作为当代一种的专业助人制度及其安排,具有高度的民族文化认同性。西方主流社会工作理论普遍强调人的活动是有个别化的社会特点,强调尊重个人独特的人格价值,无差别的接受基督教的伦理道德之恩爱,重视现代社会公民观念却忽视个人家庭因素影响社会等思想文化根基与中国等传统中国文化人的文化哲学思维方法和精神生活习惯均存在较大明显差异。中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关于"民为邦本""格物致知""家国同构""父慈子孝""兼相爱"等社会价值理念也已越来越深深地的渗透到我国普通中国民众人们的日常道德思维理念与道德行为表现方式之中[2]。所以自我心理学在本土化的进程中有着合适的土壤,它弥补了西方社会工作对微观层面关注的不足,取其关注个体的精华,同时也关注了个体所处的环境。生态系统理论、社会资本理论、社会环境支持力理论、优势视角、抗反逆力理论研究等的理论成果,也正成为受到近年来的国内相关学界同仁和相关社工实务界专家学者积极广泛的关注,并将用于具体指导相关实践操作的一项主要学术理论工具。但是,仔细比较分析研究这些新理论体系在当前中国社会各相关领域、各职业群体活动之中实际的实际运用推广情况,我们可发现,部分学者、实务工作者等对研究这些最新理论体系尚有些缺乏进行批判性研究反思,没有特别合理的强调这些先进理论及其在当代中国西方文化语境框架下应用的现实适用性,多地是停留在当代西方最新理论框架体系和文化核心思想基础层次上,对当时国内文化实践现状进行阐释,容易形成了对传统西方本土理论的过分依赖,容易逐渐形成对于西方主流社会工作理论的专业的霸权主义,进而逐渐忽视西方本土资源开发的历史重要性,缺乏真正对西方本土理论系统的深度探索思考和系统建构[3]。社会工作本土化在借鉴西方先进的社会工作理论的同时更需要注重的是对自身国情和传统文化的思考,需要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探索适合我国社会工作发展的模式,使得社会工作的理论、方法、服务能够更加适合中国国情,能够更加“接地气”,能够更加好的在城市和乡村中应用。成为大家所喜闻乐见的专业方法,能被大家所接受的本土化的专业方法,可以使得我国的社会工作得到更好的发展。要实现自我心理学在社会工作本土化中的稳定推进,也离不开一线社会工作者的努力和尝试,这也要求社会工作者具有更强,更专业的心理素质。自我心理学在本土化的同时,不仅适用于目标个体,同时也适用于社会工作者自身自我能力的提升,帮助其以更好的心态和心理环境去将本土化的工作落实到位。一线社会工作者在尝试运用自我心理学去解决目标问题的同时也需要洞察我国的实际发展动向,寻找理论与实践的契合点,将自我心理学与实际环境的正确结合,也是其发挥效果的重点。社会工作作为一门专业,作为一种专业的方法,虽然没有国界,但是当它传入某一国家,融入某种文化,就会具有鲜明的特色,深深地打上了国家和文化的烙印。自我心理学的成功本土化,可以使社会工作更好的服务中国社会,使得其在中国产生最大的功效,还可以使得社会工作在中国本土化的进程中取得进一步发展的态势,大大弥补社会工作本土化在理论层面的不足,成为国际社会工作中的一道美丽风景线。在学习和借鉴西方自我心理学的基础上,在遵循社会工作基本理论、方法和原则的基础上,要着力构建完善中国自我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使自我心理学在价值观的层面更加符合中国文化和民族心理,使自我心理学的理论、方法更加适合中国国情,完成自我心理学的本土化。此外,自我心理学必须与实践紧密结合,要服务于社会工作实践,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发展和完善。其中,有以下几点重心:第一,我们在运用自我心理学时不可生搬硬套西方的理论方法,应结合我国的社会背景和个体所处在的各种环境‘结合实际、灵活运用、更好德指导和服务于社会工作实践;第二通过自我心理学德理论指导,寻找自我心理学本土化、可操作化的最佳实践方案,并在具体的实施方法中投入更多的社会工作实务技巧,做出适当的调整,促进自我心理学在本土的正确实施,做到将理论和实践完美结合。
中国本土的社会工作实践与西方社会工作实践路径不同,中国的社会工作是在社区这种日常生活场景中开始专业化探索的。生活是中国社会工作理论建构的核心,因此建立一种以生活为本的社会工作理论不仅能够协助人们在生活场景实践中找到成长改变的路径,推动现实生活的改变,而且能够真正促使社会工作实现“助人自助”的目标,坚守社会工作的专业初心。而自我心理学恰恰是一种以生活为本的理论,可以从生活切入个体的心理层面,并且不脱离生活,更不脱离主体的环境,把焦点放在了个体和环境两个层面,可以很好的作为一种社会工作本土化的理论尝试。
参考文献
[1] 童敏.重拾生活:社会工作的本质回归与理论重构[J].社会科学辑刊,2021(06):44-50.
[2] 黄耀明.落地生根: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与基础理论建构[J].社会工作,2013(05):7-12+150.
徐选国,侯慧.中国社会工作理论本土化研究进展[J].社会工作,2013(04):41-4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