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对中华传统文化传播的作用分析
左继群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左继群,. 汉语言文学对中华传统文化传播的作用分析[J]. 中国新闻传播,2022.9. DOI:10.12721/ccn.2022.158210.
摘要:
汉语言文学作为高等教育中的一个重要专业,主要以语言、文学研究为主,而语言和文学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记载和传承,是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内涵,汉语言文学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土壤和条件。本文通过研究汉语言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从而进一步探讨汉语言文学对传统文化的传播作用。希望能够在教育过程中加以引用,使学生们了解传统文化的魅力,进而主动去弘扬传统文化。
关键词: 汉语言文学;传统文化;传播;分析
DOI:10.12721/ccn.2022.158210
基金资助:

文学作为时代的映射,通过学习,我们可以了解属于那个时代的风俗习惯,文化特点,对于研究历史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国家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在世界上的影响地位也不断加大,这也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正如习总书记在每次大大小小的会议上都会引用传统文学典故,使得传统文化更具有吸引力,这对于我们研究与学习文学也具有了更加现实的意义。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面临的困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形成、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文化思想、道德传承、精神观念的总体。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构成来讲,主要以儒家、佛家与道家三大流派为主,同时兼具了法家、理家、阴阳家等不同的流派,形成了百花齐放的文化体系。而在此基础上,又衍生出来了很多不同功能的文化艺术形式,比如绘画、书法、雕塑、戏剧、诗词曲赋、民俗活动等。可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类型多样、内容丰富,体现了我国古代历史的繁荣。不过,时至今日,很多优秀传统文化逐渐面临消亡,在传播发展上遇到了很多困难。比如戏剧,不论是京剧还是粤剧,亦或是川剧等,在年轻人群体中的受众越来越少,仅靠中老年受众支撑。而戏剧表演人才也面临断代的问题,一些地方性小剧种甚至已经失传。优秀优秀传统文化的消亡,令人痛心。如果不对其加强保护,那么将会有更多优秀传统文化消亡。目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面临着不少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年轻人不感兴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要以年轻人为主体,这样才能具备延续性。然而当前一大矛盾在于,很多年轻人对优秀传统文化不感兴趣。比如戏剧,年轻人更加喜欢好莱坞电影和流行音乐,对于戏剧这类优秀传统文化形式,他们并不想了解。第二,价值观的冲突。部分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和现代文明的价值观,有很大的矛盾冲突,导致现代人对于优秀传统文化并不认同。比如在古代,“三从四德”受到普遍认可,然而在现代社会,这并不符合人们的思想认知。部分优秀传统文化存在的价值观冲突,导致部分现代人对优秀传统文化全盘否定,这也增大了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难度。第三,缺乏有效的传播渠道。优秀传统文化传播,需要有具体的传播渠道,确保优秀传统文化能够稳定输出、持续传播。但是目前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很多时候停留在口号和理念的层面,都在强调要传播优秀传统文化,但是并未搭建起具体的传播体系,让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成为纸面空谈,并未取得实际的效果。

二、汉语言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

(一)汉语言是国家和地域的象征

不同国家拥有不同的语言,一种语言的形成和发展历经很长的时间,早已渗透到了本国文化的血液当中,这也是一个国家最宝贵的文化财富。如今,语言已经成为了不同国家交流的代表符号,而汉语言则是中国的代表。都德的《最后一课》中曾写道,自己的国家因为被别国占领,而被要求学习别国语言,忘记自己的母语,这是一种耻辱,更是一种悲哀。因为语言的改变代表着文化的没落和遗忘,久而久之,思想和精神也会完全被俘虏。同样,我国的东三省在被日本占领时也被日本人要求学习日语并用日语交流,目的就是让国人渐渐忘记本国文化,彻底被愚化。由此可见,语言是国家文化最典型的象征,汉语言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

(二)汉语言记录了历史发展的进程

各个国家的语言和文化不同,但都用自己的文字书写了历史。我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就是因为通过文字进行了记载,渐渐演变成了一种文化,被当代人所接受。因此我们学习历史、研究文化都需要以汉语言为依托。汉字的演化以及汉语言文学作品中也侧面反映出了一些历史的面貌,这都是重要的财富。从这一点来看,汉语言与传统文化也必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三)汉语言文学作品讲述着历史

