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工智能全方位融入新闻生产流程
人工智能目前已经全方位的融入到新闻生产的流程当中,在新闻采写编发反馈等各个方面的发挥着巨大作用。
第一,在新闻采编环节。信息采集是新闻生产的首要环节,传统的信息来源受制于记者的知识水平和人脉等,现在人工智能帮助记者突破内容限制,通过大数据技术在互联网上抓取海量信息,为记者采写新闻提供便利,提高新闻稿件的质量。具体的操作层面,例如记者利用语音识别技术,快速的记录整理采访内容,高效完成采访任务。
此外,在新闻采编环节,人工智能的应用也可以强化新闻采编对内容的选择、组织和把关。智能媒体可以根据点击率、转发量等指标根据大数据进行研判。首先,可以智能的研判新闻 的真实性,在当前复杂的网络环境中、真假信息鱼龙混杂混淆视听,降低人工成本,借助科技把关实现对工作的提效。其次,对新闻内容进行分门别类,人工编辑可以进行更深层次的知识性生产。
第二,在新闻生产环节,人工智能能够已经可以代替记者进行内容生产。在国内,以新华社的"快笔小新"、腾讯的Dreamwriter、封面新闻的小封机器人等,国外的《华盛顿邮报》的Heliograf、《洛杉矶时报》的Quakebot都是智能写作机器人的代表。
在视频新闻制作方面,传统的人工剪辑对剪辑师的要求颇高,智能剪辑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镜头画面进行识别,对特定事物进行标记和快速适配。科大讯飞、阿里小智、腾讯小冰等软件都能支持实时字幕。新闻采编人员可以一键生成字幕做好校对工作。
人工智能的应用使得新闻篇幅大幅增加,提高了新闻生产的效率和能力,减轻了记者的负担,使记者可以把注意力放在更有深度、人文性的报道当中。但是由于机器人写作缺乏思辨能力和价值判断,人工智能永远不能取代人类生产。
第三,在新闻分发环节。新闻分发直接决定了传播效果的好坏,形成合理的分发机制至关重要。算法技术的出现,使原本“粗放式”分发变为“精细化”分发。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在互联网上抓取用户的浏览记录,并且根据信息为用户进行画像,进行信息的精准推送,满足用户的使用偏好。另一方面及时的根据反馈的信息调整新闻内容,迎合受众喜好,为受众"私人"定制新闻。国内以近日头条为代表的新媒体平台,依托大数据技术,在内容分发领域累计激活用户以及超过六亿。算法分发虽然是依靠机器判断,但是在自动决策时也无法摆脱人的干扰。比如在算法推送过程中数据提取、判断标准、语义分析等多个过程都内嵌了人的主观因素。因此要把算法和人的价值理性结合,做好人机协同。
第四,针对媒体审阅,我们应该把这一过程划分为"基于内容建模的新闻核查算法"和"根据社会情境建模的新闻核查算法"两个不同的方式:"基于内容建模的新闻核查算法"利用自动化的语料库来识别具备真实性的信息,它通过检测单词使用、修辞、句子结构、情感等指标,来评估新闻报道的准确性;"根据社会情境建模的新闻核查算法"则是根据社交媒体的信息,通过比较不同的社交关联度来评估新闻报道的准确性。通过引入人工智能技术,即可在不受时空限制的前提下,结合用户的行为、反馈以及其他相关的信息,对虚假的信息进行识别,从而拓宽了审查的主体,有效提升了新闻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第五,在用户体验环节,随着人工智能的介入,VR新闻、数据新闻、H5新闻共同构建了多元的新闻形态。VR技术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可以实现360度的场景重现,并且可以让用户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完整地感受到新闻的真实性。VR技术塑造了新闻的临场感,使用户可以以第一视角感受新闻现场。H5新闻以及游戏新闻在阅读过程当中增强了与用户之间的互动性。随着时代的发展,受众的心理状态和动机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们不再满足于仅仅追求功能性,而是渴望通过自我表达、分享和认同来获取信息,从而获得更多的自主权。比如2022年北京冬奥会H5新闻作品《一起向未来,相约冬奥会》用户可以进入小游戏,并且打卡生成海报。除了获取有关北京冬奥比赛场馆的信息,用户还可以深入了解历届冬奥会的举办时间、地点,从而激发出更多的参与热情,让更多的人受益。
二、智能时代建设性新闻媒介逻辑分析
人工智能全面的融入新闻生产的各个方面,一方面极大的提高了新闻生产的效率,促进了新闻类型的多元化。另一方面,由人工智能带来的虚假新闻,以及算法黑箱和算法偏见也遭到诟病。未来的新闻业将面临着如何克服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挑战,这将成为一个重要的议题。建设性新闻应该以忠实于新闻核心价值为基础,以积极的情感贯穿报道全局,引导用户参与到新闻生产中,勇敢地面对社会问题,并寻求有效的解决方案。
