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伦理视域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
刘楠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刘楠,. 儒家伦理视域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J]. 现代教育教学研究,2023.2. DOI:10.12721/ccn.2023.157016.
摘要:
核心价值观是在总结一个国家、民族长期发展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因此,体现着这个国家的民族文化和思想结晶。“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大德”“小德”的结合体,“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可以从具有时代价值的儒家文化中寻求思想文化资源,从而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牢固树立文化自信,更好的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关键词: 儒家伦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
DOI:10.12721/ccn.2023.157016
基金资助:保定学院科学研究基金项目(青年基金)编号2014S08

1.儒家伦理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通依据

1.1国家层面

儒家伦理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实现价值目标上具有一致性。任何文化的发展都是在一定继承中发展的,如果完全抛开传统文化,只能使这个社会发展成为空中楼阁,儒家伦理一直就很重视个体对国家、社会和个人的责任,国家治理中提出仁政的理念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在西周时期提出的““以德配天、敬德保民、明德慎法”的思想,都是是儒家伦理在国家层面的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和谐,儒家伦理提出“天人合一”思想,就是在追求一种人伦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

1.2社会层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这是我们要建设社会的一种价值目标,当然这种自由是法律范围之内的自由。平等就是希望在政治、经济、法律等层面人人平等,没有差别对待等,公正则是社会稳定的重要条件。儒家伦理在社会治理层面自古就有“民惟邦本”“政得其民”之说,“‘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一切行动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一切政党的根本标志.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3],中国共产的党的执政宗旨就是以人民为中心,将人民的利益放在最前,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这和儒家文化中的民本思想是一脉相承的。主张“仁爱”“求大同”,要明义重公,先义后利,人们取得利益的手段要符合义的前提。这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的公正要求等相一致。孔子提出“克己复礼为仁”,孟子讲“仁义礼智”,汉代又提出“仁义礼智信”,这都是儒家理论在不同时代对提出的规范行为道德要求。

1.3个人层面

儒家文化中提出的“苟利社稷,则不顾其身”[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5],“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些都是大学生耳熟能详的爱国词句,体现了我们民族自古以来就注重培养人们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担当意识,爱国则是作为中华儿女最深厚的一种情感,也是个人对国家的认同感、归属感和使命感。儒家伦理认为个人利益得以实现的保证的民族、国家的利益实现。要培养子民“舍生取义”的责任意识。宋朝时期,内忧外患,张载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命立命”等,这是一种儒家忧国忧民的传统,经过时间的沉淀,这样的爱国情怀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基因,也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有力支撑。

2.儒家伦理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价值

儒家伦理文化中具有时代价值这部分是我国几千年来民族文化的精华,是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利资源,使得我们在多元的思想交融中更具本民族文化的特色,增强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6]同时儒家伦理文化也是大众愿意接受和传承的文化,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要根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又是以儒家伦理文化为核心。儒家文化中的价值目标、培育方法等方面对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有重要启示。

国家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提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这是对想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提出的要求。虽然儒家伦理思想没有直接突出对于国家富强的目标要求,但是就儒家本身来讲并不只是一味的追求精神富足,还认为国家是要保障人民的基本生产生活资料的,百姓富足国家才能久安,只不过儒家所要求富足的获得一定是在不违背道义的前提下,也就是“不义且富且贵与我如浮云”。民主方面儒家提倡“民为贵,君为轻”得道多助,多听取百姓的声音才能更好的治理国家。也会强调德行对国家治理的重要性。儒家文化中封建阶级制度等方面是我们要舍去的,但是儒家所描绘的天下为公图景等,都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价值导向。

社会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倡“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这些内容其实在儒家文化中也有体现,人修身必备条件之一就是追求自由,当然这种自由也是有条件的,现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到的自由也是要在法律允许范围内的自由。儒家伦理思想中具有时代价值的这部分是我们可以借鉴吸收的。《论语·为政》中有“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的政治理念,治理好社会需要公平公正的选拔人才,《论语》中也有“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平均意识等内容。我们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候要批判的继承和吸收。

个人层面,儒家文化提倡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这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指出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也是有借鉴价值的。儒家伦理思想以人性论和探讨天人关系为起点,形成了个体修身的思想,通过道德教化和修身等途径达到人的自觉内化从而实现理想社会的。大公无私、敬业利群等是儒家伦理思想的典范内容,人们要做与觉悟的人有责任感的人,实现自身价值和个人追求的同时也要实现其社会价值。儒家要求个人在社会中需要讲诚信,这应该是个人道德修养的基本准则。“有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7]修身要严于律己,还要以友善的标准要求自己善待他人。在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发展中儒家文化中优秀部分已经成为我们民族文化不可分割的精神基因之一,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也有着重要的指引作用。

