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强调“健康的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在体育锻炼中,锻炼动机对个体参与锻炼行为有积极影响,但多数学生对体育锻炼动机存在认知偏差,导致锻炼行为不充分。目前,(黄丽萍,2020)大部分青少年学生体育锻炼频率不足、部分学校体育课被挤占、社区体育锻炼场地不足、体育锻炼形式缺乏趣味性、家长体育锻炼意识引导不足够等相关问题频出,李培红(2016)等人认为:我国青少年的身体运动严重不足,作业负担重、自主锻炼时间少等都是导致青少年体育活动时间匮乏的主要原因。调查发现,有70%及以上青少年对参与体育锻炼持赞成态度且但因时间原因而不得不暂缓锻炼,仅有10%的青少年认为参与体育锻炼会阻碍自身的发展。
笔者通过梳理和总结青少年锻炼现状与锻炼动机,旨在整理和总结影响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的根本因素,从中找出其研究成果的不足之处,进一步补充完善。通过研究12~17岁青少年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阐明不同动机对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了解国内外青少年参与体育锻炼行为和体育锻炼动机的现状,为今后更好地指导我国青少年的体育锻炼行为提供理论依据。
1 相关概念综述
1.1体育锻炼动机
在不同时期和不同阶段,从不同的研究角度出发,各学者对体育锻炼动机的概念也不尽相同。虽然在概念定义上存在差异,但其内涵大都相似。关于体育锻炼动机的解释,根据自我决定理论,动机分为3种类型:外部动机、内部动机和无动机(荆晓伟,2020)。Ryan R M 和 Frederick C M(1997)的研究也指出锻炼动机的组成包括多个方面,主要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田麦(2016)认为,体育锻炼动机作为一个非常广泛的体育心理现象,是由目标或对象引导、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体育锻炼动机并不会对锻炼行为产生绝对影响,也就是说,一旦产生体育锻炼动机就会出现锻炼行为的这种说法是错误的,锻炼动机可以看作是个体产生锻炼行为的发端(边增辉,2012)。
基于此,界定本文所提及的体育锻炼动机是青少年参与体育活动的一种内部推动力和心理需要,其作用是促进个体参与体育学习和锻炼活动,当体育锻炼动机达到一定强度时,才能激发个体的体育锻炼行为。
1.2锻炼行为
锻炼行为是身体活动的下位概念,是一种休闲性身体活动(许昌,2016)。张欢(2013)等学者认为体育锻炼行为是个体有意识、有目的地以身体活动为手段,在与外界环境(自然、社会)间相互影响、制约的交互作用下,通过个体认知、动机、决策、体验等,来实现自身不同层次需要的行为。李俊明(2007)认为,体育锻炼行为主要是在闲暇时间里进行的、以健康为主要目的、具有一定强度、频率与持续时间的身体活动。付道领(2012)指出体育锻炼行为是初中学生以增加或保持健康、提升运动技能、获得运动乐趣等为主要目的的身体活动性行为,例如参加体育娱乐活动、业余性体育比赛等。
综合上述各位学者所提及观点,笔者更加支持付道领对体育锻炼行为概念的阐述,本文的锻炼行为定义为:为了达到体育锻炼的目的而进行的一种具体的行为方式。如:跑步、篮球、滑板、体操等。
2 国内外青少年体育锻炼动机相关研究综述
国内外众多学者对青少年体育锻炼动机做了全面的调查研究,认为青少年的体育锻炼动机受到年龄、性别、环境等有关因素的制约。Pengyu Wang(2019)认为目前我国高中生在体育锻炼中主要存在学习兴趣低、课后锻炼意识不强、在体育锻炼中耐久性较弱的问题。Horn,Glenn和Wentzel(1993)的研究显示,同伴群体间的社会比较,比如能够被同伴看得起,能够有好人缘等也是青少年参与体育锻炼的重要因素。张同香(2011)指出,年级越高,学生们对体育锻炼价值认同度越低,常常出现高年级比低年级锻炼动机低,锻炼行为少的现象,且女生锻炼动机低于男生。朱秀清(2019)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大学生不论是锻炼动机还是锻炼行为在性别上都存在显著差异,大学生的锻炼动机水平不高,锻炼行为仍需加强。魏俊民(2010)认为生活在乡村少年的体育锻炼动机要高于生活在城市的青少年,其主要原因是因为乡村孩子们的兴趣爱好较为单一,常常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体育锻炼。孙拥军(2008)与其观点基本一致,调查发现水平一学生的自我定向和任务定向略高于水平二的学生,并且差异呈显著性水平。
从上述众多文献中发现,青少年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呈多元化趋势,随着年龄的增加,青少年呈现出不同目的的动机,其中,高年级锻炼动机更具有指向性,低年级锻炼动机多以娱乐为主。男性体育锻炼动机远远大于女性,其中,男性多以健身、增肌为主,女性注重身材管理居多。环境因素也是影响男女生参与体育锻炼的重要因素之一。
3 国内外青少年锻炼行为相关研究综述