汉语言作品包括唐诗、宋词、汉赋、小说等,有着丰富的表现形式。不同类型的作品有不同的风格和特色。透过流传下来的汉语言文学作品,我们能够了解到古代的文化、历史事件、人文思想、当时的传统节日习俗等。随着汉语言文学的传播,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才不会在社会快速发展的洪流中被淘汰,将继续传承下去,被后世所了解。

三、汉语言文学对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作用

(一)能够充实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

汉语言文学作为高校专业之一,当前专业课程设置有些局限,桎梏于语言和文学研究之中,对于优秀传统文化涉猎不够。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汉语言文学专业中,能够对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起到充实丰富的作用,从而给学生带来不一样的学习体验。不仅如此,有了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专业教学可展现出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拓宽学生眼界,让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形成更加深入的认识,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能够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稳定传播

一直以来,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没有稳定的路径和空间,传播过程断断续续,效果不佳。优秀传统文化本身就包含了非常丰富的内容,如果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不能稳定进行传播,很难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而汉语言文学作为高等院校普遍开设的专业,以此为基础来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提供一条稳定的路径。不仅如此,汉语言文学专业普遍开设也可以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创造一个广阔的空间。部分高校还有一定数量的留学生,面向留学生展开教学,还可以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长时间坚持下来,可以逐步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外海认知度和影响力。

(三)有助于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不能仅仅是原样照搬,还应创新发展,要结合时代发展创新优秀传统文化的形式与内容,这样才能在当前社会获得广泛认同,吸引更多受众。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大学生,作为新世纪一代,本身眼界开阔,见多识广,依托互联网对各种形式的文化、艺术都有了解,以汉语言文学来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可以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演变出更多新颖的形式和内容,从而让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期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四、汉语言文学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建议

(一)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课程

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来说,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除了在各门课程教学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之外,还需要注重开设专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将其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的一部分,让学生接受持续性的学习。具体来说,相关课程的设置,要以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培养目标为标准,将相关的优秀传统文化归结起来,设置成具体的课程。不仅如此,还可以立足优秀传统文化,开发汉语言文学校本课程,将汉语言文学和优秀传统文化结合,编制出具有院校特色的课程。

(二)创设实践活动体验优秀传统文化

以汉语言文学为基础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能局限于理论课程的学习,还需要从实践角度切入,开设各种实践活动,让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形成直接的体验。如举办古诗词朗诵大赛,以古诗词文化为基础,引导学生参与比赛,对这部分优秀传统文化形成体验。也可以创设短剧表演的活动,围绕优秀传统文化中经典的人和事,让学生自主创作,构建表演活动。还可以基于新媒体,让学生展示优秀传统文化。

(三)立足文化创新打造文创基地

汉语言文学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不能忽视创新这一要素,要以此为基础,打造文创基地,指导学生展开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活动,在深入认识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对其内容和形式进行创新。比如,陶瓷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一张名片,可以构建一个陶瓷文创工坊,让学生立足传统的绘画、书法、雕刻等文化艺术元素,展开创意陶瓷的制作。以此类推,还可以打造其他的文创工坊,给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提供更大的空间。

五、结束语

总之,汉语言文学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我们必须要大力保护和传承的。借助传播和学习文学作品的方式,能够将我国千百年来建立起来的文化精神发扬光大。当代新一辈人才需要通过学习这样的文学作品来武装自己的精神,更需要在接受新事物的同时牢记传统,承担起继承和传播文化的责任。教育工作者也需要贡献自己的力量,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尽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魏家玉 . 汉语言文学对中华传统文化传播的作用分析[J].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9(05):178.

[2]刘东宏 . 浅析汉语言文学对中华传统文化弘扬的作用[J]. 青年文学家 ,2019(11):67.

[3]王晓雁 . 汉语言文学对传统茶文化传播的作用分析[J]. 福建茶叶 ,2018(08):422

[4]卢玲玲 . 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方法研究[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 ( 教师版 ),2019 (06):93.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