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退休老人的社会适应问题及社工介入分析
郭飞雨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郭飞雨,. 关于退休老人的社会适应问题及社工介入分析[J]. 中国社会科学学报,2022.7. DOI:10.12722/ccn.2022.157066.
摘要: 随着我国老龄化趋势的发展,退休老人的数量也不断增加,退休老人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老人退休之后也就意味着之前忙碌充实的生活转为有更多空闲时间的生活,生活状态的改变很容易引起老人的适应不良,不能够恰当的融入社会生活。为此通过分析退休老人社会适应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与社会工作相对应的介入措施,解决他们社会适应不良的困境,以此改善他们的状况,提高退休老年人的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使退休老人更加幸福的安享晚年。
关键词: 退休老人;社会适应;社会工作
DOI:10.12722/ccn.2022.157066
基金资助:

1绪论

1.1研究背景

老龄化社会下,老人退休后的社会适应问题也逐渐显露,比如他们所扮演的社会角色要进行转化、生活状态的改变以及自我价值感降低的问题,这些问题就影响了他们不再工作后的社会适应状态,需要相应的对策。社会工作在引导退休老人社会适应方面具有专业优势,应用本专业的理论、方法,发现老人自身的价值与优势,为他们链接资源,提供专业的服务,能够保障群体的社会适应状态良好。

1.2研究意义

1.2.1理论意义

目前在关于退休老人社会适应问题方面,运用社会学理论的研究并不多,更多的是在心理以及医学方面进行研究。本文将剖析退休老人社会适应过程中的困境,探索研究问题的成因,并运用社会工作理论对其进行分析、应用,提出了相应的对策,致力于把对策应用于实际情况中,并且能够发挥其作用,从而将社会工作理论与退休老人社会适应问题的现实紧密结合,拓展社会工作理论应用。

1.2.2现实意义

退休老人社会适应问题是普遍存在的,社会及政府对其的关注度也逐渐提高。目前城市内现存的社会结构并不利于老人退休后的社会适应,社会参与机会少,人际交往范围小这都造成了老人的社会支持网络不够完善。社会工作的专业能力能够在此得到发挥,能够增强老人的社会适应能力,增加和他人之间的交往机会,改善社会支持网络体系,帮助老人安享晚年,对于家庭和社会的坚固也起到促进作用。

2退休老人社会适应面临的问题   

2.1自我认同较低

退休后,由于没有了工作时的权利和地位,自我效能感降低,经常会觉得自己不受重视,产生失落感和无助感,许多老人认为自己不再有价值。老人获得的资源不如退休前多,缺少自我实现的途径。想要再就业的老人由于缺少机会无法获得自己想要的生活,容易引起自我否定。老人没有了收入,觉得自己是个“废人”,是家庭的负担。

2.2内心孤独感增强

老人退休前会经常性的参与社会活动,人际活动范围广,社交生活与工作生活交织,在忙碌中发挥自我价值。退休后,老人生活变得不再像工作时那样充实,日常生活没有了目标,变得简单机械。如果老人退休后不能良好的适应与工作时不同的简单生活或者及时充实自己的生活内容,在面对大把的空闲时间时,会产生空虚等不适感受,这很容易使老人感到失落。再加上老人的身体素质不如从前,老人可能面对着配偶、好友的去世,老人心理上难以接受,甚至会对自己的健康水平带有恐惧心理[1]。失去了这些生命中重要人物的陪伴与支持,更可能会觉得孤独、凄凉。

2.4社会角色转换困难

老人退休之后社会角色发生转变,劳动者角色转为空闲角色,以往的各种行为规范都要进行适度的调整,而老人从常年扮演的职业角色中突然脱离出来,难免会引起不适应,生活上变得无所适从。除了职业角色的转变,老人可能因丧偶而失去配偶角色,因疾病而扮演病人角色,随着老人扮演的社会角色越老越少,老人是否能够接受现实,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角色调适与转变,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引导。