国内外众多学者对青少年锻炼行为及其相关因素进行了调查、研究,认为锻炼行为对促进青少年的身体健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为了更全面掌握青少年体育锻炼的现状,笔者在前人研究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分析。唐启琪、李军(2017)在调查中发现,性别、年龄、环境等因素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青少年的锻炼行为,男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比例要远远超过女生,另外,随着年龄的升高,参与体育锻炼的人数在大幅度减少。宋逸(2012)等人深入调查分析了我国中学生的体育锻炼行为,从时间角度来看,全国仅有22.7%的汉族中小学生平均每天体育锻炼的时间超过了1小时;从不同年龄阶段来看,男生较女生而言参与体育锻炼的态度要更积极,锻炼的时间更长,这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刘桂芳(2010)也赞同于此观点,认为男生的锻炼时间要比女生长,负荷强度也都大于女生。陈善平(2006)等人研究发现,学生能够坚持每天进行体育锻炼,主要来源于外部督促与内在承诺,一旦没有学校的监督,学生就会停止锻炼。导致上述原因具体表现为学生意志薄弱,缺乏恒心。
综合上述学者们的观点,我国青少年参与锻炼行为的状况非常不乐观,由于受到某些外部环境的制约,导致锻炼行为不充分、锻炼意识不明确。如何在了解我国青少年锻炼行为的现状的基础上,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以便更好的为青少年参与体育锻炼提供更具实际操作意义的指导性意见,改善青少年的身体状况就显得更加重要了(徐伟,2020)。
4 国内外青少年体育锻炼动机与锻炼行为关系相关研究综述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青少年的体育锻炼动机和锻炼行为的研究非常多,越来越多的学者倾向于研究二者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相关研究表明,体育锻炼动机与锻炼行为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刘桂芳,2009)。阳家鹏(2015)等人运用调查问卷、测试等方法得出结论:体育锻炼动机的各个维度都可以正向的预测体育锻炼行为的发生,且预测体育锻炼行为的发生时内部动机要强于外部动机。该研究结论与 Dana Mlitt(2011)等人的研究结论相一致。陈金鳌2017等人通过构建结构关系模型,发现青少年的内部动机对体育锻炼的满意度具有明显的正向影响。由此看来,与外在因素的干预、阻挠相比,体育活动本身所具有的独特趣味性、娱乐性更加容易吸引青少年提高对体育锻炼的满意度,进而提高参与体育锻炼的自主性。Kerry s Courneya 、张平(2012)等几位学者也对体育锻炼动机和锻炼行为关系进行了相关研究,其中,张平按处在不同锻炼行为阶段人群进行划分,经比较得出结论:处于行动阶段的锻炼者的锻炼动机最强。刘桂芳(2010)的调查研究还显示,体育锻炼动机和锻炼坚持的时间频度、强度之间都有一定的相关,体育锻炼动机和锻炼行为之间有着较强的相关性。另外,盛园园(2015)认为体育锻炼动机对体育锻炼行为并不会产生绝对的影响。也就是说,一旦出现体育锻炼动机就会引起体育锻炼行为的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从以上众多学者的观点中发现,体育锻炼动机和锻炼行为二者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锻炼动机可以看作是个体产生锻炼行为的发端(杨家鹏,2017),只有当体育锻炼动机达到一定强度时,才能引起青少年锻炼行为的产生。
5 小结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能否健康成长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民族的未来。综上所述,个人、家庭、社会等因素都会对青少年的锻炼动机和锻炼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随着着年龄的升高,青少年的锻炼行为和锻炼习惯呈下降趋势,其锻炼动机和锻炼价值观也在逐渐发生改变;女性锻炼动机低于男性,所表现出来的锻炼行为也较低。本研究旨在找到正确促进青少年体育锻炼动机的方法,提高青少年参与体育锻炼意识,找到群体之间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培养青少年的锻炼行为。
参考文献:
[1] Pengyu Wang. A Brief Discussion on the Cultivation and Self-
improvement of Physical Exercise Motivation of High School Students[J].Frontiers in Sport Research,2019,1(2).
[2] 朱秀清.拖延与大学生锻炼行为动机的中介效应[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9,39(04):81-85+120.
[3] Dana M Litt.Motivations for Adolescent Physical Activity[J].Joumal of Physical and Health,2011(8):220-226.
[4] 陈金鳌,张林,刘红存,郭建强.青少年自主体育锻炼相关变量的结构关系模型构建[J].中国体育科技,2017,53(04):131-137.
[5] 阳家鹏.家庭体育环境、锻炼动机与青少年身体活动的关系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7.
作者简介:刘伶燕,女,教授,沈阳体育学院,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训练学、运动与健康促进;
刘涵颖,女,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体育教学,沈阳体育学院研究生部;
通讯作者:陆雯,(1972-),女,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锻炼心理学,浙江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