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上官地村产业发展现状
上官地村隶属于宁安市渤海镇,位于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镜泊湖、火山口国家森林公园和渤海国上京龙泉府宫城遗址黄金旅游区的核心地带,是中国火山岩稻米之乡石板大米的核心产区。稻米产业是上官地村的主要产业,也是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村民也可参与到村内合作社及村旅游公司的工作实现再就业,提高村民收入。
(一)传统种植产业种出特色化
1.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地质优势,打响农业地方特色产品品牌。上官地村有着万年前火山爆发时,火山岩浆流淌凝固而形成的大面积玄武岩“石板地”,石板上覆盖着岩石风化和腐殖物沉积形成的土壤,土壤层厚度约20-40cm,有机矿物质极为丰富。石板具有贮热好,渗透性强的特点,这使得石板田地温、水温均高出一般水田2-3摄氏度;受当地气候影响,昼夜温差大,且单季水稻,水稻生长周期可达150天左右,水稻吸收营养充分,干物质积累多。除此之外,村内的水稻是经高山堰塞湖镜泊湖湖水自流灌溉,镜泊湖是中国最大的高山堰塞湖,其水质富含钙、铁、锌等矿物质和负氧离子。同时,黑龙江宁安响水稻作文化系统被农业部选入第三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其区域内生产的响水石板大米也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而响水石板大米的核心产区就在上官地村。
2.保持和发掘天然优势,充分体现产品独特品质。为充分保护得天独厚的水稻种植优势,村内主要推行不施化肥不打农药的绿色有机种植,采用豆饼和益生菌来调节土壤层养分,以保护镜泊湖水源和石板地土壤。此外,上官地村因石板地的复杂和不规则性,依然保留人工插秧和人工收割的方式进行耕作。田间有智慧农业检测系统,可全天检测稻田地的水温、土壤层温度、石板层温度、风向、风速等。上官地村在传统种植上也做出了大胆尝试,拓展鸭-稻共作和虾-稻共作模式,鸭子和小龙虾的引入不仅可以保障土壤层的养分,还减少虫害和杂草,更是增加了稻米产业的经济附加值。
3.凭借产品自身优势,开创多角度多维度营销局面。村内大米专业合作社以销定产,现已基本实现石板田内大米品种、耕作、管理、收割、销售“五个统一”的标准化管理运作。合作社的销售为网络电商、实体经销相结合,并通过农产品展销会来推广石板大米品牌。为迎合市场需求,大米专业合作社还创新推出“粮票订制”和“订单式认种”新模式,开创出多角度、多维度的销售新局面。
(二)新型乡村旅游扩宽增收渠道
1.整合旅游资源,开发乡村旅游项目。1997年,上官地村发展旅游产业建设“渤海风情园”,园内包含水帘洞、水上乐园等旅游景点,村民开办饭店、旅店,带动村民增收。但各自为营的经营理念和薄弱的环保意识,导致旅游产业走向落寞。2019年,为扭转被动局面,上官地村村民委员会成立村旅游公司,挖掘以稻作文化为中心,依托玄武湖周边风景,以唐·渤海国文化赋能,在玄武湖上开发游船项目;发展党建旅游,在玄武湖周边新修党建广场、党建长廊、稻田红色栈道等。在当年,仅玻璃栈道收入就有20余万元,这极大的增加了上官地村再次发展乡村旅游的信心。
2.盘活闲置资产,共同发力,打造乡村旅游新局面。上官地村对玄武湖周边环境进行综合整治,打造集休闲旅游、现代农业观光和特色民宿为一体的玄武湖农业公园项目。村旅游公司流转24户村民闲置房,打造以朝鲜族、新中式、现代农村等风格的民宿房。上官地村也对原“水上乐园”场地进行重建翻新,并引入“稻田小火车项目”,延伸旅游产业链条。
3.旅发大会助东风,力促乡村旅游项目多元化。作为黑龙江省第四届旅发大会的分会场,在村内投建了仿上京城和稻作文化展示馆,鼓励村民开展“巾帼生态小菜园”行动。如今,“小菜园”不仅成为新的网红打卡地,还变成了村子的“后花园”和村民的“增收田”,促进村集体和村民双增收。引领乡村旅游新时尚,推动乡村环境和乡风文明。
(三)吸纳优秀人才引领乡村发展