2.5缺乏家庭沟通

老年人退休以后,生活不再以工作为主,更多的以家庭生活为主[2],但有的老人并不善于与自己的家人沟通,将自己的想法都憋在心里,不和家人讲述自己的真正意愿,这样家人就无法及时给予老人应有的安慰与支持,不利于老人的身心状态。由于家庭关系以及家庭和谐程度对老人的身心健康有很大影响,所以良好的家庭气氛有利于老人退休后的角色转变以及良好的社会适应。

3影响退休老人社会适应问题的原因分析    

4.1自身原因

4.1.1身体机能退化

老人年龄增长,身体素质不如以前,比如,听力下降,行走吃力,各种疾病也相对发生的频率也加大了,或多或少会患有常见的慢性病,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在退休老人人群中发生的几率很大,并且呈年轻化的趋势[3]。身体状态良好的老人,会有更多的精力用于退休后的社会适应,他们会积极的采取行动去应对退休后的社会生活。他们愿意花费在退休前没有的时间和精力去接受新的生活状态。相反,当身体状态不佳时,老年人会把更多的注意放在身体健康上而忽视社会再适应。老年人对生活的激情减少,对于新事物的好奇减弱。

4.1.2心理功能退化

随着年龄的增长,新事物不再容易被老年人所接受老年人,更多的是保持原来的生活与工作习惯。退休后老人的生活状态、社会交往都会发生很大变化。 这很容易导致老人的心态无法及时调整,存在各种不良情绪。老人可能因为觉得没有自己发挥用处的地方而产生无价值感和自卑感,也可能因为无事可做而产生空虚感[4]。老人退休后产生的负面情绪如果不能及时处理,就会不可避免的影响到老人进行社会适应。退休的老人会有孤独感,被社会遗忘的失落感和无助感,这一系列的心理反应将直接影响原本脆弱的心理系统。许多退休老人对退休后未来生活有一种期望,他们认为自己不需要再忙碌的工作生活,可以更多地陪伴家人或者尝试一些新鲜事。但是一旦退休,这些愿望就可能无法实现,因此他们的心理承受力将变得非常脆弱,并且会有一些不耐烦,怀疑和自卑的情绪。

4.1.3经济能力的下降

老人退休后不得不面临着经济能力的下降,退休金以及儿女的赡养是大多数老人退休后的经济来源,这些共同组成了退休后老人的经济支持。经济支持充足的老年人,基本需求可以轻易地满足,从而去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利用足够经济支持去适应角色转换时的困境。当经济条件比较高时,老人可以去老年大学学习,这样老人就获得学生角色;老人还可以去参加老年旅游团,这样老年人的工作角色就转变为旅游者角色[5]。有了新的角色,老人会拓宽视野,生活更加充实,对生活充满信心,幸福度提升。老年人角色转变成功会促进老年人的社会适应,。相反,经济支持不足的老人要忙于基本需求的满足,经济的匮乏使老人无暇关注退休后的适应问题,不利于退休老人社会适应问题的解决和缓解。

4.2家庭原因

4.2.1权威感丧失

家庭成员的支持不足可能会导致退休老人出现社会适应不良问题。由于退休后老人的角色变换,所以老人需要适应新的角色,老年人的家庭成员也要适应老年人退休带来的微妙的角色转变。在老年人退休之前,他们通常在家庭中扮演管理者和决策者的角色,他们的孩子通常扮演着顺从和照顾的角色[6]。子女社会化进程不断进行,已经形成了应对复杂事件或危机事件的初步机制。此时,退休老人将逐渐从家庭的“支柱”转变为子女的依赖者。家庭中老年人的权威和话语权逐渐流向他们的孩子。老年人不再忙于工作并回归家庭后,由于工作关系而形成的次级群体支持网络逐渐瓦解。当孩子们不知道退休给家庭带来的角色变化时,很容易忽略退休老人的困难和需求。

