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摄影关注社会现实的艺术 ——以《手——乌干达旱灾的恶果》为例
陈克锋1 李其波2 孙梦瑶3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陈克锋1 李其波2 孙梦瑶3,. 新闻摄影关注社会现实的艺术 ——以《手——乌干达旱灾的恶果》为例[J]. 中国新闻传播,2023.1. DOI:10.12721/ccn.2023.158243.
摘要: 1980年,非洲乌干达卡拉莫贾地区,一名传教士握着一个的小男孩的手。与众不同的是,这是一只骨瘦如柴的手,干瘪、扭曲得甚至都快看不出是人手了……这就是著名摄影师迈克·威尔斯的作品《手——乌干达旱灾的恶果》。
为何这幅看似“简单”的摄影作品引起了全世界对乌干达社会的关心和关注呢?一个的小男孩的手背后潜藏着什么样的力量?这带给我们深深的思索。其中,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是,这只手把人们的注意力牵引到了乌干达旱灾这一重要的社会现实以及由此导致的严重恶果。
关键词: 现实的艺术;手——乌干达旱灾的恶果
DOI:10.12721/ccn.2023.158243
基金资助:

1981年,《手——乌干达旱灾的恶果》荣获荷兰世界新闻摄影比赛“金眼奖”。这一权威奖项,让世界的目光又一次聚焦乌干达。如今,40多年过去了,这幅作品顽强的生命力依然让我们为之折服。静下心来好好想一想,它的成功之处有哪些呢?我们应该向迈克·威尔斯学习什么?

第一,画面简洁却有力。摄影艺术不可能面面俱到,很多时候有舍才有得。迈克·威尔斯在构图上采取了简约主义,对画面大胆剪裁,舍弃了诸多无关紧要的元素,在主体上仅仅保留了两只手。这样就将主体从环境中凸显了出来,使人们的视觉感受强烈而集中,强化了照片的冲击力,使干旱带来的深重苦难在无言中得到了充分展示。采用简约的摄影手法不是简单剔除照片中的元素,因为艺术的简化不是走向贫乏和孤立,而是在洞穿本质基础上的一种能动的组织手段,进而创造一个多样统一的整体。这样表达起来,才会使得照片视觉冲击更加有力。

第二,对比简单却有情。对比是摄影中常用的手段,可以使照片更加出彩。照片中,一个乌干达孩子的手放在一只与它对比鲜明的传教士的手中,孩子的手仿佛像一只瘦弱的小鸟的爪子。作为背景的那只手属于一位西方传教士。从画面中,我们也能感受到他修养极好,且乐于奉献人类事业。这幅作品的对比有几个方面:在形状上,有大与小的对比;在色彩上,有黑与白的对比;在年龄上,有长与幼的对比;在潜层次里,还有贫穷与富庶的对比,极端恐惧无奈和被动安宁的对比……就是这样一只黑而干瘪的小手放在一只白而丰盈的大手中,形成了照片形象而强烈的画面语言,揭示了乌干达旱灾的恶果。它给人们视觉神经造成了强烈的刺激,调动了观者的想象力,使其与作者产生共鸣,共同完成了对这幅作品主题的理解,意境得到了更好地表达。

第三,内容简明却有用。窥一斑而见全豹。1980年,乌干达和一些非洲贫困国家的境况相似,被连年干旱的阴影笼罩,处于极度贫困之中。加上人祸,救济物品不能及时运抵灾区,更加剧了灾难的进一步泛滥。许多黑皮肤的非洲百姓在饥饿中走向死亡。就是这样一个内容和体裁,作者没有选取饥饿的民众、干裂的土地、干枯的禾苗和如火的烈日去拍摄,照片内容就是两只对比悬殊的手。这张照片,却比任何解释都更有力量。它用简单的画面语言和凄凉感告诉我们,乌干达人民处于水深火热的灾难之中,生不如死,迫切需要援助之手。据照片作者迈克·威尔斯说:“他把孩子的手放在自己的手中。我拿起相机迅即拍下这幅照片。当时我没有想得太多,刚好这只大手是白的……另外,我觉得这张照片非常粗俗,陈腐,老调重弹。无论如何,它算不上一张伟大的照片。光线没有趣味,构图没有趣味……但我感觉在乌干达却非常有用。”就是这样一幅有用的照片,使得全世界关注到了这里。

《手——乌干达旱灾的恶果》简约而不简单,强烈的对比,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震撼心灵,引人反思,画面之外所呈现的创造,调动了观者极大的想象,最终也推动了社会关注到这个严重的现实问题,体现了摄影在历史进程中的价值。

它带给摄影者哪些重要的启示呢?

一是有一颗悲悯之心,承担时代使命,为时代留影,为历史存照。无论任何时代,无论战争或和平,我们都要紧跟时代步伐,体现人性之美,忠实地记录历史影像、人间冷暖的同时,也在促进、推动时代进步方面积极担当和作为。迈克·威尔斯和传教士都为我们作了很好的示范。

二是大胆突破,勇于学习、借鉴以点带面的艺术。作为新闻摄影图片,一般情况下要在画面中交待新闻事件的五要素,即何时(when)、何地(where )、何事(what)、何因(why )、何人(who ),简写为“5W”。可是,《手——乌干达旱灾的恶果》一反常规,没有面面俱到地讲述新闻要素,只借用两只手就传达给我们丰富的信息和撼人心魄的力量。我们要学习、借鉴这种以点带面的艺术,牵住摄影艺术的“牛鼻子”。

三是重新审视对新闻摄影作品的评价标准。荷兰世界新闻摄影比赛(俗称“荷赛”)的五项标准,即题材重大、瞬间动人、技艺完美、拍摄艰难、社会效果显著。我国新闻摄影界曾提出“五求标准”,即求新(追求新闻价值体现在新的表现形式里)、求真(要求事实真实与形象真实的统一)、求活(追求人物形象与现场气氛生动活泼)、求情(追求情感淋漓尽致的刻画或含蓄而有情调的表现)、求意(追求画面的深层涵义)。随着我国新闻摄影艺术的进一步发展,我们重点在题材是否重大、反映难度高低和反映完美程度(5W完整性、感人性、美观性、技巧性、即时性)等进行综合评价。

当然,摄影艺术是一条漫长的修行之路,要想短期内提升到很高的层次和境界是不行的。我们必须通过长期、大量的实践,在不断地摔倒后再爬起来继续向前走,风霜雪雨中也不放弃。同时,通过与大师及其名作的比较中不断地领悟、学习,找到自己熟悉的领域,从而逐步形成富有个性特色的艺术风格,创作出符合新时代人们审美情趣和要求的优秀作品来。

 陈克锋,男,1976年出生,山东沂南人,中国民俗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现就职于《中国公路》杂志社,副编审。出版专著六部,新闻与写作专著《交通新闻写作与传播》被国家图书馆等收藏,新闻纪实、摄影作品散见全国各地报刊杂志。中国公路学会十大优秀青年,全国交通运输优秀编辑,多次获得山东新闻奖金奖、全国交通运输好新闻一等奖等。

李其波,男,1979年出生,山东临沂人,现就职于烟台市公路事业发展中心,高级经济师。毕业于山东建筑大学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本科学历,专注于人文纪实、风光摄影,先后在新华网、《中国摄影报》《大众日报》《齐鲁晚报》等刊发多幅摄影作品。

孙梦瑶女,2002年出生,辽宁大连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为新闻传播与出版。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