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初中体育“学练赛”一体化课堂教学的实质含义
(一)“学练赛”中“学”的含义
在“学练赛”一体化课堂教学中,体育教师应紧扣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这三个方面,明确为什么教、教什么、怎样教三个问题,制订清晰的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并选用相应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把习得的知识或技能迁移到学习和生活中,以实现从“学会”到“会学”的目标。为了避免学生在训练和学习过程中感到枯燥,体育教师还应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性格爱好等设计教学内容,加入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如情景导入、多媒体教学、学生模拟等方式,提高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同时,体育教师应明确学生“学”的目的是掌握单一的身体练习,但“单一的身体练习”并不是单个体育动作或技巧,而是一项身体练习,包括单个动作和多个单一动作的组合。
(二)“学练赛”中“练”的含义
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掌握单一的身体练习即为完成一项学习目标。在“练”的过程中,学生可通过组合练习的方式进一步巩固和提升自我练习能力。教师在设计“练”这一活动时,必须结合学生不同的练习需求,在单一训练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改编,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参与体育活动进行训练,以增强单一训练的练习效果[1]。“练”这一环节是基于“学”所衍生的,两者属于相辅相成的关系。
(三)“学练赛”中“赛”的含义
体育教育以锻炼学生身体为主要学习手段,学生进行训练的目的不仅是掌握体育动作、技术等,更在于强化自身体能。比赛和评价是检验教学有效性的主要方式,在课堂教学安排中,增强“赛”的针对性、合理性和趣味性,体育教师在设计体育教学内容时,必须结合教学内容、学生学情等设计比赛模式,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效果。
二、初中体育“学练赛”一体化课堂教学的实施策略
(一)明确学习目标与层次,实现精准“学”
只有目标明确、具体,才能驱动学生精准“学”。那新中考背景下学生的“学”如何明确化、具体化呢?一是明确考试内容和评分标准,以及分值、权重。参照评分标准精准定位自己的学习目标。学生要选择优势项目,忽略劣势项目,加强训练的针对性。三是根据自身情况明确学习计划。学生针对自身情况,制订具体、可操作、可实现的初三学年计划、学期计划、月计划、周计划等。如学生制订双手头上前掷实心球周训练计划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不能把掷球的远近作为训练的唯一目标。双手头上前掷实心球中的动作规范训练、力量训练、速度训练和规则训练等都应当被纳入周计划。要使学生“学”的目标可操作、可实现,那么在学生围绕目标自主练习的过程中,教师的适时指导与点拨就变得十分重要且必要了[2]。比如,双手头上前掷实心球中的力量训练目标经常被学生忽略,而这一环节却是决定成绩高低的关键。教师要适时指导学生进行双手头上前掷实心球所需要的力量训练,为提高考试成绩打好基础。另外,体育教学要重视学生学习的层次性,关注学生体育运动的最近发展区,要让学生从现有水平出发,着力挖掘体育运动的潜力,提升中考体育考试成绩。如教师可对篮球运球绕杆往返的学习目标进行分层设计,将学生篮球方面的能力分为A、B、C、D层,遵循体育运动循序渐进的规律,重视层级训练。精准的分层目标能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动力,让学生维系长期、有效的学习动机。
(二)精选学习方法与战术,实现高效“练”
“学练赛”一体化模式的核心环节是“练”。中考体育的“练”讲求高效。高效“练”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运动能力,有助于学生把体育知识转化为体育综合素养,同时提升中考体育成绩。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强调运动能力的同时,首次提出培养学生的技战术能力。因此,体育课堂教学的关注点不能只聚焦在技术上。中考体育“练”的不仅是技术,还有战术,同时需要注重激趣[3]。“学练赛”的“练”要实现高效目标,教师就要适时激发学生的兴趣,保持学生持续“练”下去的动机。体育游戏是最常见的激趣方法,其可以使学生在“玩中练”“乐中练”,这有助于提升学生体育课“练”的质量。基于足球运球绕杆考试,教师可以设计“打地鼠”“渔夫打鱼”“贴膏药”“穿越火线”“抢球大作战”“植物大战僵尸”“小熊搬家”等多种游戏,让学生在富有趣味的游戏中训练。比如,在“小熊搬家”游戏中,学生被分成4个小组,每位学生手拿物品,通过足球运球绕杆把物品递送给对面的组员,组员再往回送,小组接力完成足球运球绕杆物品搬送。这种游戏化的训练既激发了学生的体育训练兴趣,又提高了足球运球绕杆练习质量。
(三)注重构建情境与体系,以赛促学促练
“赛”这一环节重在营造真实的比赛情境,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学习和训练中考体育考试项目。以排球对墙壁垫球这一项目为例,教师可设计排球对墙壁垫球周赛和月赛,按照每次比赛成绩把学生分为A、B、C、D四个小组,各小组成员按照考试规则对墙壁垫球40秒,并在比赛场地进行比赛。教师以周赛和月赛的形式创设比赛这一真实情境,旨在营造竞争氛围,激发学生的斗志与潜能,提升学生的排球对墙壁垫球成绩。周赛和月赛采取积分制,每个月对积分高的学生给予奖励,获得奖励的学生升级到更高一组参加比赛。体育教师可建立个人积分制,制订中考体育考试项目模拟比赛个人积分评分方案,每月根据学生在比赛中所得积分情况进行奖励,以赛促学,提升学生的体育成绩。
三、结语
构建体育课程一体化既要注意课程的温度和高度,还要拓展其宽度,使体育运动成为学校课程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成为社会和家庭共同关注的话题,更好地发挥体育课程的育人作用。
参考文献:
[1]曾榜,曾荣.以赛促学,以评导练—体育课堂“学、练、赛”一体化设计的教学价值[J].中国学校体育,2020(02):36-37.
[2]陈先培.体育课“学、练、赛”一体化课堂教学模式探究建构[J].灌篮,50-52+56.
[3]李少新,高金洋,马立军.体育课堂中“学、练、赛”一体化的简析与实践[J].体育教学,2021,(5):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