4.2.2家庭功能发挥不利

退休前,由于在家庭中处于管理者和承担者的角色,老年人可能在家里说话非常有分量,子女都要听老人的,或者是必须会参考老人的意见。但是退休后,子女对老人的敬畏就少一些了,白天几乎见不到他们。由于子女大都要忙于工作,就像是老人在退休前那般,对于家庭、对于老人投入的时间是不太够的。对老人的心理变化不是很敏锐,对于老人的新的需求往往察觉不到,或者是没有多余的心力来帮助老人满足[7]。家庭关系的和谐与否,子女是否履行养老义务,与父母的沟通交流频次都影响到了老人的社会适应程度。

4.3社会原因

4.3.1老年人价值歧视

社会上部分人存在着老年人没有价值的想法,认为他们是社会的负担,给退休老人贴上负面标签,这种否定的评价会导致对老年人的不尊重以及漠视[8]。老年人退休后的社会适应以及我国目前人口老龄化的形势都受到了老年歧视的不良影响。大部分的老人都希望在别人的帮助下积极适应社会,但往往这样的机会并不多,而老人又难以凭借一己之力做到,所以慢慢的不再抱有希望。不管是老人自身的失望,还是子女的不支持,以及社会歧视,老人不敢参与社会生活,害怕他人的负面评价,致使老人被边缘化。

4.3.2我国养老福利制度不健全

我国关于老年人的社会政策以及养老福利制度并不健全,社会转型的加剧导致了传统的共住养老观念被削弱,老年的养老服务需求不能得到良好的保障[9]。我国目前针对已退休的老年人出台的社会福利政策涉及面往往是经济以及身体健康方面,而且对于社会适应方面的更加缺乏。没有具体的政策指明,老年人社会适应问题就很容易被忽视,阻碍老人继续社会化的水平。

5社会工作对于提升退休老人社会适应能力的介入措施

5.1社会工作介入提升退休老人社会适应能力的优势

5.1.1社会工作价值优势

社会工作是一个以价值为本的专业,致力于为弱势人群提供于服务以解决其所处困境。遵循专业伦理准则,平等的对待每一个人,为其提供服务。老人退休后可能心理上较为敏感,觉得不被关心和重视,所以社工在此时发挥巨大作用,社工可以运用倾听、澄清、同理心等专业技巧,给于尊重,根据每个老人的具体问题提供的解决方案,对其给予帮助[10]。促进他们适应良好,有助于他们解决以后社会生活中的难题。

5.1.2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优势

社会工作可以提供给退休老人直接的更为具体的帮助。在老年社会工作领域的理论、方法都已经发展了一套系统体系,我们可以借鉴已有的丰富的理论体系,我们可以从已有的经验中吸取符合我国社会发展状况的经验,并且将其运用到实际的工作中,同时也在工作中得出经验丰富发展我们的理论,在帮助退休老人适应问题上发挥更大的的作用。

5.2提升提休老人社会适应能力的具体措施

5.2.1提高退休老人对社会角色变化的接受能力

退休之后与社会生活接轨,老人要更积极的应对自身的生理功能的退化、心理的老化与适应能力的丧失。首先,挖掘自己的爱好,改变足不出户的问题。在积极的迎接自己现在的身份和地位,并相应的培养自己的兴趣,比如参加与老年群体相关的各项活动,从中发现自己的优点,提高自身的认知能力[11]。其次,保持健康乐观的心态。提高自我调节能力,多参与心理疏导方面的讲座,释怀过去,愉悦心情。最后,加强人际交往的。学会沟通,与人交流互动,社会工作者帮助老人重建支持网络来给自己创造私人空间,并且通过这样的人际沟通可以丰富自己的生活。

通过活动理论可以分析,老人在退休后不再拥有他曾经所扮演的职业角色,只有尽快适应新的角色,才可以转变自己的生活状态,尽快适应生活[12]。因此,老年人应该丰富自己日常生活,与朋友交往,获得新的角色。社工应该帮助他们获得更多的参与社会生活与人际交往的机会,获得愉悦的心情,从而有利于心理、生理健康。

