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现阶段,媒体在报道医疗类新闻时还存在诸多弊端,严重影响了医患关系的和谐发展,因此,主流媒体应正视新闻人员在报道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制定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促使医疗类新闻更具客观性和真实性。
一、医疗类新闻报道存在的问题
(一)缺少真实性
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给传统媒体造成严重冲击的同时,给各类新媒体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人们可以通过新媒体,获取到任何想要的信息,但现阶段各类新媒体的出现也给新闻传播工作造成了严重的困扰。人们可以在新媒体上随意发布信息,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新闻的报道者和传播者,这种情况导致了当前的网络信息存在良莠不齐的现象,部分网民为提升浏览和点击量,存在捏造虚假新闻的情况。由于医疗类新闻的热度较高,因此,有许多网民借此热度进行虚假宣传,近年来,此类现象频发,导致网络中的医疗新闻缺乏真实性,给大众造成了错误的引导,致使医患关系十分紧张,大众对医生的信任度普遍降低[1]。
(二)专业性不足
医疗新闻不同于其他社会新闻,其需要记者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一旦记者缺少对医疗知识的掌握,就会容易在报道的过程中出现失误,导致报道效果不理想,对大众造成误导。例如,在某年出现了一起医疗事件,孕妇因出现羊水栓塞,在生产的过程中死亡,虽然孕妇患有羊水栓塞的几率十分低,但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就会大大增强孕妇的死亡率,经调查表明,羊水栓塞致死率高达75%,由于大众对医疗知识的了解较少,因此,普遍认为羊水栓塞是可以在孕检过程中发现的,但事实并非如此,当时一家主流媒体的记者,未对整个医疗事件的全貌展开了解,加之其对医疗知识的掌握不足,在这种情况下,其发表了一篇完全不具备专业性和真实性的医疗报道,并设计了一个引人注目的标题“重大医疗事故!产妇丧命某某医院手术台上”。这篇报道很快就引起了大众的注意,并使该医院陷入了巨大的舆论风波。经过对该医疗事件的核实可知,该记者发表的新闻与事实完全不符,由于其缺少对医疗知识的了解,刊登了一篇具有错误导向的文章,严重误导了大众对该医疗事件正确看法,使大众对医院的信任度大幅度降低,这不仅是对我国医疗人员不尊重,还严重破坏了医患关系,对社会的和谐发展造成了阻碍。
(三)高频应用医疗术语
当前大多数媒体在报道医疗类新闻时,都未能考虑到大众是否可以理解新闻中的内容,其在编写文章时使用了大量的医疗术语,以达到提升文章专业性的目的。这种情况是误导大众的关键原因,除了医院等相关从业人员外,大多数群众对医疗知识都存在一知半解的情况,因此,在阅读文章时,很难明确文章所表达的真实含义,极易出现断章取义的情况。
例如,有关媒体在报道医疗费用的赔偿问题时,未能对相关医疗政策进行解读,只是将政策中的部分条例照搬到文章中。对于普通大众来说,这种过于专业化、理论化的报道十分难以理解,因此,此类报道会使大众产生抵触心理,一遇见相关新闻就会采取忽视的态度,这不仅会对相关新闻的传播效果造成影响,还会给医院开展赔付工作带来麻烦,导致医患矛盾进一步升级[2]。
(四)报道立场不客观
综合以往失误的医疗报道可知,新闻记者的立场对整个新闻报道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旦新闻记者在报道医疗新闻的过程中,存在立场偏颇、不客观的情况,就会使大众对相关新闻产生错误的看法,从而破坏了医院在大众心中良好的形象。
二、医疗类新闻报道存在问题的解决措施
