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是临床一类多种肺内因素或肺外因素所共同导致的畸形弥散性肺损伤,且该类疾病进展十分迅速,可快速进展为急性呼吸衰竭,临床表现为呼吸窘迫、顽固性低氧血症或呼吸衰竭等[1]。当前 ICU 护理风险管理在临床研究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本文旨在对ICU护理风险管理应用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研究。本文主要从临床实际入手,通过分组实验,进行运用针对性和预见性的护理风险管理干预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9年1月-2020年1月 ICU 收治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92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两组,每组 46 例,日常组为常规ICU管理,实验组进行ICU护理风险管理,纳入标准:选取在同一医院就诊同时进行过手术治疗的患者,且自愿配合完成整个实验。两组分别为:日常组和实验组。实验组 46例,男 24 例,女 22 例,年龄 35-65 岁,平均 (47.6±2.5)岁,病程 4-6 年;日常组 46例,男 20 例,女 26 例,年龄 35-65 岁,平均 (48.7±3.4) 岁,病程4-6年。2组患者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日常组进行常规ICU管理护理。一是消毒:护理人员务必要定期对呼吸机及导管消毒,避免发生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 和其他交叉性感染;二是给药:护理人员需遵医嘱对患者进行给药,治疗时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一旦出现异常情况,务必即刻处理,同时通知主治医师;三是体位:对患者予以 30度半卧位,用一定配比的氯己定溶液对为患者进行口腔护理,并引流患者口腔内的分泌物。四是营养:护理人员需为患者提供科学必要的营养护理,从而改善患者自身的免疫力和抵抗力。
实验组在日常组基础上开展 ICU 护理风险管理。一是参考《ICU十大安全目标》制定管理方案,在日常护理前提下成立以护士长、责任护士、主任护师组成的责任管理小组,增强护理人员ICU 护理风险、护理风险管理知识等职业培训,结合患者具体情况制定最优护理方案;二是协助患者采用俯卧位,实行背侧肺泡通气,改善氧合情况。三是提高患者对于 ICU护理风险管理的认知,帮助患者结合自身情况,了解饮食、心理、生理等方面会对疾病产生的影响,尽量让患者自我保持疾病稳定,避免因自身不良的生活习惯活不注重细节导致自身疾病加重,引发并发症。
1.3 观察指标
满意度采取评分制,总分为100分,0-50 分为不满意,51-70分为一般,71-80 分为满意,81-100 分为非常满意。 并发症为两组患者研究期间表现出来静脉炎、输液反和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等症状为主。
1.4 统计学处理
研究所得数据均录入统计学软件SPSS19.0中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例数百分比[(n)%]表示,并χ2检验,P<0.05表明组间比较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情况比较:日常组组患者并发症发生5 例,其中输液反应 2 例,呼吸机相关性肺炎2 例,静脉炎1 例,并发症发生率为 10.9%。实验组患者发生并发症 1例,为输液反应并发症发生率为 2.2%。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 0.05)。
2.2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情况
实验组护理满意度较日常组更高,具体见表 1。
表1 两组患者满意情况 [n(%)]
注:*与日常组相比,P<0.05。
3.讨论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是ICU病房的常见疾病之一,得不到及时治疗可引发不良预后。护理工作在各类临床治疗中担当着重要作用,尤其是优质有效的护理管理,可使得患者的治疗效果显著提高。ICU护理风险管理的应用一方面可提高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治愈率,同时有助于提升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2]。ICU护理风险通过对ICU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可能发生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因人施策制定相关的护理措施,不仅能提高护理人员的操作技能,并且充分调动护理人员的积极性,能规避风险的发生,改善患者的预后情况。同时本次研究的结果充分的佐证了ICU护理风险管理能有助于减少并发症发生率。本着以患者为中心的模式是ICU 护理风险管理的护理模式,能有效的降低现阶段医护人员在ICU 护理治疗中护理风险,全面提升ICU护理的安全性。在整个风险管理的护理期间,护理人员提升自己的职业技能,严格遵守各项无菌操作规程,能更加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无缝沟通也可以让患者感受到高质量的护理服务,提升患者满意度,减少医疗事件的发生率。
综上所述,ICU 护理风险管理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治疗过程中,有助于改善患者的临床疗效,减少并发症发生率,同时提升患者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袁露,杨丽,章萌萌.干燥综合征并发急性脊髓炎患者的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17):23 - 24
[2]杨柳.ICU护理风险干预应用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中的临床价值观察[J].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2017,1(0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