2008年,丹麦记者哈格鲁首次提出了建设性新闻的概念,这标志着新闻价值的进步,也为智媒时代的新闻业带来了积极的影响。几位学者斯特和麦金泰尔将这一概念深入探讨,使其成为一种学术话语,为新闻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2017年晏青通过与金泰尔进行学术交谈,正式将建设性新闻引入国内。随后建设性新闻在我国的研究开始增多。
唐绪军认为建设性新闻的理念虽然是国外学者提出的,但是新闻的"建设性"也是我国的新闻界一直坚持的。徐敬宏、张世文等人认为建设性新闻在具体的应用当中存在潜在的理论风险需要批判的借鉴和吸收。
正视人工智能在新闻领域的作用同时通过建设性新闻来重构新闻生态。大数据技术拓展了记者的信息来源,人工智能技术参与信息核查提高了信息的准确度,可视化新闻的出现丰富的新闻的形态,沉浸式新闻唤起了用户参与新闻的积极性和热情。国内学者任瑞娟认为传媒业当中的"数据中台"模式建设性新闻的落地一提供了保障。通过对《纽约时报》的研究,万婧探讨了从人工智能的视角来重塑建设性新闻的可行性。
本研究旨在从建设性的角度出发,对智能新闻媒介进行逻辑分析,以期建立一个符合当今智能时代的有效的新闻话语体系。
三、建设性理念对智能化新闻生态的重构
(一)价值理性弥合工具理性:新闻算法的再优化
随着人工智能的不断介入,一方面新闻在在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产生的一系列伦理问题也不容小觑。首先是虚假新闻泛滥。坚持新闻的真实性是新闻的基本原则,但是智能化的新闻生产过程当中,由于原始数据的错误或缺失导致自动化的新闻生产背离事实。此外,深度伪造技术的发展,可以将现有的视频叠加最终令人真假难辨。随着技术的发展,除了虚假新闻的生产,机器人也使得虚假新闻的传播速度更快,影响更大。
其次是算法偏见,算法的偏见贯穿于算法的设计、算法实现,数据收集,数据处理以及最终呈现的整个过程当中。在算法设计结算会受到设计师个人的知识水平、等主观限制,在数据收集阶段,数据样本的采集的不完全、不准确等同样导致算法偏见。在数据结果呈现阶段,如果偏离了使用场景也可能形成偏见。
算法黑箱由于运行的不透明度,平台媒体基于算法向大众推送消息新闻。但是算法模型运行的过程公众都无从知道,这种不透明度会形成黑箱。随着人工智能的普及,虚假信息的大量出现以及全民娱乐的普及,这种情况已经严重损害了人类的善良和文明传承。
尽管人工智能可以模仿人类的思考,但它们缺乏人类的价值观,例如尊重人的尊严、追求社会公平、坚持正义。人们几乎完全忽略了人工智能的实际意义,但它们的功利性却被人们放大和追求,因为它们可以提供更多的权力和控制机会。新闻价值的 “好” 在于能够满足受众的信息需求以正视听, 促进社会的正向发展, 维护符合人民 群众的根本利益。 新闻价值的 “坏” 在于过分求新、 求异, 以吸引受众的眼球、 博取关注度为主要目 的, 丧失对社会整体利益的思考与责任, 违背了社会公义。 事实本身是新闻价值的基础, 传统媒体通 过报道事实而满足公众的知情权, 履行着监视环境的职能。
人工智能的工具性偏向需要价值理性来弥补,这就要就媒体在新闻生产的过程当中承担社会责任,坚持新闻伦理。为了确保新闻的可靠性、准确性,我们需要加强对新闻的审查,确保它们的可靠性、可信度。此外,我们还需要加强对智能决策与算法的监督,以防止它们的不良影响。总之,我们应该充分利用人的主导地位,创造更加具有深刻内涵、更加宽泛的新闻,以消除信息壁垒,增强社会团结。
(二)积极情感取代负面偏向:新闻情感的再转向
在新闻传播的过程当中,冲突性和刺激性的内容往往能够收获快速吸引眼球。在基于算法推荐的分发机制下,算法为了实现新闻推送点击率地最大化,在新闻推送的过程当中,冲突性和刺激性的内容会首先被置顶推荐,如果用户进行点击,算法则默认为用户偏好此类内容,在接下来的推送当中持续推送,长此以往,负面的新闻充斥着网络。由于算法受到利益驱动,不具备人的价值判断能力,由此造成大量的新闻伦理问题。以"冲突性"为基础的新闻业实践已经不能满足当今社会的发展需求,因此,我们必须从全新的角度出发,深入探索新闻业的价值和发展方向,以适应当今社会的变化,推动社会的进步。
针对新闻冲突性的问题,学界很早就注意到。沃尔特和威廉姆斯,密苏里高校媒体学院院长,早在20世纪初,便发表"我们相信成功的新闻业是建设性的"以此来应对新闻界存在的挑战,并将积极的心态学元素融入新闻报道,以期达到更好的报道效果。在一些新闻报道实践当中,比如在经历了屠杀的卢旺达,记者倾向于报道具有积极意义进步意识的内容,目的是弥合种族冲突,促进社会和谐,以积极正面的报道形式介入。