(一)严格审核新闻来源
“以事实为依据”是新闻媒体传播新闻,刊登文章的基础,尤其是在面对医疗新闻时,相关人员应对医疗新闻的准确性和真实性进行严格的核实,在未了解到整个事件的全貌前,严禁以个人观点刊登新闻。在互联网时代,一篇文章就可以引起轩然大波,其既可以成就一件事也可以毁掉一件事。因此,新闻从业者需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严格规范个人职业操守,在报道新闻时,要秉持公平、公正、客观的原则。由于医疗新闻所涉及的专业知识较多,因此,相关人员在报道此类新闻前,应多向医疗专家等相关人员进行请教,站在专业、客观的角度上,对医疗新闻进行真实的评价和报道。
(二)提升人员专业能力
新闻媒体存在的意义就是服务大众,通过专业的报道,帮助大众树立正确思想意识,因此,新闻记者在采编和撰写文章的过程中,需要用专业素养和能力,为大众报道出更具专业化、科学化的新闻。
新闻从业者的专业素养对新闻的报道效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相关从业人员应不断提升个人的专业能力,结合当前复杂的网络环境,给大众报道更多积极向上的新闻。有关媒体想要强化医疗新闻的传播效果,就要增强从业人员的专业能力,加大培训力度。有关媒体应定期对相关人员进行思想教育,促使其意识到新闻传播工作的重要性,认识到自身所背负的责任和使命。有关媒体可以组织相关人员到医院等相关医疗卫生场所进行学习,以此提升其专业能力,在面对专业性较强的医疗事件时,可以结合个人专业合理的观点,展开真实可靠的报道,为缓解医患关系贡献力量。
(三)控制情绪和语言
新闻从业者在报道医疗类新闻时,切记不可情绪化,在进行报道的过程中,要站在第三者的角度进行客观的报道,严禁带有个人情绪和主观臆断。一旦新闻记者在报道时过于情绪化,就会将这种情绪渲染给大众,失去了新闻传播的意义。因此,新闻记者在报道前,应做好心理建设,在报道时严格控制个人情绪,使用专业的语言,将医疗事件的经过及结果客观的陈述出来,最大程度上减少对大众的误导。
新闻媒体在报道医疗类新闻时,需明确两个要点:其一,报道医疗类新闻的主要目的是向大众普及相关医疗知识,促使其面对相同医疗事故时,能用正确的观点对看待相关医疗事件。其二,其在刊登文章前,应结合大众对医疗类新闻的实际需求,尽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事件的前因后果解释清楚,避免因医疗术语过多对大众造成误导。
(四)注重平衡报道
医患关系一直是我国社会上的重点关注问题,而医疗事件更是新闻媒体非常敏感的报道题材,一旦新闻人员在报道的过程中,存在用词不当、情绪激烈的情况,就会加剧本就紧张的医患关系,对社会安定造成不良影响。
在涉及到医疗事件的新闻时,新闻记者要加大对平衡报道的重视程度,确保报道的均衡性。医疗新闻主要涉及的人员有医院、医生和家属,因此,新闻记者在报道时,要结合三方的观点,进行全面化的报道。新闻记者在报道医疗类新闻的过程中,切记不要将医生和患者家属放在对立面,这不仅会进一步激发医患矛盾,还会使新闻失去准确性。其在面对医疗纠纷等新闻时,应提高敏感度,坚守个人职业素养,以绝对客观中立的立场进行报道,确保三方都能够获得发言的机会[3]。
结论:综上所述,在互联网时代,新闻从业者在报道医疗类新闻时,需提高警惕性,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为大众还原事实的真相,切记不要在报道的过程中带有感情色彩,要使用谨慎专业的语言进行报道。
参考文献:
[1]常榕.融媒体时代如何做好医疗新闻报道[J].新闻文化建设,2022(07):59-61.
[2]朱琳琳.写好医疗新闻报道要做到“三化”[J].新闻世界,2021(08):58-60.
[3]徐芳.如何做一架聪明有力的谣言粉碎机?浅析医疗报道应当坚守的技术标准和方法论[J].传媒评论,2021(01):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