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乡村文化振兴面临的困境及对策研究——以湘西州四村为例调研
胡梦蝶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胡梦蝶,. 民族地区乡村文化振兴面临的困境及对策研究——以湘西州四村为例调研[J]. 中国城镇,2024.4. DOI:10.12721/ccn.2024.159307.
摘要:
在新时代下,不断推进乡村文化振兴,是党和国家不可回避的一个重大课题。由于少数民族地区自身特殊的民族文化背景及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导致在推进当地乡村文化振兴实践过程中会面临着集体经济发展不足、乡村文化主体的空心化、乡村文化内容日渐衰微及乡村公共文化供给滞后等一系列的现实困境;本文从促进文化转化,实现乡村文化新发展、保护红色文化,确保乡村文化新方向、坚守文化之魂,打造乡村文化新特色、完善乡村治理,焕发乡风文明新风尚四个方面提出对策,希望能为其他民族地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 民族地区; 乡村文化振兴; 面临的困境;湘西州
DOI:10.12721/ccn.2024.159307
基金资助: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为我国乡村文化振兴指明了前进方向。本文选取湘西州凤凰县、花垣县、保靖县、吉首市乡村振兴局以及四个县里重点帮扶村、乡村振兴示范村作为调研地,展开民族地区乡村文化振兴面临的困境及对策研究。

一、民族地区乡村文化振兴面临的困境

民族地区情况特殊,在推进民族地区乡村文化振兴的过程中要因地制宜,在政策、人力、物资上有所倾斜,不可用生搬硬套。湘西州作为“精准扶贫”的首倡地具有丰富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经验,对研究民族地区乡村文化振兴具有参考价值。

(一)乡村集体经济发展不足

乡村集体经济的发展程度是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必要的物质基础。2023年政府相关部门公布数据显示,花垣县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达2.73亿元。涉农财政资金总额虽然不少,但涉及到的乡村亟需改善的方面较多,分配到各个项目上的资金是不足的,尤其是乡村文化建设方面严重匮乏。当前,花垣县由“首倡地”转变身份成为乡村振兴“示范地”,追求实现“农业产业化、产业园区化、农旅一体化”发展。但要想做好农旅融合文章,就需要加强特色农产业品的精加工,延长产业线进军高端市场,优化生态环境发展绿色可循环经济,然而这些尝试都离不开资金的投入。同花垣县乡村振兴局的工作人员交流过程中得知,乡村文化振兴靠政府财政拨款是远远不够的,可谓杯水车薪,现阶段还是需要靠乡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来弥补资金投入上的缺口。菖蒲塘村是湖南省凤凰县廖家桥镇的下辖村,2022年村集体收入209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3万元。调查问卷显示,村民的收入结构来源较为单一,其中经营性收入和投资性收益薄弱。

(二)乡村文化主体的空心化

村民作为乡村文化振兴的主体,是乡村文化振兴的内生动力。《中华人民共和国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相比往年实现增长,其中城镇居民4.9万元,农村居民2万元。然而,2022年湘西州花垣县仅达3.1万元及1.2万元。随着农村的劳动力、资金、市场等关键生产要素不断流失,出现劳动力数量锐减、经济贫困化、人口老龄化、“空壳村”等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难题。目前,农村常驻人口多以小孩老人为主,他们的特点是与外界文化交流机会少,文化消费能力低,公共文化参与少,难以发挥出乡村文化事业建设主体的能动作用。陇木洞村系湖南省湘西自治州保靖县迁陵镇下辖行政村,据调研结果显示,截至2022年11月,保靖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7.47万人,其中外出务工6.6万人,本地务工0.86万人。流出人口以乡村青壮年为主体,作为乡村文化在宗族中传承的重要一环,他们的缺席不利于传统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再创作,甚至严重削弱乡村文化发展的根基。