四、智能化技术对建设性新闻实践的增益
(一)“解困者”接替“局外人”:记者角色的重构
在传统媒体时代,记者在新闻报道的过程当中,更多的是扮演着"局外人"和"观察者"的角色。新闻理念要求记者坚持客观性的原则,客观性的原则及要求记者作为一个观察者,而不能去干预现实。但是,记者受制于自身认知基模以及所处文化水平的限制,无法完全做到客观公正。此外新闻客观性是为了维护新闻真实性,但是旁观者的记者角色常常"耳听为实"或者"眼见为实"作为事件的真相,虚假新闻以及反转新闻时有发生。
在新的媒介环境下,对记者的角色也有了新的要求。建设性新闻试图打破传统新闻理念的桎梏。记者一方面要坚持新闻专业主义,为公众提供真实客观的新闻,另一方面记者也要积极地承担责任,作为"解困者"的角色为社会困难提供解决思路。
在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社会环境紧张,人们处于高度的压力当中,各种信息鱼龙混杂,影响人们对新冠疫情的判断。此时我国的媒体积极承担社会责任。
当武汉新冠疫情爆发时,一位女性在家中隔离期间,在阳台上敲响了"只要母亲活命",以此呼唤她的母亲,财新网记者深入了解此事,并将其报道于《武汉女子一度敲锣求助》一书中。文章以李女士的个体经历出发,以小见大,以点及面,将武汉患病市民群体的现实诉求娓娓道来。通过记者的新闻报道,不仅帮助李女士解决了母亲患病的问题,也推动了疫情期间医院扩张床位,提高患者收治率。此外,在2022年8月成都疫情期间,红星新闻制作《此刻的你,共同守护深爱的成都》等作品,通过记录疫情隔离期全市居民众志成城为积极抗疫的场景,不仅提升了增强了居民的责任意识,提升城市凝聚力,也缓解人们的紧张焦虑情绪,提升战胜疫情的自信心。
(二)"参与者"取代"消费者":公民角色的改变
随着科技的发展,新闻传播的权力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精英阶层。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传播权利下放,技术的赋权使得用户开始消费者的身份实现了转变,人工智能将记者、机器以及公民全部纳入新闻写作的流程当中,形成了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传播格局。
首先,众包新闻可以让用户参与新闻生产的环节当中,用户通过提供线索、发布照片、撰写内容等形式参与新闻生产,充分发挥会公众的智慧,增加公众对于新闻的关注度,调动公众参与新闻生产的热情。其次,在受众反馈环节,用户可以针对新闻内容发布自身的观点、态度,对新闻进行积极的反馈。尤其是针对社会恶性事件在社会上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帮助实现社会正义。比如"唐山打人事件"发生以后,在微博上引起热议,针对打人的恶劣行为形成强大的舆论声势,倒逼警方连夜将嫌疑人抓捕归案。最后,VR新闻通过虚拟现实技术,通过还原现实的场景,公众可以沉浸其中,最大程度上调动受众参与新闻的积极性。公民实现了由最初的旁观者变成了公共话题的"参与者"。建设性新闻的兴起,公众的参与,有利于民主政治建设,增强用户的社会责任感和整个社会的凝聚力。建设性新闻吸纳公民新闻的理念,要求新闻业吸纳广泛的公众的参与,凝聚社会共识。
五、展望:建设性视角下人机协同的内容生产模式
随着"弱人工智能"和"强人工智能"的发展,人工智能正在逐渐融入人类的思维和行为。在这个智媒时代,我们应该以价值观和工具观相结合,积极推动建设性的新闻报道,并及时发现和纠正传媒行业中的问题。让新闻具有人文主义关怀,增进社会福祉。
如果说智能技术的融入带来的是新闻生产的速度和准度的提升,那么人则在新闻生产深度的挖掘与广度的拓宽上享有优势。人机协同将人类和机器优势结合后形成的一种平衡模式,也是未来媒体智能化发展的主流方向——机器从事高度机械化、程式化报道,而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来进行建设性报道,在对于复杂问题的思辨能力方面发挥人的优势,展现人的核心价值;人机协同的内容生产模式下,为用户提供更具深度和人情味的新闻是智能化时代媒体内容生产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陈昌凤,师文.智能化新闻核查技术算法逻辑与局限[J].新闻大学,2018(06):44.
[2] Haagerup U. Constructive news:How to save the media and democracy with journalism of tomorrow[M]. Bristol, CT: ISD LLC, 201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