1.教师变为种米姑娘,服务三农,推广家乡特色产品。乡村振兴,产业是重要载体,人才是关键因素。近年,陈雨佳辞去在校教师的工作,注册了雨佳农产品有限公司,率先奔赴三农事业,并带动了一批年轻人同陈雨佳一起踏足石板田,成为实实在在的种米姑娘。她依托村内合作社创新开展“我的田、您做主”的网络直播营销模式曾2天5上央视。旅发大会期间,再次以巾帼生态小菜园和石板米代言人身份登上央视,把石板米品牌推向全国。陈雨佳也因自己的努力赢得了全国的大国农匠和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等荣誉称号。
2.引入高校人才团队,助力乡村科学化、合理化发展。上官地村于2020年建设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于2022年9月在上官地村挂牌落户,清华师生每年不定期到上官地村进行调研考察,提供村落发展布局和未来发展规划。除此之外,很多黑龙江省内高校的大学生也会来到上官地村,对人口结构、人口流失情况和产业结构等方面进行走访调研,对上官地村各方面发展出谋划策。
二、上官地村产业发展存在的短板
1.多重因素制约,限制稻米效益的提升。上官地村依靠石板地的天然优势,种植高品质水稻,但石板地稀缺且不可复制,这极大限制了石板大米的产量,导致产区内的石板大米价格较昂贵,消费者少予接受,限制了消费群体;外加周边村屯也有大米专业合作社,且在选种和田间管理上存在差异,致使石板大米的质量参差不齐,品牌杂乱,这都限制了石板大米的整体效益。
2.历史文化底蕴挖掘不足,难以突显文化价值。上官地村毗邻渤海国上京龙泉府宫城遗址,曾是唐·渤海国的后花园,且村西约1公里的牡丹江上有一座唐代渤海国时期桥址,今称“七孔桥”。虽历史底蕴深厚,但整体产业围绕渤海国文化去推展建设的力度还明显不足,没有深挖历史典故和民间故事,未能充分突显其文化价值。
三、上官地村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1.精耕细作,强化科学管理,稳固产业根基。石板大米产业是上官地村多产业综合协调发展的根基。石板大米的产量虽受天然石板面积限制,但不可为追求产量而影响品牌质量,要严格做好精耕细作,种地和养地相结合,即使是绿色有机种植,也要科学把握农家肥和益生菌的用法用量,保障石板大米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务必努力推进全稻米产业智慧化、数字化,实现在产区内的石板米质量可追溯系统全覆盖。根据市场需求,建立石板米选种、种植、加工、品牌、营销的统一标准,实现产品品牌统一化、标准化;产业链数字化、智慧化,持续提升石板米的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
2.充分搜寻历史文化脉搏,以突显文化价值。挖掘渤海国文化,考究渤海国龙泉府相关的历史丛书,搜寻古往今来的人文和地域事迹;为特色产业和文旅产业贴上文化标签,以文化软实力赋能。规划唐·渤海国文创园、投入文创拍摄基地、投建水稻耕作展示馆和大米画体验创作基地,为游客提供学习和交流渤海国文化和稻作文化的平台。还可制做文创雪糕、米糕,米饼等食品来丰富文创产品类型,这既与稻米产业相融合,又可提高游客打卡的宣传力度。
3. 旅游产业需整体发力,激发收益增长。根据现有的旅游资源条件,进一步规划景区布局,进一步明确景区区块化功能,如“文旅观光区”、“休闲体验区”、“餐饮娱乐区”和“民宿康养区”等,杜绝每个区块功能单打独斗,要整体发力打组合拳。要根据四季景色的不同、农业节气的时间和国内节假日等特殊节点,充分发挥各区块功能特点,设计出综合性旅游产品,向市场推广。还要增添盈利性项目,以保障乡村旅游产业健康阳光发展,如建设娱乐街和美食街,满足消费者需求,刺激二次消费;可推行居家康养模式,将现有暂居民宿房推行可长期租赁的居家康养房,以实现产业转型,保障盈利创收。更可拓宽思路,充分利用周边旅游资源,打造以镜泊湖山水游为主,上官地村和周边村落为辅的区域性旅游产品,更好的满足旅游市场的需求。
作者简介:张宇,男,2021年黑龙江省定向选调生;学历:硕士研究生;毕业学校:浙江大学;工作单位:牡丹江市财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