(三)乡村文化内容日渐衰微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乡村文化的生存空间萎缩并日渐式微。原有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正在逐步瓦解,城市文化疯狂涌入乡村社会,部分村民“对乡村原有的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和价值追求逐步淡化”,甚至产生抛弃的念头。互联网是把双刃剑,促进文化交流的同时也带来了风险。有学者认为,“风起云涌的各种社会思潮在城乡社会广泛传播,还包括一些错误的价值导向,如利己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日益冲击着村民对乡村文化的价值认同,造成他们的价值取向日趋功利化。”

(四)乡村公共文化供给滞后

在党的全面领导下,我国乡村公共文化建设取得了阶段性进步,但仍被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的问题困扰着。乡村公共文化设施是开展乡村文化建设的主要传播工具,在乡村文化振兴中承担重要任务。民族地区多集中在内陆和边疆,道路闭塞交通不便,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成本增加,不利于当地政府满足广大村民个性化的精神文化需求,具体表现为,乡村文化公共基础设施配备的不足、文化活动场所无人管理等。湘西州大部分地区都建有村民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以及文化广场等基础文化场馆,可使用率不容乐观,效问卷显示有55%的村民几乎不使用。

二、民族地区乡村文化振兴的对策

民族地区乡村文化振兴作为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环节,对提高乡村社会的文明程度、满足农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维护社会公平促进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

(一)促进文化转化,实现乡村文化新发展

独有的文化是少数民族不可丢失的宝贵财富,是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标志之一。传统社会的乡村文化一直以农耕文明其发展的沃土,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民族地区乡村文化的发展势头显得后劲不足。政府作为乡村文化振兴的主导者,应积极引导当地深入挖掘非遗、历史遗迹、红色戏曲等特色文化资源,实现民族地区乡村文化创新性转化和创造性转化。另外,挑选一批具有市场价值和潜质十足的文旅产业,讲好红色故事、民族故事、英雄人物故事等对其进行包装,利用互联网数字化技术加强宣传力度,打造民族地区特色文旅品牌。

(二)保护红色文化,确保乡村文化新方向

红色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地区文化振兴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要立足当地红色文化资源,加强红色文化保护与传承,确保乡村文化发展的前进方向。湘西州地区的红色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塔卧湘鄂川黔省委旧址、姚家大屋(红二、六军团兵工厂旧址)、方汉英烈士墓等都可加以挖掘。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个保护、开发和利用的过程中,要最大限度地保留历史原貌,保证其历史真实性,不可歪曲事实,降低可信性。通过对当民族地区的红色文化进行传承和保护,激发农村群众的爱国热情,形成文化自觉自信,确保民族地区乡村文化根正苗红。

(三)坚守文化之魂,打造乡村文化新特色

民俗工艺作为乡村文化之魂的载体之一,独具魅力。花垣县苗族服饰制作的传统手艺就是良好的开采资源,建设传统手艺体验中心,宣传其蕴含的民族文化和传统工艺。基层党组织可以引导村民开展民俗活动,如赛龙舟、烧龙及赶秋等,坚守住民族地区乡村文化之魂。

(四)完善乡村治理,焕发乡风文明新风尚

“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制度和体制机制保障,有了健全的乡村治理体系,乡村振兴才能实现[]。民族地区乡村治理要坚持“自治、法治、德治”三者结合,团结“政府、社会、村民”凝聚共识、努力提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一是,落实村民主体地位,激发村民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到乡村治理当中,从被动转变为主动。二是,要落实贯彻法治的保障作用。依照法律法规和村规民约规范干部和群众的行为,让依法决策、依法办事成为日常。三是,德治是乡村治理的伦理根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实行自治和法治的同时,注重发挥好德治的作用,推动礼仪之邦、优秀传统文化和法制社会建设相辅相成”。

参考文献:

[1] 国家统计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 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J].中国统计,2023.

[2] 苏亦飞. 乡村振兴语境下培育乡村文化自信:价值、困境与进路[J].理论导刊,2020(05):118-123.

[3] 闫晓红,袁倩云.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的困境与实践路径[J].《中国国情国力》, 2021-11-07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