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能够持续推动拥有近十四亿人口大国进步和发展、确保拥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而实现伟大复兴的制度和治理体系。”这一重要表述,是对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问题的深刻阐释,鲜明回答了“如何把我国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的时代之问,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明了方向。
一、在科学把握制度优势中坚定制度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基础,有着自己的鲜明特点和显著优势。
1、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显著优势
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多方面的显著优势,主要体现在13各方面。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党的科学理论,保持政治稳定,确保国家始终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显著优势;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发展人民民主,密切联系群众,仅仅依靠人民推动国家发展的显著优势;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切实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和人民权利的显著优势;坚持全国一盘棋,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显著优势;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显著优势;坚持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全体人民在思想上精神上紧紧团结在一起的显著优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走共同富裕道路的显著优势;坚持改革创新、与时俱进,善于自我完善、自我发展,使社会始终充满生机活力的显著优势;坚持德才兼备、选贤任能,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培养造就更多更优秀人才的显著优势;坚持党指挥枪,确保人民军队绝对忠诚于党和人民,有力保障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显著优势;坚持“一国两制”,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的显著优势;坚持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相统一,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作出贡献的显著优势。这些显著优势,是我们坚定祖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基本依据。
2、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是最大的制度优势
在这十三个方面的显著优势中,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是最大的制度优势,是贯穿其中的一条主线,是其他所有制度优势得以形成和充分发挥作用的前提和保证。人民当家做主、全面依法治国、全国一盘棋、民族一律平等四个方面显著优势,直接关系到人民在国家中的地位和国家治理方式的根本性制度安排,是根本的制度优势;经济、文化、共同富裕、改革创新四个方面的显著优势,直接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整体布局的推进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奋斗目标的实现,是基本的制度优势;培养造就人才、党指挥枪、“一国两制”、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相统一四个方面的显著优势,涉及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提供提供的战略支撑和保障,是重要的制度优势。这十三个显著优势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不仅是每一个显著优势的具体体现,更是十三个显著优势作为一个整体而展现出来的整体优势。
3、科学把握制度优势的关键
科学把握制度优势的关键,在于既要看到制度优势的现实性,又要看到制度优势的发展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好制度,但它还不是尽善尽美、成熟定型的。如果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完美无缺了,必然会使制度自信带上盲目性,会使我们不思进取,裹足不前,是万万要不得的。正如习近平所指出的:“坚定制度自信,不是要固步自封,而是要不断革除体制机制弊端,让我们的制度成熟而持久。”
二、在全面认识巨大成就中坚定制度自信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1、经济发展成就巨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汇储备稳步增加,2006年突破1万亿美元,超过日本稳居世界第一位。2000年,我国经济总量迈上10万亿元的台阶,2012年突破了50万亿元,2020年又突破100万亿元。20年内,经济总量规模扩大至10倍,成就举世瞩目。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国内生产总值突破百万亿元大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一万美元,国家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台阶,我国经济迈上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之路。
2、社会保持长期稳定
在我国,有着强有力的领导体系和自上而下的组织体系,构建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社会治理网络。确保整个社会大局可控。同时,我国有着科学完善的利益协调、矛盾化解、诉求表达、决策参与和应急管理等机制。能及时有效消除不稳定、不安全因素,发现和解决苗头性问题,做到“明察秋毫之末”“防患于未然”。
评判一种制度是否行得通、有效率、真管用,实践最有说服力。面对中国取得的伟大成就,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甚至一些戴着有色眼镜的人,也不得不承认中国制度的独特优势。
3、制度是联结改革、发展、稳定的桥梁和纽带
充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成就,不仅要看到经济快速发展的奇迹,也要看到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更要看到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内在联系。而制度是联结改革、发展、稳定的桥梁和纽带。改革是手段和途径,是促进经济发展和保持社会稳定的动力之源和关键一招;发展和稳定是改革的目的和归宿,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是坚持改革开放的结果和成就。 制度是联结改革、发展、稳定的桥梁和纽带,通过改革所取得的发展和稳定两大成就,是坚定制度自信的基础和依据。改革以制度为对象,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铁证,是全党和全国人民坚定制度自信的基础和依据。
三、自觉尊崇制度、严格执行制度、坚决维护制度
制度之要在于坚持和落实,不能落实的制度形同虚设,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必须把制度刻在心里、落到实处,必须做到自觉尊崇制度、严格执行制度、坚决维护制度。
1、自觉尊崇制度,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心存敬畏和感激
强调自觉尊崇制度,是为了树立制度的权威。人们尊崇制度,制度就可以得到很好的落实,制度优势自然可以得到发挥;人们蔑视制度,制度就会落空,制度优势就无法转化为治理效能。所以,要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必须尊崇制度。对制度饱含敬畏之心、感激之意,是做到自觉尊崇制度的关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全党智慧的结晶,是人民群众首创精神和创造力的结晶,值得敬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推动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根本制度保障,应当敬畏;制度是规矩,是准绳,是硬约束,坚持和落实制度是政治要求,必须敬畏。当人民对其心存敬畏和感激,就能牢固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权威,人们就会自觉尊崇制度。
2、严格执行制度,关键是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
强调严格执行制度,是为了保证制度的刚性落实。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执行就必须严格。有制度不执行,比没有制度危害性更大,如古语所讲“纵有良法美意,非其人而行之,反成弊政”。严格执行制度的关键在于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历史实践证明,权力既可以用来为人民谋利益,也可能被滥用来谋取私利,滋生腐败。权力是人民赋予的,行使权力必须接受人民的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是回归权力本质的必然要求。十九届六中全会强调:“腐败是党长期执政的最大威胁,反腐败是一场输不起也决不能输的重大政治斗争,不得罪成百上千的腐败分子,就要得罪十四亿人民,必须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决整治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深入开展国际追逃追赃,清除一切腐败分子,力度之大前所未有。
3、坚决维护制度,核心是做到“两个维护”
强调坚决维护制度,是为了避免制度遭到破坏。与执行制度相比,维护制度是一个更为严肃、更为重要的问题。制度可能被自己破坏,也可能被他人破坏,但维护制度只能靠自己。十年内乱期间,我国的民主制度、法律制度遭到严重破坏,表现为这些制度已经普遍不能落实,几乎形同虚设。如果当时能做到坚决维护制度,这些制度就不会遭到破坏,就不会对国家造成巨大损失。当前,坚决维护制度的核心就是做到“两个维护”。“两个维护”根本上是维护党的集中统一领导,而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做到“两个”维护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关系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
参考文献:
【1】程同顺等,《新时代大国治理》,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18.3
【2】刘光明,《在深刻认识显著优势中坚定制度自信》,兵团日报(汉),201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