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电商作为一个新兴的行业,给中小型企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更多的可能以及更多就业机会,具有发展迅速、对从业者要求高等特点,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对人才的需求也急剧上升。据统计,2016年,我国跨境电商人才的缺口高达450万,而且近几年每年正在以20%以上的增速进行增长,由此可见,我国跨境电商人才缺口巨大。除此以外,仅部分高校开设有跨境电商专业,但课程中涉及跨境电商实践的部分较为薄弱,毕业生在走向社会、从事相关工作时候会显得“捉襟见肘”,因而从高校角度而言,对当前应用型跨境电商人才培养的改革已“箭在弦上”。高校的跨境电商课程主要在国际贸易、电子商务、商务英语等专业,当然,也在跨境电商专业相继开设,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一环。当前,对于跨境电商人才的培养,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以理论课程为主导的V1.0阶段、以实践课程为主导的V2.0阶段、以积累实践经验为主导的V3.0阶段。
一、现阶段复合型跨境电商人才需具备能力浅析
跨境电商行业兼具电商、国贸、商英、营销多个专业的特点,当然也对从业人员的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电商相关能力
跨境电商从属于电子商务,因而电商相关能力是跨境人才的基础,不论是利用现有第三方平台、国际站,还是开发自建站,都需要进行选品、店铺注册、店铺运营等一系列操作,以及数据分析等。这就要求跨境人才必须具备电子商务的相关技能,才能实现相关的网上操作。
2.外贸进出口流程
跨境电商首先属于电商,更进一步来说,也属于国际贸易的一种新的形式。从业务范围来讲,覆盖到全世界,流程更复杂、手续更繁多、需要注意的事项也更多,在传统国内电商的基础上,要完成与国外客户沟通、报关、跨国运输、退税等新的环节,对从业人员也提出更高的要求,因而必须熟练掌握外贸进出口的流程,才可能在实际业务中游刃有余,提高效率。
3.外语沟通表达能力
外语是一门工具,更是跨境从业人员不可或缺的技能,为交易开展的先决条件,一般来讲主要使用还是英语。在处理订单、客户邮件、甚至当面接待客户均为必备项。此外,在装修店铺、商品描述等方面也需要精准的英文文字表达,因而,良好的英语沟通表达能力是跨境从业人员的加分项。
4.跨境营销能力
跨境电商人才归根结底属于销售人才,营销能力亦是必备能力。交易双方处不同地域,政治、文化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因而从业人才在跟客户交流时需要做足功课,沟通技巧也不可或缺,这其实也是跨境外贸流程的外延。
二、应用型跨境电商人才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培养目标针对性不强
根据《中国跨境电商人才研究报告》,跨境电子商务属于交叉性学科,既有国际贸易的特点,也有电子商务的特点。现有企业在选择跨境电商人才时还是主要选择国际贸易专业,其次为电子商务专业。目前来看,多数高校的该类人才的培养中目标针对性不强,且与当前行业存在一定脱轨,对于国贸、电商、商英多各专业的人培目标存在错位,几乎都是在保留部分课程的基础上,简单增加几门跨境电商类课程,不仅增加课程的实践性有待考究,而且教材的更新速度也差强人意,因而会造成脱节,所以要从根本上去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2.专业学生实践受限,需深化
① 实践教学团队力量有限
于高校而言,当前正在陆续开设跨境电商专业,跨境电商实务等课程也是必修的实践课程之一,正常来讲,跨境电商实践的教学任务会落在专任教师的身上,单纯由学校原有的专任教师团队授课,效果如何,可能要打上一个问号,因为从教师角度而言,除了来自企业、具有跨境经验的以外,其余可能会比较缺乏跨境电商行业的工作经验,短期内参加的培训效果也无法快速产出,这样一来,实践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如果由企业导师进行授课,输出效果肯定好很多,但这也需要足够的前期工作,如何共建团队、如何授课等诸多细节问题,则需要高校、跨境企业之间进行深度的沟通,才可能制订出一套方案,才可能共建跨境电商的实践教学团队,这当然也需要高校给予必要的政策倾斜。
② 实践教学平台需进一步构建
一般来说,高校的实践教学平台有以下几种:实训教学中心、大学生创业工坊、校企共建基地。实训中心主要为学校各专业学生提供多媒体教学,软硬件的及时更新换代,会对授课效果会产生非常明显的差异。大学生创业工坊一般需要学生注册公司,以在校生的身份享受学校的优惠政策,例如提供工作场地等,这种方式会在一定程度上推进对跨境人才的培养,但正常的运营也需要人力物力持续的投入,后劲不足。校企共建基地是目前更深层次的实践平台,是校方与企业的较为深度的合作,学生可以从这种机制中学习积累到更多的工作经验,但需要校方与企业的持续推进。
