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为了促进城乡协调发展,解决三农发展中的各类问题,国家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并认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基于此,我国农村工作需要不断加强乡村地区的发展,加快推进乡村现代化的步伐。但是,由于我国农村长期发展的路径已经形成,产业结构较为单一,乡村文化弱化,各类基础设施建设较为滞后等,这些都制约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根据乡村振兴的要求与目标,要想实现乡村振兴,就需要从根本上改变乡村建设与发展的现状,以乡村振兴为发展目标,转变乡村规划建设路径,提升乡村建设质量,为乡村经济社会生态建设提供正确的指导方案与方向。
1 乡村振兴战略的内涵和价值
乡村振兴战略始终聚焦“三农”问题,也是全党工作的重点之一,从十九大报告开始,乡村振兴战略对于乡村建设和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乡村振兴战略中明确指出要优先发展“三农”,特别是农业和农村,全力推动乡村地区的产业兴旺、文明建设,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全面打造生态宜居的乡村生活环境。 通过乡村振兴战略,我国各地区乡村的发展开始出现新的面貌与变化,乡村地区的社会、政治与管理形式、经济发展模式、自然生态环境以及特色的乡村地域文化等都实现了迅速的发展,特别是在绿色协调可持续的战略目标影响之下,绿色乡村和生态文明乡村环境的作用和价值不断凸显。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有效确保了乡村的整体性和城乡之间的流动性,为乡村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绝的内生动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同时也让越来越多的农民切实融入到乡村建设以及乡村振兴战略之中,共同建设美好的乡村环境。
2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规划设计措施
2.1 凸显区域文化特色
不同乡村的区域文化特色各有不同,因此在实际的乡村振兴规划设计中应重视区域文化特色的展现,加强对乡村文化特色的研究,实现对特有元素和符号的提炼,在实际的应用中不断的融合。景观引导下的乡村振兴规划应该是有创新性和新颖性的,因此在文化符号和元素的融合方面应积极探索宣传和传承的方式,给人耳目一新的体验,拒绝同质化现象。在实际的规划设计中应加强对民意的收集和研究,发挥其规划主体的作用,促进村民生活提升的同时积极传递文化。另外,在乡村振兴的规划设计中应实现对乡村相关利益的结合,倒逼当地村民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项目高质量开展和实施,提高村民对项目实施满意度。乡村区域文化针对精细化、具体化建设至关重要,文化特色就是乡村建设的“魂”,要想保住“魂”,就必须加强对区域文化特色的凸显,打造出紧跟时代适宜居住的乡村环境。
2.2 公共空间规划
乡村公共空间包含房前屋后、河道水池、村口等零散型区域,是村民的交流场所。在进行乡村公共空间设计时,应以乡村文脉为依托,融合中国传统造园艺术、现代景观设计手法和乡村野趣景观营造手法等,合理利用乡土材料,打造集自然性、文化性和观赏性于一体的公共空间。例如,乡村桥梁不仅是建筑,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体现,因此,要对原有古桥进行适当保护和修复。在此过程中,不仅要满足村民的通行需求,增强乡村景观效果,也可以将桥上空间作为重要的公共活动和交流节点,丰富空间的功能。
2.3 注重产业相融与文化传承
近年来,文化振兴是乡村建设的重要旨在。文化是乡村的根脉和灵魂,乡村文化景观是乡村的文化符号和文化载体。因此,在对乡村环境景观与产业景观进行规划设计时,必须厘清关于文化和产业之间的纠结,实现文化自信的“重溯”和“重塑”。以乡村文化为基底,挖掘地域文化特色,提取文化元素符号,通过对乡村文化的“土、野、俗、古”进行创意改造和创新表达,从而实现乡村景观对乡村文化的显性表达和隐性传承。以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钟管镇下塘村为例,该村稻谷种植历史悠久,以稻谷作为原材料的米酒酿造产业正在逐渐形成。兼顾乡村环境景观与产业景观规划,下塘村以“米酒文化”作为设计核心,构建“米酒文化+河港景观+乡村街景”的产业景观模式。
2.4 精神引领,提升乡村建设的文化质量
由于乡村的经济条件、基础建设等与城市相差较大,城市文化相对于农村来说,非但不能发挥良好的引导作用,反倒还会破坏乡村自身的文化特色,对乡村文化保护与乡村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建设产生严重影响。乡村建设必须要落实精神引领,强调精神文明、乡风文化的建设。构建良好和谐的社区文化,提倡文明、健康、卫生的生活习惯,注重村风、村俗等精神文化的建设,大力弘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道德新风尚,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农村的优秀文化传统传承与发扬,为乡村建设注入灵魂。
2.5 强化乡村规划转型发展
首先,可以积极鼓励本土青年和农民人口提升经营和管理水平,这也需要乡镇政府和相关部门需要不断提高对于农村人口种植和栽培方面的培训力度,各类新型种植与栽培课程和技术手段等要积极纳入培训课程之中,同时也要灵活设置相关培训授课内容,针对当前农村人口小农经济的思想认识,要不断实现改革转变其发展思路,并进一步助推乡村农业产业的转型与升级,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必要的人才基础和动力;其次,可以从乡村之外积极引入高素质人才,投入到乡村规划转型发展中,让他们能够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在教育、医疗、基层组织管理、信息技术等多领域共同助推乡村振兴以及乡村规划的转型发展,促进现有乡村人才结构多元化升级;除此之外,针对乡村大学生人口,可以制定更有针对性的人才引进和回乡计划,提高专业人才和回乡人才的基本待遇以及相关补贴,积极鼓励大学生群体来到乡村地区进行创业,为乡村规划转型发展带来新鲜动力。
3 结束语
在进行乡村规划建设时应以景观为引导,可以更好反映地域文化特色,使村民成为规划建设的主体,为更好地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积极的影响因素。另外,动态化作为景观的代表特征,可在乡村规划设计中,始终以全过程为核心的动态化发展设计,其不但可以有效激发乡村规划建设参与者的思考与反思,还可以为乡村建设提供良好的建造思路和路径,实现乡村规划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促进乡村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郝玲利.乡村振兴发展战略背景下乡村旅游景观设计研究[J].风景名胜,2019(11):328.
[2] 张恒.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田园综合体规划设计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9.
[3] 周慧.大数据时代及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乡村规划新机遇[J].城市住宅,2019,26(04):57-59.
[4] 蒋季北.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现代农业园区规划设计研究[J].乡村科技,2019(12):54-55.
[5] 徐小晗.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现状及规划策略[J].四川水泥,2019(04):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