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歧视的概念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的家庭歧视是指家庭成员与另一方之间的身体伤害、心理折磨和性虐待等非法犯罪。狭义的家庭歧视主要指非法和犯罪行为,如丈夫对妻子的身体伤害、心理折磨和性虐待。
家庭歧视的特征包括行为的隐蔽性、手段的多种性和后果的特重性。根据中国妇联的一项调查,中国2.7亿家庭中约有30%的家庭有不同程度的家庭歧视,其中90%的施暴者是男性,但这也间接表明,家庭歧视的受害者中有很多男性,因为绝大多数被殴打的丈夫由于各种因素影响,会感到羞耻和害怕,不愿说实话,据估计实际数字要比统计数据要相对较高。
一. 男性成为家庭歧视受害者原因分析
(一)传统文化因素影响减弱
中国虽然有两千年的封建文化,但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父权制观念和丈夫权力观念已经不再像以前那样流行了,当代女性有着强烈的自我意识,“大女性主义”也就不足为奇了。因此,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大大提高,“妻管严”成为许多男子在家庭中地位的真正体现。传统的家庭文化、家庭观念的变化和社会的变迁已经成为男性家庭歧视的主体因素。
(二)社会经济地位发生变化
自建国以来,“妇女能顶半边天”观念深入人心,妇女地位发生深刻变化。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妇女在社会中的经济地位大大提高,在一些家庭中,妇女成为家庭经济的主导者,而男子则成为从属者。“经济决定地位”,这些家庭的经济地位发生变化,妇女的自信心不断扩大,在这些因素的刺激下,很容易被外化为家庭歧视,使男子变成家庭歧视的受害者。
(三)法律仍需健全
法律虽然有一定的保护男子家庭权益的内容,但几乎没有关于男子家庭合法权益的具体法律规定。诚然,我们一贯都承认男人在家庭生活中是坚强的,而保护他们在家庭生活中的正当权益却一直被我们的立法者忽视。
二. 社会工作介入干预
从社会工作者的角度来看,专业的社会工作方法有助于干预家庭歧视。社会工作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西方慈善事业,成为一种职业的帮助服务。社会工作是帮助人们解决社会问题的一种工作。它帮助穷人、老年人、身心残疾者和社会上其他不幸的人;预防和解决部分由经济困难或不良生活方式造成的社会问题;提供社会服务,改善社会生活功能,改善社会福祉和生活质量,实现人与社会和谐,促进社会稳定与发展。
(一)相关理论
1. 理性情绪治疗模式
理性情绪治疗模式认为,寻求帮助者的认知、情感和行为是由寻求帮助者的非理性信念所引起的。由于帮助者通常根据自己的大量非理性信念来对待触发事件,这会导致寻求帮助者的情绪和行为存在一定偏差。因此,理性情绪治疗模式认为,有效的帮助是挑战帮助者的非理性信念体系,辨别非理性信念,帮助案主克服各种非理性信念,最终消除帮助者的情感行为,形成有效的理性生活方式。
2. 社会支持理论
社会支持理论认为,人的生存依赖于他人的合作和帮助。当人们面对生活事件时,他们需要资源来解决问题,包括个人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社会支持网络是一类外部资源,可分为正式支持和非正式支持两大类。
社会工作需要评估个人和社区各级的社会支持网络,以制定工作计划。一方面帮助服务对象移动网络资源解决基本问题;另一方面,帮助服务对象补偿和拓展社会支持网络,提高其建立和使用社会支持网络的能力,达到帮助他人自助的目的。
3. 心理社会治疗模式
心理社会治疗模式假设人由三个因素组成:生理、心理和社会,不同因素的相互作用导致受益人出现特定行为。该模式侧重于结合情境中的心理和社会因素来帮助服务对象,并重视服务对象本身的潜力和价值,认为案例咨询的目的是帮助服务对象理解和开发自己的潜能。这样服务对象就可以根据自己的价值做出更合适的选择。
(二)如何进行干预
1.对家庭的干预
家庭干预主要围绕以下三点进行:
(1)受害者角度
一般来说,受害者的情绪非常低落、无助、恐惧甚至绝望。因此,社会工作者应及时关注受害者,运用移情、倾听、集中表达、肯定、激励、挑战等专业技能,结合理性情绪治疗模式、心理辅导和治疗,减少自责,安抚情绪,培养积极的自我概念。在服务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帮助受害者改进认知不良家庭歧视的社会工作干预策略,建立积极、正确的认知。
(2)施暴者角度
在服务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应逐步引导施虐者认识到自己的不合理行为,同时帮助施虐者学会正确处理问题的方法,如学会抵制性别不平等的误解和行为,应对情感压力,以及如何最好地缓解冲突。
(3)家庭角度
社会工作者在提供个案服务时应注意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社会工作者应积极帮助家庭了解问题的原因,发现家庭中存在的问题,如沟通方式不当等一系列问题,促进家庭结构和功能的改善和重建。
2. 建立社会支持网络
(1)建立非正式社会支持网络
社会工作者通过定期的社区团体活动和拜访,帮助客户建立非正式的社会支持网络。支持网络主要以家庭、亲戚、朋友和邻居为核心,使社区居民加强沟通,逐步形成温暖的社区氛围,使居民形成良好的互助意识。
(2)整合周边资源
社会工作者必须利用居委会、医疗救助、法医鉴定、律师、妇联、公安、精神卫生等服务对象周围的资源,组织形成综合性的社会保障体系。当家庭歧视发生时,系统内各组织应各司其职,相互协调,共同控制家庭歧视现象发生。
(3)建立庇护所
通过建立庇护所,工作人员为受虐待的男性提供一定时期的免费住宿,并提供心理咨询和团体工作,如互助小组、治疗小组、福利活动等,帮助男性积极应对婚姻期间或离婚后的各种压力。
3. 加大宣传
社会工作者可以调动社会资源并使用不同的渠道,如联系媒体、招募志愿者等。,建立志愿服务并传播有关家庭歧视的知识。同时,将发展和促进关于家庭歧视的专题服务,以提高公众对家庭歧视危险和如何处理家庭歧视的参与和认识。通过有效的公共宣传加强对公民的道德和法律教育,并创造有效的社会和道德氛围,打击家庭歧视。
4. 影响立法
我国家庭歧视相关制度尚未完善,社会工作者应发挥“政策影响人”的作用,
通过与决策者交流工作经验,推动我国相关部门加强立法,保护受害人权益。
三. 结论
家庭歧视问题将继续存在一段时间,解决家庭歧视问题,拯救家庭歧视受害者仍存在很多困难。男性在社会生活中承受着巨大的社会压力。我们不能再盲目地将他们视为社会力量,而忽视他们也可能成为家庭歧视的受害者。因为一旦发生这种情况,男人往往不会主动寻求帮助,因为他们的身份,后果可能更严重。在这方面,我们呼吁进一步完善家庭法律机制,保护妇女在家庭中的权利和利益,同时不忽视男子作为家庭成员应享有的法律保护。
参考文献:
【1】陈友华,佴莉.家庭歧视:社会工作干预与社会学思考[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22(05):14-22.DOI:10.19411/j.cnki.1007-7030.2018.05.002.
【2】石海红.论家庭歧视中男性权益的保障[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14(06):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