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现阶段农田水利工程在规划设计建造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普遍表现为规划设计缺乏合理性,相关工作人员的节水意识不足,缺乏必要的资金供给,严重影响到水利工程的建设质量和建设进程,同时也会对水利工程投入使用之后的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产生不良制约。所以就需要结合当前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加强农田水利工程的科学规划设计,并优化农田灌溉技术,保证节水技术能够深入到农业生产的各个方面,切实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1当前水利工程规划设计与农田灌溉中存在的问题
1.1设计缺乏合理性
当前基层地区在进行农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过程中所存在的不合理问题主要涵盖在相关设计工作人员并不能够立足所在地区的实际灌溉条件,灌溉要求,地质情况,开展科学的规划设计,设计方案的适应性相对较差,经常会因为工程施工建造过程中设计方案缺乏针对性而出现改动,大大延长了项目工程的施工周期,成本投入显著增强。另外,很多设计工作人员并没有深入到农田水利工程所在地,对灌溉条件进行针对性的考察,所选择的节水灌溉技术,例如喷灌、滴灌等不符合当地的农业生产实际。再加上很多设计工作人员对所在地区的农田土壤含水量土质变化情况了解不够全面,笼统的认为农田所在地区的降水情况相对较好,不需要进行农田节水灌溉,最终造成农田水利工程的设计缺乏科学性,节水灌溉技术不能够在广大基层地区又得以有效地推行,所选择的节水灌溉技术适用性相对较差。
1.2节水技术应用和地方实际情况脱节
节水灌溉技术的类型较为多样,具体需要根据地方实际情况进行合理选用。然而,部分地区在应用节水灌溉技术时,往往存在直接照搬其他地区成功经验的情况,并没有充分考虑节水灌溉技术与当地实际情况的契合度,对气候条件、土壤条件、水利条件、农作物类型、农作物规模、资金投入、技术人才、农民综合素质等的考虑有所不足,影响了最终的节水效果。
2水利工程规划设计措施
2.1坚持从所在地的地质条件出发,确保设计符合标准和实际
农业生产过程中所涉及到的灌溉用水大多来自于自然降雨、泉水或者河流的地表水,由于各个地区的降水量、气候变化以及地质条件会存在较大的差异性,使得农田水利工程在设计规划过程中会存在较大的障碍,尤其是对于西北干旱地区,由于降雨量较为稀少,温度相对较低,再加上旱地、河流与地表较为稀少,使得部分地区冬春季节整体的水资源供给严重不足,但进入到夏秋季节之后,降雨量会逐渐增多,部分地区会存在季节性用水问题,使得农作物不能够获得充足的水分,不能够良好的生产,进而拉低了农业的产量和发展水平。因此在今后的农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过程中,应该以所在地区的地质条件、气候条件出发,要充分的考虑所在地区农业生产的实际需水量,考虑到农作物的种类问题,不同农作物的生长发育特征。设计工作人员要深入到项目工程的建设实际进行有效的考察,获取农作物不同生产期间的需水情况,并与当地的气象部门进行有效的沟通,充分掌握全年的降雨情况,掌握当地农业生产的实际用水情况,保障灌溉设计的合理。此外,在农田水利工程设计过程中,还应该着重考量干旱天数,根据农作物的生长特征,太阳光照和气候推算出农作物的抗旱天数。
2.2完善规划设计要求
其一,在开展农田水利工程的灌溉规划时,相关人员应依照该农田的实际发展状态,科学设计小型灌区,在规划设计前将农田规模当作该作业基础,利用有效举措实现农田灌溉与促进地区经济发展,详尽考察多项配套设施的内部功能,找出影响配套设施各项功能的要素,完善其设计效果。在设计小型灌区期间,工作人员应考量该区域经济建设用地与灌溉用地的比例以及合理性,不仅要适时增加农民收入,还要全面改善农作物产量,提升水利工程建设的科学性。其二,在改进规划设计要求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应仔细考量浇灌区域的具体规模,详尽审查水资源的分布状况,对该区域的经济类型实行科学分析,并精准预测农田未来的发展规模、水资源的发展趋势与保有量等。在开展此类预测前需设置科学的分析模型,将农田水利工程灌溉中产生的数据信息放置到此模型中,其采用的信息数据应带有一定的准确性,若采用模糊类数据建设农田水利设施,不但难以了解其未来的发展趋势,也会因当前出现的问题给工程项目造成经济损失。其三,在完成水资源未来趋势与保有量的分析后,相关人员还应全面考量水资源具体的使用状况与控制性指标等,对水资源的管控实行科学优化,提升该类资源的循环利用效果,使农田水利工程灌溉规划设计达到可持续发展、节能与节水的建设目标。
2.3增加规划设计方法
在农田水利工程灌溉规划设计的过程中,相关人员可适时增加规划设计方法,为此类设计丰富其技术内涵。具体来看,在规划设计农田水利工程期间,需高效利用或引入信息化、精细化的设计方法,改进工程项目内部灌溉的技术性,并逐一实现项目设计目标,给此后的水利工程建设提供参考。此外,在完成农田水利工程的灌溉规划后,项目管理人员需精准评估该设计方案,借用适宜试验考察项目设计的有效性、科学性,并合理处理项目规划中的各项细节,使该类设计方案内容变得更加合理。
3农田灌溉技术优化措施
3.1重视工程渗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在进行科学规划建造的基础上,还需要以提高灌溉效率为出发。科学灌溉是农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的前提保障,但由于农田灌溉技术所涉及到的内容多种多样,所以在项目工程规划建造过程中需要从综合角度入手。当前在西北地区农田灌溉最常用的方式是渠道灌溉模式,但传统的渠道输水方式经常会造成耗水量较大,输水过程中也会存在渠道渗漏的现象,导致大量的水资源被浪费。针对这种情况应该积极推广应用新型的管道输水技术,结合当地的水资源分布情况和土壤条件,通过选择使用滴灌喷灌或者引灌等节水灌溉技术,能够大大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时也能够有效的避免渠道在输水过程中出现漏水渗漏的现象,进一步提升淡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3.2设计科学有效的灌溉方案
在选择合适的高效节水灌溉技术之前,必须关注了解和确定目标农田的规模、农作物种类、耕作区域及农作物生长各阶段的需水量,进而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灌溉方案,以保证农田灌溉的准确性和均匀度。另外,注意农田灌溉季节的变化,即根据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变化,对浇水时机和灌溉量做出科学合理的选择。应用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必须充分考虑各区域降雨量和温度的变化状况,进而合理地选择浇水总量和浇灌时机。所以,要保证农作物的健康成长,必须对所有干扰因素加以充分考虑,因地制宜采用合理的灌溉措施,选择最合理的高效节水浇灌技术,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充足水分的同时保证每一滴水都得以合理使用。
结束语
近年来,随着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的逐渐加快,以及淡水资源的严重缺乏,农田灌溉技术的不断向前发展,在农田水利工程建造过程中,就需要结合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需求,做到科学规划,科学建造,要确保所建造的农田水利工程,充分发挥节水灌溉作用,满足农作物用水,并提高淡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参考文献
[1]孙嘉琪.水利工程规划设计与灌溉技术分析[J].农家参谋,2020(03):156.
[2]高艺馨,尚波.农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与灌溉技术分析[J].山西农经,2019(23):121-122.
[3]王晓云.水利工程规划设计中的灌溉技术分析[J].建材与装饰,2019(23):311-312.
[4]任文豪.农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与灌溉技术分析[J].南方农业,2018,13(20):175-176.
[5]翟士旭.水利工程规划设计中的灌溉技术分析[J].江西建材,2018(05):8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