目前大多数高校的跨境电商实践课程是通过仿真实训软件来实现的,通过对跨境电子商务平台和营商环境进行模拟,以培养学生获取相关的跨境能力。仿真软件的有点无需多说,可较大限度的还原真实的交易,但仅管如此,还存在一些弊端。首先,跨境电商是一个动态的发展,各种新的跨境电商平台层出不穷,功能更新也非常迅速,平台规则、功能以及外部环境都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当中,高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不能拘泥于某个跨境实训平台,更多的是培养学生的跨境电商思维方式,引导学生从全球的角度去思考并决定一些实际的问题。其次,一些软件开发商未能结合行业前沿及时更新软件,在学校引进软件3-5年之后,就可能出现明显的脱节,因而学生即便在课上熟练掌握软件操作,并取得了优秀的成绩,但实际进入行业当中,还需要进行“二次学习”。
三、应用型跨境电商人才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完善
1.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和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首先要进行结合国际贸易、电子商务等相关专业,对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进一步完善,重构课程体系,增多跨境实践相关课程比例。在这个过程当中,不仅仅要依靠教师,还有走出学校,跟企业导师紧密沟通,紧扣行业动态,按照企业实际岗位的需求去实际修订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细分学生需对应和匹配的能力,这样就可以在授课过程中,突出教学内容的应用性,当然,对于教师也提出更高的要求,授课内容要紧跟行业需求,自身也要处于“充电”状态,不能“临阵磨枪”。在实践效果检验方面,也可以以毕业生实际创造的效益为评价标准。对于课程而言,一方面,继续稳固基础课程的常规地位。另一方面,对于目前实践操作较少的课程,要重点进行调整。比如跨境电商实务、网店美工等课程,旨在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2.构建跨境电商人才孵化基地
优秀的跨境电商人才从来都不是教出来的,在当前的教学任务当中,众多高校已经存在跨境电商类的实践教学课程,并引入了相关的教学软件(例如“步惊云”),多数软件可以全面支持wish、速卖通、亚马逊、京东海外、Shopee等跨境平台,对于实训软件来说,仿真是其最大的特点,不仅模拟真实的营商环境,学生在其中也扮演着进出口商、客服、工厂、海关、银行等多种角色,要结合真实的操作流程去完成各个具体的任务,在这个过程增加对实操的了解,这样就为跨境人才的培养打下基础。下一阶段,就应当引进企业,共建孵化基地。一方面,可以由学校提供场地,由企业导师来负责在校学生甚至教师的指导,从学生的角度,足不出校便可积累实战经验,从企业角度,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选拔出优秀的人才,学生毕业后可实现“无缝衔接”。此外,还可以由教师选拔出优秀的学生团队,共赴企业深入进行熟悉业务,并上手进行相关操作,切实熟悉企业的工作状态。当然,在这个过程当中,还可以鼓励学生创新创业,注册公司,学校要给予政策上的支持,这样可以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参与创业团队建设以及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积极参加跨境电商相关大赛
专业教师要积极地引导学生参加跨境电商相关的技能大赛,在比赛中去积累实战经验。因为比赛一般依附于仿真的操作平台,参赛的选手需要完成规则研读、注册店铺、装修店铺、选品、处理客户订单等实际跨境业务的方方面面,并在后端完成结算、发货、售后等环节。既可以贯彻当前“以赛促学”的理念,又可以真正使学生通过比赛去了解实际跨境是如何运营的,可以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与自觉性,去探索存在问题的解决方式,当然也可以为未来的就业打下基础(积累实战经验并可体现在简历当中)。
当前要构建新型的跨境电商实践教学体系,结合优秀跨境企业,共同培养优秀的跨境人才。实现传统外贸转型,积极推进校企深度合作,构建人才孵化基地,只有这样,才能弥补教学资源的不足,增强高校服务社会的能力,才能源源不断为社会提供应用型跨境电商人才。
参考文献:
[1]邹益民. 跨境电商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发展趋势[J].对外经贸,2021(02):115-119.
[2]丁明华. 政校企协同构建创新型跨境电商实践教学体系[J].电子商务,2019(02):79-80.
[3]薛芳,苑浩畅,李冬雪. “互联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国贸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J].智库时代,2019(03):168 -169.
[4]宋清涛.面向跨境电商行业的应用型本科商务英语专业实践教学模式[J].西部素质教育,2018,4(23):174+212.
[5]吴波.跨境电商背景下高职国贸专业应用型能力培养途径研究[J].经贸实践,2018(22):283+285.
作者简介:张鑫(1989- ),男 ,河南郑州人 ,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国际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