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强调,要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国家重要的战略举措[1],促进了成渝地区各个领域之间的协同发展,合作共赢,成渝体育产业迎来发展的新动能,共同申办系列重大国际综合性体育赛事等多个方面达成共识,推动了川渝体育圈体育赛事的一体化发展。
一、成渝地区体育赛事一体化发展的战略意义
(一)提高成渝两地知名度,助力西部经济快速增长。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目前还在起步发展阶段,缺少能让人记住的成渝双城形象标志。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影响力在国内相比京津冀、粤港澳、长三角城市群还有不小差距。现今体育产业已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举办世界杯和奥运会等大型体育赛事对提升区域形象、促进经济增长、吸引外来投资等具有重要意义[2]。
(二)整合体育资源,加快两地体育产业融合发展。2020年5月,四川省体育场馆协会与重庆市体育场馆协会签订《共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体育场馆协同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联合打造体育场馆联盟,并围绕川渝体育场馆一卡通等开展合作,为川渝地区体育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1]。两地共同举办一系列优质体育赛事,避免体育场馆大量闲置,有效提高利用率。带动两地及周边城市各项体育特色产业发展,例如体育特色小镇、智慧体育场馆等特色产业,以及成都市建设世界赛事名城等重大体育产业项目。加速体育赛事、运动休闲、体育项目培训、体育装备制造等体育主体产业和新生业态在成渝及周边城市的快速布局,实现经济圈中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共进,加快体育产业融合发展。
二、成渝地区体育赛事发展的困境与挑战
(一)成渝统筹协调机制尚不健全。成渝两地由于行政区域划分,重庆与成都体育赛事协调发展缺乏清晰的利益分配和责任划分,统筹协调机制的不健全会阻碍赛事一体化发展速度,造成资源配置不平衡两地规划难以有效对接等问题。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背景下,成渝地区已经签订成立成渝体育产业联盟,但在当前国内的大环境下,川渝两地政府如何通过顶层统筹规划设计,建成共建共享的合作机制,也是其正在面临的重大挑战。
(二)成渝两地赛事发展空间布局不平衡。成渝两地及周边城市各自所拥有的赛事资源不同,空间布局不平衡。成都重庆作为双城经济圈的中心城市,占有经济圈中绝大多数赛事资源,而周边其他城市拥有的赛事资源并不丰富且发展缓慢,目前在西部地区仅形成成渝两极,未能有效带动中间城市群的共同发展。国际经验表明,大型城市群的打造不仅要发挥城市自身优势,更要发挥周边城市群的优势[3]。所以在保障成渝赛事高速发展的同时,要将资源合理分配给周边城市,实现整个经济圈内的赛事发展平衡,才能完成体育赛事一体化发展目标。
(三)新冠疫情影响下,赛事举办的不确定性。2020年新冠疫情的爆发对体育赛事的举办产生巨大影响,全国体育赛事按下了暂停键。成都市2020年计划举办的24个国际体育赛事全部停摆,建设世界赛事名城的时间布局受到阻碍,2021年成都马拉松受疫情反复影响最终取消,2021年成都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延期一年举行。由于国外疫情持续严重,新冠疫情难以短时间内消灭,成渝发展体育赛事要做好应对疫情的准备,赛事随时会延期或取消。举办大型国际体育赛事时,外国运动员来华隔离或闭环运行等都会给赛事举办地带来巨大的防疫挑战。
三、成渝地区赛事一体化发展的战略构想
(一)理念先行,树立赛事一体化发展的理念和思维。成渝两地缺乏共商共建共享机制,两地按照各自拥有的体育资源及发展目标,沿用传统的体育发展经验与模式。仅在少数赛事中临时进行协商共同办赛,在长远发展中缺乏协调合作,存在内部相互竞争和内耗的情况出现。要想实现成渝地区举办体育赛事合作共赢,就要认识到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性,牢固树立赛事一体化发展的理念和思维。实现成渝两地体育产业资源协同互补,坚持赛事一体化发展,建成两地赛事发展“一盘棋”。
(二)确保成渝赛事一体化发展政策的有效供给。政策的供给是两地赛事一体化发展的动力源泉。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体育赛事发展的相关政策尚不够完善。只有通过两地政府来牵头持续制定相关赛事政策,并持续修改更新以适应不同发展阶段和需要。2020年4月四川省体育局、重庆市体育局联合召开云视频会议,签署《推动成渝地区体育公共服务融合发展框架协议》,协议内容包括推动体育赛事活动融合发展,共同推进建立两地体育部门结对或片区式、多主体参与的体育赛事活动举办模式,共同开展群众体育赛事活动,共同举办青少年体育冬夏令营等活动,共同争取国际国内高规格赛事落户,共同打造独具成渝特色的品牌赛事。2021年2月双方召开了2021年川渝体育深化融合发展推进会,会上成渝双方共同签署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体育产业协作协议》。协议进一步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和一体化发展理念,健全合作机制,打造区域体育产业协作的高水平样板[4],进一步提升成渝地区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和一体化发展水平,打造带动全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5]。政府部门之间频繁交流沟通,将两地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赛事政策制度持续更新,提高了双城经济圈体育赛事一体化发展的效率,并指明了发展方向,提供了保障。
(三)完善成渝赛事一体化的空间布局,带动周边城市发展。从成渝地区体育赛事产业布局来看,各个城市的要举办成渝城市发展定位相对应的体育赛事。从成渝地区体育赛事产业布局来看,成都以打造精品赛事、创建世界赛事名城为主要发展方向,而重庆则以打造全国户外运动首选目的地为其主攻方向,大力发展户外运动赛事。这为两地错位发展、优势互补提供了便利条件[6]。积极吸引国内外权威体育组织落户成渝地区各个城市,吸引更多高端赛事资源,扩大成渝申办世界顶级体育赛事的概率,提升成渝双城在的竞争力。将成渝两地丰富体育赛事资源向其它7个中心城市倾斜,以带动周边城市的共同发展,充分利用当地自然条件与民族文化,举办体育特色赛事。成渝双城与周边城市实现一体化的赛事布局,各地优势互补,避免相互竞争,体育资源内耗。
参考文献
[1]陈林会,刘青.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体育产业融合发展研究[J].经济体制改革.2020(06),57-63.
[2]朱洪军,张建辉,梁婷婷,等.粤港澳大湾区体育赛事一体化与保障机制研究[J].体育学刊,2019,26( 5) : 49.
[3]廉涛,黄海燕.上海推动长三角体育产业一体化发展的路径研究[J].体育学刊,2020,27(6):63-69.
[4]樊靖.成都高新区与简阳市府际双边合作困境及对策研究[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20.
[5]张永韬.紧扣“一体化” 唱响体育“双城记”[N].四川日报,2021-04-19.
[6]柳伟.成渝携手加速构建现代国际体育产业高地[N].中工网,2020-10-15.
作者简介:欧阳瑞鸣(1997—),男,汉,籍贯:四川,学历: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体育产业与管理,单位:成都体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