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的现状
在开展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中,能明显看出,有学校也仅仅是以道德与法治教育课为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唯一渠道,向学生传授相关知识,而与之相联动的课程道德与法治,或者是通过构建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大范围,都未能同步跟上,也缺乏规范的道德与法治教育体系。而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情况来看,有的教师的教学理念仍然停留在灌输式的传统教学方式上,教育的内容较为宽泛,缺乏灵活多变的教学能力以及思维能力。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以自我为中心,课堂成为“一言堂”,单方向学生传授知识,使原本天真好动、思维活动的小学生受到抑制,感到被动,难以发挥个人的意见与想法,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欠佳,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并未形成,这也使教与学并没有实现共同进步与发展,不利于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阻碍了新课改的前进步伐。加之教师的教学内容趋向理论化,而教学手段也不够丰富,这与小学生的心性思维不相适应,难以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一些内容的设置体现的是成人化,加重学生理解难度,导致课堂缺乏生机,学生也未能更好地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对教学内容与手段的改革也成为当前的迫切之需,以增强教学的丰富性、趣味性、人文性等,提高道德与法治教育质量。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小学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
2.1丰富教学内容,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基于核心素养背景,教师必须尽快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依托新课程标准来指导教学活动。教师在深入研究课本的前提下通过各种方式来让学生自主探究思考,有效激发其学习兴趣。第一,教师可以组织开展趣味性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多元化的教学活动中快乐学习,在此基础上给学生搭建充分发挥自身特长的舞台,借助教学活动促进其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第二,教师应当对课本内容加以选择和加工,选择不同的教材内容表现形式,促进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提升。第三,教师应当针对教学内容予以合理延伸或拓展,在教学过程中积极融入一部分与时俱进的课外资源,让课堂教学更加充实,让教学内容可以更好地吸引学生,在开阔学生视野的同时引导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第四,教师应当支持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主动搜集相关的学习资料,在上课时和同学分享,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获取更多知识与技能,实现共同进步。
2.2优化教学方法,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当对课本知识予以灵活调整,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例如,在“我们爱整洁”一课的教学过程中,笔者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让他们真正理解了什么是整洁。笔者要求学生举起手,或者同学互相检查看谁的手最干净,同桌之间比一比谁的头发更整洁,男生和女生也可以对比谁的衣服更整洁……如此一来,不但课堂变得更具有趣味性,学生对于课本中的知识也能够深入理解并掌握。另外,笔者还借助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一些和整洁相关的图片,特别是家长提供的学生的房间照片,学生观察屏幕后判断哪些是整洁的,哪些是脏乱的。当发现自己的房间照片出现在屏幕上时,他们一定会发出阵阵惊呼。这种视觉记忆和熟悉的场景,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整洁的意识,为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打下基础,确保本课教学目标的实现。
2.3构建道德认知,提升学生认知素养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很多知识点都强调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和品德塑造,教师必须引导小学生形成自我认知,让其具备内在的、自律的道德准则。教师应当借助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来促进学生构建道德认知,实现认知素养的培养和提升。
例如,在“我们小点声”一课的教学过程中,笔者组织学生进入学校图书馆去体会安静的阅读环境,让他们思考如果此时有人在图书馆中喧哗,是否会影响到自己。随后回到教室,笔者让学生认真阅读课本内容。同时,笔者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些吵闹的音乐,再询问学生当他们看书时旁边有人打扰是什么感受。通过这两次体验,学生都认识到喧哗很容易影响到别人的生活与学习,在某些环境中自己应当主动保持安静。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形成了道德认知,对一些社会规则和行为准则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和认识,意识到规则的制订是依据生活实际需要而来的,应当主动遵守。
2.4结合年龄特征,培养学生基础素养
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对各种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然而其生活阅历不够丰富,认知也较为简单,还存在非常大的教育和引导空间。所以,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结合小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实际情况,科学制订基础素养培养计划。教师可以采取教唱儿歌、编写顺口溜、讲解寓言故事等形式,用小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把知识传授给他们,让其在听、说、学、唱的过程中深化对基础素养的理解,最后内化成对道德与法治的基础认知。
例如,在教学“我不拖拉”这部分知识的过程中,笔者选择用小故事进行课堂教学的导入,让学生进入真实情境之中,充分调动其思维的活跃性,引导他们集中注意力去探究相关问题。同时,笔者借助编写简单的、学生容易记忆和理解的顺口溜来提升其基础素养。
2.5创设真实情境,增强学生责任意识
引导小学生树立责任意识,即要求学生遵守生活中的规则,促进其自我道德约束能力的提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结合生活实际,创设真实情境,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了解到自己的各种行为可能对附近的人、事、物造成的影响,从而在他们心中种下责任的种子,意识到规则的重要性,能够真正学会尊重和遵守规则,进而保证课堂教学目标的最终实现。
教师应当根据实际的课堂教学内容,借助多媒体工具来创设情境,或者创编情景剧等来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与体验情境。随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按照本课的知识来自行判断和探究,论述哪些行为是符合社会准则和道德规范的,哪些行为会对身边的人产生影响,进一步促进其责任意识和规则意识的形成。例如,在“我们不乱扔”一课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借助多媒体设备给学生播放一些乱扔垃圾使社区生活环境受到污染的图片或播放关于环境污染的纪录片,随后要求他们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联想自己是否有过乱扔垃圾的行为,反思乱扔垃圾会对自己生活的环境带来什么影响,再进一步深入探究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另外,教师还可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利用周末时间和父母一起进行小调查,了解环卫工人工作的辛苦以及乱扔垃圾给他们带来的困扰,从而增强学生的道德意识和环保意识。
3结束语
总而言之,对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而言,我们必须严格遵循新课程标准的指引,强调小学生道德意识和法治意识的培养,从核心素养培养的角度出发,合理制订教学计划,引导学生在更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学习和理解知识,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法治观,促进其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与提升。同时,我们也要联系实际生活,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得到进步,促进他们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佟美辰.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 2020, 000(013):P.1-1.
[2] 张燕.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策略[J]. 学周刊, 2021(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