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1]这为新时代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根本遵循。文化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精神支撑,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石,对乡村持续健康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为此,要充分认识乡村文化振兴的重大意义,正视乡村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立足实际,积极探索乡村文化振兴之路。
一、充分认识乡村文化振兴的重大意义
乡村文化具有重要的精神引领作用,在“影响人、感召人、激励人”,在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乡村全面振兴离不开乡村文化的滋润,离不开乡村文化的精神指引。乡村文化振兴意义重大。
(一)乡村文化振兴是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需要亿万群众的共同努力,需要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乡村文化振兴能够重新唤醒村民对乡村的记忆,让他们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充分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强化村民对乡村文化的认同,使他们找回自信,增强文化自信。
(二)乡村文化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国梦凝聚着几代人的夙愿,诠释着中国共产党人“初心”,实现梦想,必须有强有力的精神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2]文化兴,则国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没有文化的引领,任何复兴都缺乏“崛起”要素,任何复兴都是“纸上谈兵”。乡村文化建设承载着保护、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通过保护和传承乡村文化,推动文化创新和文化产业的发展,让乡村群众了解乡村文化来自何处?中华文化将走向何方?增强了群众对自己文化根源更深的认同感,增强了民族复兴信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
(三)丰富精神生活、增加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的重要载体。乡村文化中常蕴含着丰富且优秀的价值观念,如勤劳、朴实、团结、尊老爱幼等。通过乡村文化建设,可以传递和弘扬这些优秀品质,引导人们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社会和谐[3]。能促进农村居民之间的联系和交流,增强村民凝聚力,提高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增加获得感和幸福感,满足农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二、乡村文化振兴面临的困境
(一)文化阵地建设薄弱。文化阵地建设好坏,直接关系到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和文化传承。在基层,一些村级基层党组织领导能力仍不高,乡村治理水平有限,影响着村级文化事业的发展,一些乡村干部对文化事业的发展不够重视,重“物质文明”,轻“精神文明”,错误地认为只要抓好经济建设这个关键,就万事大吉了,搞好了经济,也就“一俊遮百丑”了,正是认识的偏差,重视程度的不够,再加上缺乏资金,村级文化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不少边远村的活动场地设施简陋,村文化活动室难以满足群众的需要。
(二)文化专业人才缺乏。人才是促进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4],然而,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许多年轻人纷纷离开农村,涌入城市,人才流失严重,再加上农村地区位优势不明显,生活环境、就业机会、公共服务等方面同城市仍有一定差距,引人和留人难,导致农村文化发展人才供给不足。
(三)文化产业开发不足。总体而言,农村地区的文化产业发展普遍不高,原因就在于规模较小,无法打开更广阔的市场。如一些传统古老的工艺,在村居十里八乡都有一定的影响力,但由于缺乏品牌,缺乏有影响力的大企业进入和包装,使得在本地区非常有名的一些手工艺品,虽然质量上乘,但由于规模小,难以形成规模效应,打不出品牌,只能在一个小的区域内销售,无法打开更广阔的市场,文化产业发展不足,对当地经济的贡献有限。
(四)文化氛围不够浓厚。乡村文化教育相对落后,人们的思想观念也相对落后,农本思想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重男轻女观念虽然有所改变,但仍然存在,村民对一些文化活动的参与度不高,支持不够。
三、乡村文化振兴的路径探讨
推进乡村文化振兴,需要多措并举、综合施策,需要政府、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的共同参与,需要贯彻落实好上级相关精神,立足本地实际,积极探索乡村文化振兴路径。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乡村文化建设。伴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互激荡,城市文明与乡村文明相互碰撞,乡村文化建设面临着新形势、新挑战,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必须贯彻落实好党的二十大精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乡村文化建设。要持之以恒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要通过文明创建活动,复兴和活化乡村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巩固拓展乡村文化阵地,引导广大农村群众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发挥家庭在乡村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以乡村文化振兴为乡村振兴铸魂塑型。
(二)抓好乡村文化阵地建设。要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强化乡村干部责任意识,改变“重经济、轻文化”理念,切实加大对乡村文化建设的政策和财政支持力度,加强文化阵地建设,综合利用好现有的文化长廊、文化宣传栏、村史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健全完善农村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为开展好乡村文化活动搭建平台。
(三)加强乡村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乡村文化人才队伍在传承和发扬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组织开展乡村文化活动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要切实加强村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发挥党员干部在乡村文化振兴中的引领作用。要加大对乡土人才的引进力度,吸引优秀人才回流乡村,要健全乡村文化人才培养机制,提升“土专家”“田秀才”的技术含量,培养好本土文化人才,特别是要加大力度培养乡村数字文化人才,让群众共享数字文化建设成果,切实用好现有人才,让乡村文化人才旺起来。要构建完善的人才激励机制,制定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的人才参与乡村文化振兴,推动乡村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四)传承弘扬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我国是农业大国,历史悠久,农业资源丰富,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孕育出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农耕文明,并逐步沉淀升华,形成了天人合一、万物和谐、共生共荣等理念,形成了同舟共济、守望相助、邻里相帮等道德风尚。推进乡村文化振兴,要加大对乡村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挖掘,特别是要深入挖掘优秀农耕文化,切实做好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弘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加快推进数字乡村建设,用新媒体、现代化手段展示乡村传统文化资源,助力乡村建设。把优秀农耕思想文化融入乡村思想文化建设中,改善农民精神面貌,全面提升文明乡风。
(五)大力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乡村文化振兴与乡村文化产业发展密不可分,二者相互促进、相互支撑。要以特色文化产业为抓手,积极发掘和培育富有地方气息、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使文化产业带着“泥土芬芳”走出乡村,进入更广阔的天地,形成特色乡村文化产业品牌,不断提高其市场竞争力、影响力。要大力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促进文化与科技嫁接,用科技为乡村文化赋能,提高乡村文化品牌内涵,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强大力量。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 报,2022-10-26.
[2]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25(2).
[3]杨红.文化建设助力乡村振兴的路径研究[J].文化产业,2021(30):36~38).
[4]陈木标.乡村振兴视域下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研究——以广东省化州市柑村村为例[J].老区建设,2021(16):68-75.
作者简介:李泉(1972—),男,汉族,山东东平人,中共东平县委党校教研室主任、高级讲师,研究方向:党建 领导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