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本主义理论的简介
(一)人本主义的定义
关于人本主义的定义,中西方有着不同的定义。学界的基本观点是,人本主义就是以人为中心,关心人的尊严和价值,重视人的潜能的激发。换言之,人本主义就是按照以人为本的宗旨去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范式。
(二)人本主义理论的核心内涵
人本主义理论自上世纪40年代发展以来,经过罗杰斯、马斯洛、罗恩等人的发展和完善,学者陈和认为人本治疗法理论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分别是第一阶段:非指导性个别咨商治疗法时期(1940-1950);第二阶段:当事人中心治疗法时期(1950-1957);第三阶段:个人中心学派时期(1957-1970);第四阶段:人本治疗时期(1970至今)。当前阶段人本主义的内涵得以扩充,更加强调让当事人在治疗和服务中感受到平等和安全,感受到作为人的价值和尊重,[]主要包含了以人为本、人人平等而自由、关注人的成长和发展、关注人的生存环境和生存方式等核心内涵。
二、人本主义对社会工作的影响
(一)人本主义对社会工作的贡献
对社会工作介入模式影响深远。人本主义强调人性本善,每个人都具有发挥自身内在潜在能力、追求不断发展的基本取向。受人本主义的影响,社会工作坚信人有成长和改变的潜力。无论服务对象以往的经验如何,社会工作者都应无条件接受服务对象,传达鼓励和关怀,发挥同理心,支持服务对象。同理心在这里意味着社会工作者能够准确把握服务对象的感受,感知他人经历的事情的意义和重要性,并给出适当的感受回应。在干预过程中,人性化治疗强调员工对服务对象的人文关怀,体现在真诚一致的态度上,即社会工作者应展现自己的人格特质和真实态度,不能将主观意识强加于服务对象。对社会工作者的影响是无条件、积极地关心服务对象,接受服务对象,促进其成长和发展,提高个人能力。此外,与传统主流的精神分析和行为疗法不同的是,人本主义不对服务对象进行潜意识方面的分析,也不需制定一套改变的方法,所需做的只是倾听案主、尊重案主、建立一种真诚的人际关系。
影响社会工作的服务及研究对象。人本主义提出前,心理学和社会工作的关注对象主要为失常的人(如精神病患者)和有不当行为的人(如越轨者),而人本主义研究的对象还包含了完整的人。人本主义社会工作认为每个人都或多或少会出现一定的失调,且失调是暂时的,只要给予恰当的干预就能够恢复服务对象的失调。换言之,人本主义社会工作由“疾病模式”转变为一种“成长模式”。罗杰斯反对将服务对象视为患者,然后使用一套心理疗法进行治疗并解决其当前的问题。在罗杰斯看来,当前问题的解决并不意味着服务对象已经达到健康状态。对服务对象的明显问题的解决只是暂时的解决办法,而不是永久的解决办法。在未来,这些问题将转移到生活的其他时刻和其他方面。因此,人本主义社会工作不仅仅局限于处理服务对象的表面问题,而是将积极挖掘服务对象的潜力,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赋予社会工作者较大的自我发展空间。人本主义社会工作没有一种固定的服务和治疗模式,其要求的是一种辅导信念。因此,社会工作者在具备尊重、无条件接纳、同理心等价值理念后,可以结合其他模式方法和自己发展起来的独特服务风格。由此看来,人本主义不仅强调给予服务对象自由,也给予社会工作者以自由。换言之,赋予社会工作者更大的发展空间,其本身也是一种人本主义的做法。
(二)人本主义社会工作的理论框架
人本治疗模式与社会工作有着很深的渊源。人本主义理论倡导的价值早已被社会工作视为服务开展的基本原则,且人本治疗模式也深受社会工作的影响。[]人本主义包含几个理论内涵,在看待人方面,人本主义从现象学的视角出发,认为服务对象的理解和知识均来自对某种现象的观察和经验的整理,而不是现象本身。因而影响个人的是看待实施的方式,及以怎样的方式看待事实,就会以怎样的方式回应周围环境。其次是自我困扰的概念,人本主义社会工作认为当个人对自己要求与周围环境个人的经验不一致时,个人就会产生困扰和冲突。因此,人本主义社会工作的目标在于辅助个人改善所处环境。在干预策略上,人本主义社会工作侧重工对服务对象作为人的价值和尊严的培养,强调在服务过程中将服务对象视为与其他人一样拥有内在价值和尊严的人,尊重服务对象个人的决策权,注重其责任感的培养。在服务的关系方面,人本主义社会工作倡导与服务对象建立一种关环的联系。关环的关系包含三个方面的特质:其一,是一种人际关联的服务;其二,是一种赠你服务;第三,是一种伦理服务,要求社会工作者服务过程中承担伦理责任。
(三)人本主义社会工作的实践应用
当前人本主义社会工作在理论层面有着较为深入的发展,实践方面也有不少学者或以人本主义视角或模式进行社会工作介入。介入较多的领域包括困境儿童、社区矫正、困境老人等。学者白璐以人本主义为理念介入失智长者时,在人本主义积极人性观的指导下,为失智长者提供了充满人情味、自由、安全的服务环境,使其受到尊重和理解。对于几乎没有自主能力的失智老人,在服务中依然坚持真诚、同理心、无条件积极关注,不断地给予服务对象温暖和关心。由此可见学者王璐在人本主义的指导下,坚持以人为中心,将人的尊严、权益、幸福放在了首要位置。[]人本主义理念倡导尊重患者的个人意愿,将患者的需求置于决策和行动的中心,给予无条件的信任和肯定,承认患者的生命价值。[]在改善农村事实孤儿厌学情绪的研究中,学者刘灵选取了以人为中心的人本主义疗法,努力为案主提供一种温暖舒适的治疗氛围而非采取治疗的视角,协助服务对象去认识自己厌学的原因,给予这些儿童无条件的接纳、陪伴,充实其内心的世界,帮助其实现成长,有别于其他的介入手段,人本主义强调自我概念的重要性,认为行为源于自我概念而非真实的经验性的自我,因此,人本主义疗法的理念是协助案主成长。
综合众多学者对人本主义的实践应用,从中可以看出人本主义社会工作在应对困境群体的问题时尤其能发挥其作用。人本主义作为一种价值取向与社会工作具有高度的契合性,这意味着人本主义社会工作者更加坚信人有成长和改变的潜能,无论受助者的经历和当前的状况如何,社会工作者都能积极、非批判地看待。总体而言,人本主义较少单独应用于社会工作中的实践,更多地以一种嵌入式的方式进行融入。
三、总结
人本主义与社会工作的契合性很高,两者相互交叉,人本主义社会工作更多地是为社会工作者价值指引而非方法和技巧的参考,因此需要社会工作者有着较为熟练的实务能力才能很好地应用该理论。然而尽管人本主义社会工作所倡导的伦理价值、基本原理受到普遍的关注,但其确实与社会工作的实务场景的有着一定的差距。因此社会工作者把人本主义社会工作运用到实际的服务中将会面临诸多的挑战。随着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得到进一步的实现和发展,未来人本主义社会工作值得广大学者的关注,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给予长足的发展。
作者简介:
刘超(1998.3-),男,汉族,四川泸州人,研究生,研究方向:儿童社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