5.2.2为老年人社交建立交流的平台

首先,在具体工作中引导退休老人,使他们的生活更加充实,改变单调的退休生活,帮助退休老人在认识到自己兴趣爱好的基础上参加各类社会活动,比如参加兴趣班,认识更多朋友,扩大交际圈范围,丰富自己的生活。其次,改变他们消极的生活态度。社会工作者要通过各种方法,时老人看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与价值,意识到自己具有的幸福。最后,应该要组织一些教育类活动,增强老人的知识,这个知识不一定是理论知识,还可以是一些时尚潮流,增加退休老人对时代的体会,使老人的思想更加积极乐观,更加年轻化,而不是难以跟上时代的潮流。

5.2.3提高家庭成员对老人的关心度

现存的情况主要是家庭中子女全身心投入与工作,更多的关注他们的经济和身体方面的,往往会忽略或者顾不上来退休老人心理需要。做子女的应该抽时间与他们聊天,经常性的进行一些家庭聚会、外出旅游等,让退休老人在家庭中获得爱与温暖。得到家人的关心、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引导退休老人社会适应从家庭开始。

5.2.4为退休老人提供心理辅导

退休老人离休后长时间都在家里,有的己经不和之前的同事,亲朋好友联系了,因此非正式支持网络主要是家庭成员了,因此家人要填充朋友、同事的角色,社工为老人家属提供沟通交流技巧,多跟老人交流,为他们创造吐露心事、困惑、谈心的机会,提供心灵上的支持与理解[13]。通过家庭成员的沟通不至于使老人缺乏情感需求,有利于心理健康。

5.2.5积极树立老年人的正面社会形象

老年人在社会中属于弱势群体。社会公众对老年人普遍抱有消极的观点。政府可以通过加大力度树立老年人积极正面的社会形象以消除老人的负面形象。因此,政府应该对退休人群表示肯定,并且鼓励和支持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回应社会。协助老年人努力适应社会并尽自己所能服务于社会,最重要的是减少给社会添负担,改变消极形象。

5.2.6加大相关政策的宣传力度

提升社会对退休老人社会适应问题的关注度,将退休老人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与中国老龄化问题的解决结合起来。目前中国社会现代化发展的越来越好,退休老人社会适应问题不断突出,同时也不断得到重视,政府推行各种政策完善老年群体的社会支持网络,加强其与社会的联系。完善相关的社会政策,满足老人需求。

参考文献

[1] 古丽哈依夏·塔力甫.小组工作介入退休老人社会适应问题研究--以巴里坤县G社区为例[D].新疆大学,2019.

[2] 姚一帆.城市退休人员社会适应的个案工作介入研究[D].河北大学,2017. 

[3] 邹沧萍,彭青云.重新淦释“积极老龄化”的科学内涵[J〕.中国社会工作,2018 (17):28-29.

[4] 陈金秋.小组工作在退休老人角色调适困难中的应用研究[D].井冈山大学,2019.

[5] 陆敏渊.退休老人的社会适应与角色重构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8.

[6] 张焘.从退休综合征看当代中国退休老人的社会适应问题[J].劳动保障世界,2017.

[7] 张洁.城市退休老人自我价值感提升的小组工作介入研究——以Z社区“夕阳无限红”小组为例 [D].西北民族大学,2019

[8] 李琳琳.随迁老人的社会适应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8.

[9] 刘恒.人口老龄化趋势下的独居老人孤独问题及社会工作策略分析「J}.法制与社会,2017 (23):171-173.

[10] 杨鑫:《增权视角下社会工作介入老年人角色调适的研究—以Y社区某项目为例》,《现代交际》,2017年第9期,第55-56页。

[11] 孙荔.促进低龄退休老人社区参与的小组工作实践——以长春市H社区为例 [D].长春工业大学,2019

[12] 姚进忠,潘静文.积极老龄化:社区为本老年社会工作服务项目行动研究[J].社会工作与管理,2018, 18 (3) :12-19.

[13] 夏辛萍.退休女性社区志愿服务角色转换和社会参与[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8, 38 (02):494-496.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