3.儒家思想道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提供方法

“中华民族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了独特的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有崇仁爱、重民本、守诚信、讲辩证、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永不褪色的价值。”[8]总书记对儒家伦理传统进行了高度的概括,并且创造性地赋予了其鲜活的时代价值.我们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道路上,儒家伦理的价值会日益彰显。

3.1加强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制度建设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通过制度设计,形成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培育制度。在制度设计中不管是政治、法律、礼仪、教育等方面都可以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思想。其次,就是在制度的建设中要更加侧重于家庭教育制度的完善,儒家伦理思想更多的其实是体现在家庭教育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应该重视家庭教育,家风培育等方面,用小家来推进国家整体提升。就现阶段情况来看,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主要还是以学校为主渠道,我们可以建立以家庭教育为圆心,社会和学校助力,解决社会教育孤掌难鸣,流于形式等现象。再次就是完善学校德育制度建设,发挥学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渠道作用,德育制度真正能够落地生根,融入到学校的活动中。

3.2高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为了使大学生在校园中养成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一是可以通过深入挖掘本校的文化底蕴,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举办系列国学活动,例如书法比赛,新手拜师礼,诵读《论语》等活动,通过一系列的文化体验和教育活动,使大学生对国学和儒家优秀文化有进一步的理解,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渊源有更深刻的领悟,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文化根源上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次可以开展一些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将儒家优秀思想文化融入到日常行为生活中,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例如发挥大学生各专业优势,举办节能环保、教育宣传、法律咨询、下基层开展道德讲堂等志愿服务活动,传递正能量。再次,就是可以校地联手,让大学生参与到当地创建文明城市活动中,以各种文化活动为载体,融入儒家礼仪文化,实现儒家伦理中具有当代价值这部分内容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通。既可以弘扬传统文化又可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3树立价值典范

大学生作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的关键时期,拔节育穗期,应该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榜样的力量可以起到示范引领的作用,在润物无声的情境下深入人心,儒家就非常注重榜样的力量,在大学生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样需要为国家、为社会、为人民树立典范。选择大学生身边鲜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榜样人物或的典型事例,例如保定学院涌现出西部支教毕业生优秀群体,并且获得了习近平总书记回信,肯定他们是当代青年的方向,师哥师姐的感人事迹也是一代又一代的保院学子进入校门最先接触的入学教育中浓墨重彩的部分,并且校本文化早已经融入在四年的课程思政内容中,所以每年都会有保院毕业生加入到西部支教的队伍中,在西部绽放青春光彩。将师哥师姐的事迹。其次,利用好短视频平台、校园公众号等网络资源,将学校树立的道德模范师生典型事例,做好宣传工作,从而促使大学生用积极的态度来继承仁义礼智信等儒家优秀文化,提高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做到校内校外都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达到知行合一。

3.4 依托思政课程,提高大学生道德修养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政课程作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活动的主渠道,应该自觉承担起引领充实和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责任。一是课堂上以课程内容为主线,通过理论研究,打造一些具有时代价值的儒家伦理当中修身的教育事例,讲好传统文化故事,拉进传统文化和大学生之间的距离。二是进行教改活动,转变教育方式方法,比如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可以将历史中进步人士的修身方法融入课堂内容,增强学生的人文情怀和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三是课堂上灵活运用网络资源,用更生动的鲜活的儒家文化典型事例翻转课堂,增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动性,在讨论过程中使学生真正的学思悟透,将优秀传统文化精神融入到日常生活、学习生活和以后的工作中。

每一代青年都有时代赋予的使命,当代青年大学生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生力军,在青年阶段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确立关键期,在百年未有之的大变局的环境中,必须旗帜鲜明的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为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换发别样的青春光彩。

参考文献:

[1]新华社.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

[2]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3]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一百二十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4] 马融撰,孔子著,吴茹芝编译 . 忠经·孝经 [M]. 西安:三秦出版社,2012:7.

[5] 四川师范学院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组 . 中国历代文选 [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673.

[6]2016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7]《论语·学而第一》,第 2 页。

[8]«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10月15日,第4版.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